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要進入世界的市場,就是要靠e化,這方面我們做得不錯,線上可同時交易七個國家、二十種招數(交易方式)、七十四種產品。
中國有相當大的優勢;前幾天我到越南,發現越南沒有什麼華僑投資,更何況還有許多人不願意留在越南,積極出外去發展。但在中國大陸華僑很多,包括台灣來的資金、技術;香港來的know-how、資金;還有從歐美回來的華人投資,整個投資額一年約450億美元。
但要注意的是WTO開放以後,未來競爭對象並不是同業,我們曝露在完全競爭市場,不再受政府保護時,該如何規避外匯風險、利率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這些事情,我們可用三個境界來看,第一是「廣度」,第二是「深度」,第三是「長度」。
「長度」在永續經營,「公司治理」牽涉全球化時,會產生什麼問題?寶來約有五千個員工,有四個上市公司,要談公司治理,我所思考的是:如何得到最好的人力資源分配?如何取得最好的策略?包括marketing、經營策略等。
當公司發展到這麼大時,像台塑企業有十萬個員工,我們就不可能只靠家族的力量達成,這時人力資源分配、策略便非常重要,從組織、制度、訓練、marketing、考核制度全部都要被檢視。這是我所瞭解奇異(GE)為何能經歷百年考驗、永續卓越經營的關鍵,也就是說,公司治理的方式必須不斷成長。
第二談到「深度」,假設公司經營深度不夠,就無法去面對市場。最近,Google在上市前夕,突然免費送給顧客1Giga的mail box的空間。此時Yahoo!傻住了,因為它連250k都是要收費的,為何Google會這麼大手筆行動呢?因為Google很瞭解顧客所需,以及利潤來源,Google可以透過顧客搜尋的動作中,知道你的喜好,再結合相關廠商推動(push)成功的交易,Google就是因為這個策略一砲而紅。
再談i-mode在日本、韓國竄紅,在單季裡,它竟然可以這麼成功地機動結合廠商(mobile),只要走到結盟商店附近五十公尺,手機馬上可以定位,知道你的位置,接線生馬上會傳送許多相關資訊給你,如有訂貨就可以向廠商收費,服務的商機無窮。
第三個是指「廣度」,目前中國大陸證券市場的廣度不夠,我們還要有期貨市場、還要有許多新種產品及開放市場。假如說別人的金融市場有機關槍,那我們不能只有步槍。我們開放市場,才能為客戶做很多服務;這些服務是需要有差異的,包括利率市場、匯率市場、股票風險規劃等。
過去五年,台灣金融界開放的產品種類是過去三十年以來最多的,這麼大的市場,讓我這個金融從業人員感到相當地興奮,因為我們培養了很多優秀人才。
但是我們卻缺乏製造產品的能力,有人以為金融業只是服務、存放款;保險業只是做保險交易;證券業也只是股票交易。為什麼會有產品上的服務呢?當你去瞭解世界有名的摩根史坦利公司、花旗銀行、荷蘭銀行集團等企業的經營模式,就會發現幾乎都是服務產品、不是服務交易。
交易只是金融業營運中的必要過程,產品才是最後勝負的關鍵。法國巴黎銀行集團 (BNP Paribas)在兩伊戰爭時,突然設計一個產品:未來三個月裡,如果願意買該銀行產品,風險是1%,客戶的獲利是就石油和黃金兩種產品最大的漲幅來決定。這個產品剛出來時只賣2億美元,在全世界發售,沒想到這個產品後來賣了20億美元;它是在賣一個創意(idea)、研究(research),然後設計出一個產品,賣到全世界,今天有很多外資金融機構就是在做產品銷售。(劉懿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