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寂寞鐵道》由金馬紀錄片名導蕭菊貞執導,歷時5年艱辛拍攝,留下許多珍貴的歷史紀錄。
一直以來,鐵道總是乘載著許許多多人心中的回憶,求學時在列車上讀書的通勤記憶、踏入社會後汲汲營營的擁擠路程,還有返鄉時的溫暖與近鄉情怯,在熙來攘往的旅途上,人們總是在川流不息的月台上,上演各種錯過和遺憾。
對你來說,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鐵道記憶,發生在哪一個路段?對南部人來說,南迴鐵路的點滴過往,絕對有著不可或缺的份量和感動。
首部以深度人文觀點記錄鐵道文化的電影
台灣早年曾因鐵道火車的多樣性和高密度而有「鐵道王國」的稱號,雖然已成追憶,但透過南北往來載客列車串起各地人們的生活,城市聚落幾乎以火車站為中心發散成形,鐵道與火車仍可說是見證了台灣庶民生活的軌跡。
為了留下這些珍貴的記憶,《南方,寂寞鐵道》是台灣首部以深度人文觀點記錄鐵道文化的電影,本片由連續兩屆奪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蕭菊貞執導,耗時5年艱困拍攝,劇組還與時間賽跑,終於趕在南迴鐵路電氣化前將一段珍貴的鐵道故事紀錄下來。
《南方,寂寞鐵道》紀錄片後製、發行上映集資計畫已正式啟動,將以群眾集資方式募集影片後製、院線上映、鐵道記憶故事集的經費,希望集結眾人力量讓珍貴的台灣鐵道文化紀錄片有機會被看見。
曾獲兩屆金馬獎 蕭菊貞毅然決然投入拍攝鐵道
蕭菊貞是清華大學通識中心與人文社會學院副教授,曾以《紅葉傳奇》、《銀簪子》連續兩屆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她從年輕到現在為了工作與家人,經年累月下來成為頻繁搭乘火車的常客,開始對火車乘載的人文風情有深刻感受和好奇,遂希望透過記錄鐵道文化來找到一種閱讀台灣的新視角,她說,「每次透過火車窗外看到的城鄉變遷,還有與火車上旅客的交會,都是觀察台灣庶民生活的絕佳場域。」。
一開始,她最想拍的是「從鐵道文化認識台灣」主題,但當時資源不足,正當思考著要不要放棄時,不少熱愛鐵道的朋友紛紛推薦她「趕快去拍南迴」。
原來在2017年時,台灣環島鐵路最後一段電氣化工程,已經準備在南迴鐵路啟動,這時要用影像為即將產生變化的鐵道地景和老火車留下紀錄,是稍縱即逝的挑戰,於是蕭菊貞導演毅然決然帶著團隊前進島嶼南方。
最美麗也是最危險的鐵道 乘載著豐富的歷史與動人故事
南迴鐵路是台灣環島鐵路最後完成的一段,直至民國80年底才通車,相較於日治時期已打下基礎的台灣鐵路運輸系統來說,這段共有38座隧道、全長98.28公里的鐵路,興建過程格外艱辛——南迴穿越中央山脈南段,連結台灣海峽與太平洋,歷經20多年的規劃,10次設計改線,興建了11年才完成——這段幾乎全都由台灣本土工程師規劃興建的鐵道卻只留下了極少的史料。
「你們在火車上很舒適的穿越中央隧道只要10分鐘,但那條隧道我們挖了10年,這些故事都不會有人知道。」拍攝團隊找到了當年參與鐵路興建的工程師,他的一句感嘆,讓蕭菊貞更堅定要把這段故事留下來,讓更多台灣人知道,屬於我們自己的故事,「只要留下來,我們就有歷史了。」
《南方,寂寞鐵道》挖掘出了南迴鐵路的故事,還有沿線聚落的變化,以及前線鐵道員不為人知的生死挑戰,成為台灣首部以鐵道員故事保存鐵道文化的紀錄片。
本片也留下了台灣重要的人文歷史紀錄,像是客家族群居多的「鐵道員生態」、國王號蒸汽火車第一次行駛南迴鐵路,以及藍皮普快車等舊型列車的身影等等,甚至是南迴沿線車站改建前的車站建築等等。隨著鐵路電氣化工程的完成,片中許多內容和影像都已經成為歷史畫面。
耗時5年克服萬難完成拍攝 保存鐵道記憶
南迴鐵路的拍攝過程充滿挑戰,除了地勢險峻、深山無訊號等挑戰不斷,此外,南迴班次少,為了捕捉好畫面,攝影團隊經常需要翻山越嶺1小時,只為拍攝10多秒鐘。
不只列車速度難以捕捉,記錄鐵道員前線工作,也是技術與體力的考驗,例如拍攝司機員值勤,得要擠在狹窄的火車頭幾個小時,都是團隊需要克服的挑戰。然而,為了保存南迴鐵路的紀錄,還有挖掘出台灣動人的鐵道人文歷史,即使已負債累累仍咬緊牙關完成拍攝。
《南方,寂寞鐵道》集資計畫:https://backme.tw/ref/drc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