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戰爭起於錯誤的推算

張德齡
user

張德齡

2004-11-01

瀏覽數 12,450+

戰爭起於錯誤的推算
 

本文出自 2004 / 11月號雜誌 曹興誠分紅創天下

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第十九屆美國國防部長培里:

執意台獨,面臨的就是戰爭

我想談談關於台海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尤其是最近發生的軍購案和雙方的武器競賽。兩年前,我認為兩岸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很低,我相信兩岸透過經濟交流,關係會改善。如果雙方政府都有耐心,未來兩岸統一是可預期的。但如今,中國新領導剛成形,內部卻有聲音建議此時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最好時機,因為美國正為伊拉克傷腦筋,無暇他顧,但我並不這麼認為。另一方面,陳水扁以些微票數差距選上總統,台獨意識開始上升,而台灣認為只要台海發生戰爭,美國勢必會幫助台灣。台海兩邊都有不正確的解讀,而戰爭通常起因於錯誤的推算(miscalculation)。

過幾天就是美國總統大選,不管當選的是布希或凱瑞,他所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就是讓兩邊相信:如果中國進行武力犯台,必須面對美國這一關;台灣如果走向獨立,美國是不會支持的。

數十年來,這個政策維持了兩岸的和平。但是現在兩岸危機開始升高,我認為這是個相當嚴肅的問題。

如果台海發生戰爭,對於全球經濟會帶來極大的傷害,尤其是中國,在我所接觸的大多數中國人都瞭解這點。

我相信他們會盡全力避免戰爭,但還是在台灣不宣布獨立的前提下。

美國未來的新總統都將面臨這個挑戰。我建議在未來派出高層大使,分別到北京和台北重申美國的立場。對北京,政府重申不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對台灣,如果他們引發戰爭,就必須自己獨立面對。

你們應該記得我在1996年擔任國防部長時,派遣兩艘軍艦到台灣海域,目的有二:對中國,再次重申如果中國武力犯台,他們必須先通過美國這關;同時對台灣來說,如果他們執意台獨,這不是兒戲,所面臨的就是戰爭。

對於技術轉移問題,過去在冷戰期間,美國將技術分為二:軍事及一般消費技術,但是現在情況不同。現今軍事國防的研發,是從一般消費性產品技術轉換至軍事系統,因此工程師變得很重要。我的結論是,現今的軍事技術已經進入資訊科技(IT)時代,資訊科技是全球產業,要去限制及保護都非常困難。

漢鼎創投創辦人暨首席執行長徐大麟:

兩岸應加強商業及觀光交流

正如培里所說,兩年前,我也認為台海發生軍事衝突的機會並不大。而今,陳水扁先生以些微的票數差距當選總統,在某些議題上,台灣非常激進,發生衝突的機會就比較大。例如軍購案,台灣以為可以買到美國的保護,他們就可以比較激進。

這個議題到了中國,就變得很清楚。從胡錦濤、溫家寶甚至計程車司機,不管你問誰,答案都是一致的:「只要台灣不獨立,怎麼做都可以;但是一獨立,就得用武力解決。」

台灣高估美國的幫助,低估中國可能武力犯台。台灣錯誤推測北京因為舉辦2008的奧運,而不會有任何軍事行動。我們非常憂心這個問題。現在,有很多台商在大陸從事高科技業,中國也十分善待這些台商,但是一旦兩邊有衝突,未來就會有變數。

我和許多人討論過這個問題,我們都認為應該加強兩岸的商業及觀光交流。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我要補充一點,解決兩岸問題必須靠溝通,但是台海兩岸目前完全沒有對話,必須重新建立溝通管道。

大家或許知道,我們投資「中芯國際」(SMIC)。原本張汝京想將公司設在香港,避免在大陸可能有的限制。但是香港政府完全沒有投資優惠,計畫耗掉一年的時間。因此我們決定在上海設廠。

至今,對於購置機器設備或原料,我們並沒有碰到任何麻煩。我們積極與美國商務部溝通在大陸的投資建廠,讓他們瞭解我們的狀況。

應用材料公司資深副總裁暨亞洲區總裁王寧國:

美國可以扮演和平要角

就高科技產業來說,不管是在台灣或是美國設計,30%的電腦、電腦周邊產業及手機都是在中國生產。現在,每四個晶圓就有一個在中國製造,預估到2010年,每兩個晶圓就有一個是中國製的。中國也是最大的晶片製造國。我們現在的生活都離不開晶片,從DVD到車庫遙控器,沒有低廉的製造成本,就沒有便宜的電視晶片,如果戰爭真的發生,就沒有便宜的電視及DVD,怎麼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台灣是高科技重鎮,如果一顆飛彈炸向竹科,會有上千億元機器設備的損失,光是一個科學園區就有如此大的損失。

我覺得兩岸需要耐心,在中國,我接觸到許多人,相信培里也有這樣的經驗,他們都想要和平,因為經歷過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他們花了很多的時間來平復。這幾年,中國逐漸開放,甚至走向全球市場,受到世界的重視。這是中國近千年來的太平盛世,他們也希望盡可能維護和平,我認為美國可以扮演和平的重要角色。

他們講武力犯台多年,但台商還是不斷去大陸投資,高達2000億美元,兩岸已經無法分離,應以經濟議題為重。

關於技術轉移政策,我將技術分為兩類,一是國防相關,一是一般消費性。以半導體產業來說,到2010年,每季可以生產七百億晶片,到時候晶片的價格會是1美元,現在是1.65美元,2000年是2.25美元,晶片變得非常便宜。消費性產品的晶片幾乎已經進入每天的生活。在中國,他們致力於應用與製造,也就是所謂的晶圓製造。在此領域,我們必須確保這些技術不會被用於軍事國防上。問題就是我們如何確保這件事不會發生,比方說,每部機器都要有出口執照,也必須有美國商務部的認證,組織並促成駐中國的大使及華府間審核這個流程。

目前中國的製造技術落後美國一、二代。在晶片設計方面,中國約有三百多家,技術落後美國三到五代,落後台灣一至二代,至今還沒有趕上。

一方面,我們必須和中國做生意,另一方面在某些領域,我們也需要有保護政策,這不只是擔心技術轉移的問題,而是要保護我們的智慧財產權。如果我們沒有保護政策,他們要模仿非常容易。中國加入WTO後,開始保護智財權,但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執行,這是我們所面對的問題。

理士河創投合夥人戴偉平:

戰爭會使市場陷入全面蕭條

我出生及成長的年代是1970到1980年,當時台灣的經濟才開始起飛,生活條件並不好。在我那個年代,台灣人開始思考與中國的關係,開始注入較多的台灣本土思想。

台灣和中國大陸在經濟上並不均衡,幾十年來,台灣擁有很深厚的經濟基礎及與世界緊密的貿易關係。為了要更瞭解中國,我去中國觀光。我遇到一位小伙子,問他「如果台灣獨立,中國會怎麼做?」這位大學生竟然這樣回答,「那我們就武力解決。」我又問了他一次,「你真的認為可以武力解決?這麼簡單?」他回答,「絕對沒問題!」我再問他,「你認為什麼時候?」他說,「兩年內。」你會發現在中國社會中的某個階層都有這種觀念,這是相當可怕的。如果戰爭發生,我並不會擔心我的投資計畫,因為到時候整個市場都會陷入蕭條。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