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蛋,問題在經濟!」這句話,讓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得以截斷老布希連任之路,成功的以經濟議題做為選戰主軸,問鼎總統寶座。
然而在這次美國大選中,經濟議題卻不如往常舉足輕重。
翻開小布希總統四年來的執政成績,除了一連串毀譽參半的「反恐戰爭」,就只剩令人捏把冷汗的經濟赤字:小布希將柯林頓創下的5兆6000億美元預算盈餘變成了4130億美元赤字;失業率高居不下,使民間部門流失了近一百六十萬個工作機會等。
而美國人民普遍認為失業歸因於中國等國勞工低廉,企業紛紛外包,奪走本國就業機會。此外,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屢屢創下新高,從前年全年度的1031億美元激增到去年的1200億,而今年光第一季更達到431億新高。
由於布希對中國的經濟衝擊遲遲未採取動作,因此凱瑞在接受《BusinessWeek》專訪時搶先表明:「我認為有必要對北京加強施壓。」
失業率高漲,物價也抑制不住。四年來,美國人民醫療成本飆升64%、教育費用上漲35%、醫療保險金增加17%。
最糟糕的莫過於四年暴漲了一倍的油價。原來布希可望藉由抑制油價,將經濟導上正軌,贏得大選;然而月前釋出戰略儲油以平穩油價的策略,在供油大國奈及利亞動盪下出師不利,油價不僅一舉攻破一桶50美元的歷史大關,近日更突破55美元。
布希任內值得一提的經濟成績便是四年連續減稅四次的政策。最新減稅方案預估使九千四百萬美國納稅人受惠,約美國三分之一人口,對選民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多;然而如此一來,卻也將使美國十年內國庫減少近1500億美元稅收,加上伊拉克戰爭開銷如無底深淵,國庫更見空虛,還落得圖利富人的把柄。
反觀凱瑞在大選中,卻也未能在政見與領袖氣質上見長,反倒時時隨布希起舞,好比陷入伊拉克議題與從軍紀錄等泥沼,致使兩人民調陷入短兵相接困境,這和當年柯林頓於選前民調大勝老布希20%以上不可同日而語。
《經濟學人》直陳,定位模糊的凱瑞若要勝出,「只要跟布希有所不同即可」。
布希為何能自重重經濟紕漏中抽身?因為,對美國人民來說,經濟議題終究比不上恐怖攻擊令人擔心。
在恐怖主義陰影持續籠罩下,美聯社10月份所做的民調指出,55%的美國人最關心的仍是國安議題,其次才是四成人所關心的經濟議題。因此在布希與凱瑞的三次電視辯論會中,前兩次皆著重外交、國安議題,只有第三次側重經濟議題,然而著墨不深,辯論中布希亦無創見。
在減稅議題上,凱瑞抨擊布希僅圖利全國前1%的富豪,因為去年他們合計得到890億美元退稅。在辯論會上,凱瑞開玩笑地說:在布希減稅方案下,全場受惠者只有三人──他、布希和主持人。他的政見為:僅針對年收入低於20萬美元的家庭給於賦稅優惠。
凱瑞也計畫將勞工最低時薪5.15美元逐步提升為7美元。此舉將為平均薪資較男性低的九千兩百萬婦女增加收入。
《經濟學人》請來一百位經濟學家,對兩組候選人的經濟政策進行評分發現,凱瑞不論在削減財政赤字、創造就業率、能源政策上評分都比布希高,僅在自由貿易與全球化的評分明顯低於布希甚多。
因為凱瑞是色彩鮮明的保護主義者。從他不給予將工作機會轉移到海外的美國公司優惠稅率,到對人民幣因固定式匯率造成幣值被低估現象採取強硬措施,都足以證明。
儘管布希在任內對外交議題採取攻勢,但在經貿議題上,他是個自由貿易者;若凱瑞勝選,預料將對全球經貿造成某程度上的衝擊,好比凱瑞將重新設立「超級301條款」與加強貿易障礙,使布希稱呼凱瑞為「經濟孤立主義者」。
亞洲冷眼旁觀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一篇名叫「美國大選激不起亞洲興趣」(US Election Race Fails to Arouse Passions in Asia)的報導,充分道盡亞洲人對無論誰當選美國總統都不抱太大期許的心理。
《金融時報》亦引述台灣高等政策研究協會秘書長楊念祖的意見:「不論凱瑞或是布希當選,我都認為對全球政經局勢不會出現太大變化。」
不像歐洲、中東等地對美國大選表達的關切態度,因為在亞洲人最關心的經濟議題上,顯然將仍蕭規曹隨,自然難以引起共鳴。
但是中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馮立功卻認為,美國大選對亞洲或台灣造成的影響,與美國總統的中國政策息息相關。在今天亞洲國家景氣隨中國起舞的態勢下,華盛頓對北京的一舉一動,皆會對亞洲國家造成正面衝擊,特別是台灣對大陸貿易比重高達40%的今天。
尤其是人民幣升值的議題。中國從1994年以來,將匯率亦步亦趨維持在人民幣8.28元兌1美元間。然而美元從2002年來一路走軟,造成人民幣對其他國家貨幣也出現貶值效應,使大陸低價的物品得以大量傾銷世界各國,致使各國製造商死傷慘重,台灣亦不例外。
在布希政府施壓下,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李若谷終於鬆口表示,人民幣將邁向「靈活的」匯率機制,但時間表未定。凱瑞對這樣的答案並不滿意,他矢言將用盡所有辦法向中共施壓,直到問題解決為止。
然而,在恐怖主義環伺,美國大選焦點始終圍繞在國安議題的情勢下,誠如《時代》雜誌所述,「亞洲政策無法成為大選議題,」也難怪亞洲人對此次大選興趣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