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於華僑家庭,我祖父從福建到菲律賓馬尼拉,我在香港出生,上海長大,我在台灣成為企業家。南僑成立五十三年,我們生產日用品與肥皂。過去台灣是封閉市場,所以我們追求的是市占率;開放之後,我們採取跟國際合作,希望跟國際學習,保持競爭力。其實,我們公司有一半錢是跟國際合作賺來的,同時也賺到一個全球世界觀,更賺到法律的重要性,這比做生意還重要。
十五年前,我們發現在台灣追求市占率是不行的,因為以前與國外的人合作,他願意跟你分享市場,但是有了中國市場之後,一切都不同了。所以我們改變策略,我們轉而經營利基市場,並經營全球,而且還要在全球利基市場當第一,因為不是第一便無法生存。
像現在,我們將食品加工轉到泰國,用泰國的資源、日本的人才、歐美的行銷技術、和中國的經營管理方式,現在一個月能外銷兩百個貨櫃到歐、美、澳。但是台灣市場我卻進不來,因為台灣產品的規範太低,而我們生產成本高的好東西無法在台灣競爭。不過,我們在台灣生產速食麵與麵包,卻能銷到各國去,所以利基市場是否有競爭力?我的答案是:可以的。
我父親從第一天創業起,就說我們要公開、學習,與追求徹底。相對的,我們也不避諱用家族的人,我們將每個人視為專業人才,而且我們也公開上市,也有一套標準。所以我說「企業家族,家族企業」,一個長久發展的家族企業,代表不只是家族企業,而是一個企業家族,這也是通行世界的基礎。(張經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