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讀者投書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2004-12-30

瀏覽數 12,300+

讀者投書
 

本文出自 2004 / 12月號雜誌 第222期遠見雜誌

「剽竊」與否 只是一念之差

謝謝221期讀者投書魏先生的意見,其實「剽竊」與否只是一念之差。

一、雇主雖然沒有任用應徵者的意思,但卻給了應徵者一個面試的機會,讓應徵者有一個說明自己的長處與推銷自己的機會。應徵者可善用此機會,改變主試者的意見,改而錄用他。這是公司的「剽竊」?是應徵者多了一個推銷自己的機會?只是一念之差。

二、魏先生向面試公司提供很多建議,卻未被雇用,他認為雇主「剽竊」他的智慧財。很遺憾,當日魏先生沒有多問一句「你們覺得如何?」以徵求對方的反應,展開一場知識交流之旅,雙方得益。

簡言之,是「剽竊」?是多了一個推銷自己的機會?是知識交流之旅?一念之差,可將負面的經驗變成人力資本累積的正面經驗,未知魏先生同意否?

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教授 李誠 回覆

享受我為人人的服務喜悅

《遠見》221期「六大服務業品質大調查」,所見成績雖不太理想,但各業龍頭似乎都能無愧於客戶,獲得較高評價。

如文中引述,員工和顧客接觸的剎那為「嚴峻的考驗」。筆者亦認為,任何一個服務環節脫序,都會讓努力前功盡棄。管理者如果不能真正體會服務精神,就算擁有再嚴密的規範,只要一發生利益衝突,就會有「狀況外」的情形發生。

其實,以服務的精神來看,企業只做到提供服務還不夠,還得做到「主動提供客戶想要卻未提出的服務」,並從塑造群體的服務觀,讓服務團隊都能享有「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喜悅,才能真正提升服務能力,創造企業服務價值。

雲林縣 企管顧問 劉順杰

讀「最該做的工作」有感

《遠見》221期黑幼龍先生所著一文讓本人深受感動。身為部隊輔導長的我,隨時代轉變,民智大開,部隊的思想教育相對減少,工作重點轉至對單位弟兄的照顧與輔導上。就如該文所說的「關心、聆聽」,雖是很簡單的舉止,但可能影響甚深。如「遇到人生道路上的導師」一語,雖不能面面俱到,但只要能拉一個,就拉一個,我想這就是我最該做的工作了。

大溪 軍 李志成

掌握生命之最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父母將孩子人生學習的黃金階段託付給了老師,原因有二,一為信任老師,信任台灣的教育體制可以做有效的養成教育;其二,無可奈何地別無選擇,因為沒有能力,沒有環境在家自行教育。而身負重責的教師,除了體認上述的兩個事實外,創造一個父母信任的的教育環境,就是教師當前最迫切的工作了。然而什麼樣的教育環境,才能贏得父母認同與社會期許,並精確掌握生命中的黃金價值呢?

第一、教師必須有遠見,充實新知。清楚現在教育的孩子,在經過十多年歲月後,將面對什麼樣的生活環境。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哪些內容應該優先教導,才能掌握未來趨勢,掌握人生。然而方向的掌握是要靠教師平日對此世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教育、經驗等的學習與認知。例如告訴孩子將零用錢存在郵局比存錢筒有利,不是用舊思惟來教孩子。

第二、培養身為教師應擁有的性格。諸如同理心、耐心、信心與良好的生活習慣。你不能期待自己的孩子,在翹著二郎腿上課的老師班級中,有著良好的禮儀。同樣,不能希望在沒有同理心的老師教育下,教育出富有慈愛的心,與對生命同情的孩子,而這又是如此地重要。

第三、培養發現孩子潛能的專長。這是老師的職責,卻也是最空有口號的一環,有多少老師知道,這項專長是需要學習,是可以質化的,不是憑空直覺的,而我們教育體制又曾交付多少這類技能給教師。

《遠見》221期黑幼龍先生的體驗,道出家長與孩子的心聲,也讓身為教育工作者,徹底思考生命中屬於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一個不瞭解孩子生命之最的老師,如何發展教師生命之最?父母不也一樣嗎?

宜蘭縣 教師 趙桂芳

「變革」是為了能變得更棒

現今環境競爭激烈,面對此困境,組織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就顯得相當的重要。企業在此不確定性下,應該要去做短期性規劃,來降低風險;不過最重要的是,在執行的過程中,能隨著不同情況,及時檢討及修正,才不至於連續出錯。如果企業能把這些基本功夫做好,一定可以顯現企業的競爭力及績效。

另一方面,組織也要考慮到「內部現在的實力與未來的理想」間的差距,如何在現實與理想中找到適合企業改變的方法及定位,如此,變革才有意義。

無論企業在任何的環節做變革,只要目標及方向正確,成長力道就能不斷前進。

宜蘭 學生 林立偉

先規矩而後不拘規矩

有個故事是這麼說的:于右任看見小學生在寫毛筆字,一時技癢,就在小學生的作業本上寫了起來。小學生拿給老師批改後,竟得到「丁下」成績。後來知道是于右任寫的,老師才連忙把它裱起來觀賞。

當我看完《遠見》221期關於董陽孜的報導後,對這個看似戲謔的故事,有了新的體會。董陽孜的書法不拘方圓,不論大小,畫出了一個氣勢,隱蘊許多意涵。我原不知她背後所下的苦功,即本刊所言:自小習字,數十年如一日,而後才能自創格局,揮灑墨林!這其中,就是「先規矩而後不拘規矩」的道理!

所以在前面的故事裡,不能說小學老師錯,該怪于右任亂捉刀幫學生寫作業,小學生要先習規矩而後再破規矩。近日書法教育式微,各種去中國化的言語和思想,彷彿要讓台灣自五千年的中華文化中獨立,卻忽略了台灣文化其實脫胎於大陸文化,這不是連規矩都不讓下一代學習嗎?又怎有能破除規矩的新一代董陽孜呢?

台東市 軍 林俊安

更正啟事

第221期,頁67馮道先後侍奉過「十」位君王,應為「十三」位君王。

(本欄歡迎讀者來函,投稿如錄用,將致贈精美禮物一份。因篇幅有限,本刊具有刪改權。)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