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世界經濟論壇(WEF)首席經濟學家羅培茲‧克萊羅斯(Augusto Lopez-Claros)在台北面對企業家座談時,一位與會者提問:「企業愈來愈全球化時,它的資金、技術、生產、銷售都在不同國家,那麼我們如何去估算一國的真正生產總值(GNP)呢?」
當全球化的趨勢銳不可擋時,國家愈來愈不重要了。打開任何國際性報紙,看看全球動向,你就不難發現:這個世界談論的共同議題愈來愈多,這個地球爭取的資源愈來愈相近。
美元貶值、石油漲價、反恐活動、中國經濟軟著陸……是近來大家關心的熱門話題;知識資本、廣大市場是全球企業爭取的共同資源。
國際知名的麥肯錫顧問公司在最新一季的報告中分析了全球當紅的兩個國家:印度和中國的發展。他們是跨國企業最矚目的兩顆明珠,因為他們擁有市場和人才。
報告中指出,中國的強項在「硬體」建設——馬路、港口、電力……以及政府強大的力量;印度的優勢在「軟體」——電腦軟體人才、民營企業的企業家精神。
也在11月,兩位美國矽谷科技巨頭:微軟的CEO波瑪(Steve Ballmer),和英特爾的CEO貝瑞特(Craig Barrett),先後到訪印度,都要擴充印度業務,招募更多的晶片設計師和軟體工程師。因為印度每年有十六萬七千名工科畢業生。
從德州儀器到通用汽車,都在印度設立了研發據點。微軟於1998年在印度海德拉貝設立的研發中心是美國以外的最大基地;英特爾決定把下一波的伺服器設計放在印度的班噶勒,預計到2007年研發人員會超過三千人。
另一個全球科技布局重地是中國大陸。
「2004年是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研發機構的高峰年,」北京市科委主任馬林指出,全球跨國公司已在中國有六百個研發據點。今年9月,思科宣布投入3億2000萬美元在上海;另一波生物科技的研發,如輝瑞藥廠也計畫在上海設立。
貝爾實驗室亞太區總裁許浚曾說:「如果貝爾不到中國建研究院,而對手完成了,就等於把貝爾的智力資源搶走了。」這正印證了遠東企業集團董事長徐旭東提醒華人企業家們:「一個企業的成長速度往往受限於知識資本——人才的程度。」
企業的競爭,是放眼世界市場,重視哪裡有知識資本,國家已愈來愈不重要了。
(編按:王力行新書《字裡行間》即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