身為世界第九大稻米生產國的日本,雖以壽司席捲全世界人的胃,但這個「米食王國」,如今卻面臨稻米生產停滯,國內食米消費量節節下降的窘境。
向來極度保護農業的日本政府,為了拯救該國農業,最近決定安撫農民的反對聲浪,開放法人企業跨入農業,期待以現代化的企業經營振興衰敝的傳統農業。
此刻日本農業正面臨兩大危機:一是面對進口農產品叩關,本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相形不足,糧食自給率也明顯偏低;二是農業人口嚴重高齡化,兼業農戶比重很高,並出現嚴重的休耕、棄耕現象。
減田棄耕是一大危機
目前日本的糧食自給率已降到只有40%,在七大工業國家(G7)中敬陪末座,每年糧食貿易赤字更超過7兆日圓,而減田棄耕是一大主因。
戰後日本一度發生食糧危機,因此政府祭出高價收購稻米政策,刺激農民生產意願。後來開始進口穀類飼料,人民逐漸飲食西化,食米量下跌,1970年政策突然大轉彎,改行「減反政策」,鼓勵農民棄耕稻米,轉作小麥、大豆等糧食或發展畜牧業。由於轉作必須更換農機、增加支出,又無法與美、加進口低價作物競爭,農民普遍消極抵制,寧願改種蔬果、花卉,甚至廢耕。
這個影響深遠的政策,將於2009年劃上句點,與四十年前相比,今天日本農作物種植面積,已經減少一半。根據統計,1995年到2000年間,日本被棄耕的農地面積從十六萬公頃增加至二十一萬公頃,足足增加29.8%;休耕面積也從十五萬公頃提高到二十七萬公頃,成長幅度高達77.6%。
日本三百七十五萬農民中約有八成五的人種稻,每個農民平均種稻面積不到一公頃,農場的規模小,生產又高度機械化,加上無法單靠種田來維生,因此大部分的農民將種稻當成副業,走進工廠,成為兼業農民。
不過,隨著企業外移、工廠關閉,農民兼業所得不斷減少,在WTO和FTA(自由貿易協定)的貿易自由化風潮下,大量農產品進口又導致市場價格崩跌。最近五年,日本農夫平均收入減少一成,幾乎淪為新貧階級。
三年前,九州發生農民自殺的不幸事件,數十位農民也因負債宣告破產。他們向農協(即農會)融資購買種子、肥料,沒想到因產品價格大跌而虧損,還不出錢來,又無法再融資,最後不得不放棄經營、淘汰出局。
《日經商業周刊》日前指出,日本農業正面臨一個轉捩點,再過五年,占55%的六十五歲以上農民將會退休,而他們四十至五十歲的子女大多不願從都市搬回鄉下,在後繼無人的危機下,勢必導致日本農業走向崩壞的命運。
不過,日本農業也不盡然如此悲情。
讓工業幫助農業走出春天
消費者健康意識興起,開始以共同購買力量,取得有機栽培的安心食物;農民也學會自力救濟,不再透過農協,直接將農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上,省去通路層層剝削,也確保收入來源。像日本三越百貨最近特地找農民進行契作,再以產地直銷方式專賣給消費者。
同時,年輕一代開始嚮往田園生活,自願退出職場,走入田裡,讓遲暮沈沈的農村再現契機。2004年4月,日本職業介紹所推出長達半年的「農業人員培訓計畫」,原本只要招收十位失業者,沒想到卻來了一百五十人,其中不乏外商金融機構的上班族及頂著MBA碩士光環的年輕人。這些未來農夫,除了接受農事訓練,還要學習品種改良、加強行銷通路及產地直銷,受訓完後輔導就業。結果,各地方政府紛紛仿效,舉辦農業培訓計畫,希望提升年輕人務農的意願。
借重民間企業力量提升農業競爭力,也是農業未來的希望。過去日本企業投入農業,一定會受到農家的反對,現在情勢已經不同。「只有透過工業協助農業提升品質和技術,發展特色產品,才能因應國際競爭,」明治大學教授上原征彥認為,日本應該把最拿手的農產品,賦予品牌,然後行銷海外,像越光米,就是最佳戰略商品之一。
2003年5月,由鳥取縣發起的「日本農林水產品牌外銷促進都道府縣協議會」正式成立,三十三個地方政府共同參與,主要推動當地農產品出口至中港台韓等地。過去日本高品質的農產品多半留給國人食用,現在則要外銷賺取外匯。「最高級的二十世紀梨,在日本國內一粒售價200至250日圓,但在台灣,可以賣到1000日圓,」鳥取縣農林水產部官員村田謙司說。
「如何發展有個性的農業,是日本當前最大的挑戰,」日本博報堂生活總合研究所主任南部哲宏說。他表示,要發展有個性的農業,最主要是抓住當地人的口味,愈多樣化愈好,像種植稻米採有機栽培,或是推出特甜品種,發展出壽司米、咖哩米等。
過去,工業立國的日本,將農業發展目標定在單純滿足國內需求,如今,面對來勢洶洶的國際農產品大軍,農業不僅得「安內」,還必須學會「攘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