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轉型突破 風雨英雄

黃肇鑣
user

黃肇鑣

2004-11-01

瀏覽數 17,650+

轉型突破 風雨英雄
 

本文出自 2004 / 11月號雜誌 曹興誠分紅創天下

電腦產業,前浪與後浪

回顧過去二十五年,自從蘋果個人電腦問世以來,整個產業經過翻天覆地的震撼。記得1980年,筆者自矽谷乘飛機橫過大陸到中部來,在飛機上讀到一篇《時代》周刊的專題「透視美國電腦產業的未來」,文中提到美國兩大巨人IBM、DEC與五大電腦公司,簡稱BUNCH(英文原義:一堆人或事物),B是Burrough,U是Univac,N是NCR(National Cash Register),C是Control Data,H是Honeywell。

1980年當時,DEC有百億美元以上的營業額,獲利率極高,被認為是不倒翁。想不到十多年後,被新起之秀康柏(Compaq)買去,但康柏經營也不好,三年前被惠普(HP)買去。

再看另五大BUNCH,二十五年前,每家在電腦方面各有20億至30億美元以上的營業規模,各有其技術領域,但不到十年間,幾乎完全消失。

Burrough與Univac合併成優利系統(Unisys),NCR被AT&T併購、重整,又獨立出來。Control Data破產重組,只剩下兩間不同名的小公司。Honeywell則是完全離開電腦生意。

碩果僅存的IBM也轉型以服務為主的電腦公司。

在這轉型的過程,還有一個華人創辦的「王安實驗室」曾經風光一時,它所開發出來的文字處理機,是1980年代每家公司必備的工具,記得當時筆者所任用的女祕書,一定要去受訓一週,學會王安文書處理Word Processor後,才能正式上班。這套系統操作繁複的程度,與今天的Microsoft Word的簡易,有天壤之別,但是王安公司是當時美國股票市場的股王之一。記得1987年,筆者在休士頓參加一場學術研討會,王安是主講人。他是第一位演講,講完後立刻離開會場,當時他身邊有五、六位彪形大漢保安人員,前呼後擁而去,乘他自己的專機飛回波士頓。但是之後的一、兩年內,王安公司沒有提出有效轉型的計畫來對付新興的PC。

王安於1990年過世,過世前他將總裁位子傳給兒子,可惜也沒有起色。王安1951年創業時投資了1萬5000美元,後來成為第一個登上《財星》雜誌富豪榜的華人。1980年代中期,王安為了保有公司經理權,上市時將股票分為A、B兩種股票。A股公開發行,但無投票權;B股由家族控制,才能選董事。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他多名子女中只有一位女兒賣了些股票,其他都抱著股票,直到破產。家天下的思惟,也許是企業轉型的一大阻力。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消失在沙灘上。

百年老店,業去人非

美國產業轉型最慘敗的例子,是西屋電氣公司。西屋是1884年由George Westinghouse所創立。經過百年的成長,成為美國及世界的工業巨子。1970年代最高峰時,西屋有一百三十五個事業單位,當年規模可與奇異(GE)媲美。它對社會的貢獻也很大,譬如,1956年成立的西屋高中生科學獎,更為人稱道。

西屋有一財務單位——西屋信用部(Westinghouse Credit Company),專門貸款給客戶購買西屋生產的電器及發電設備等,以利其行銷。但1980年代,西屋信用部開始貸款給土地開發商,最初因當時利率極高,約15%到18%,西屋因而嚐到甜頭。

當時的CEO馬爾寇斯(John Marcous)決定大力推展,並發行債券以供房地產貸款,接著地產開始泡沫化,西屋乃以整個母公司的資產來擔保其債券。1989年空屋率達到極點,地產商破產,1990年政府重整大批破產的房貸儲蓄信用合作社。樂高(Paul Lego)於1990年至1993年任CEO,到1991年西屋擔保的大批債券到期,從此公司一落千丈。

西屋多個傳統及高科技的製造單位,無論賺多少錢,都無法彌補房地產貸款的損失。於是西屋開始年年賣出賺錢的單位。1993年至1997年從外面請來的CEO喬丹(Michael Jordan)想出一個新點子,認為廣播事業是有成長希望的產業,於1995年向銀行貸款買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再將所有工業產品單位統統賣出還債。到1997年底,最後的兩大單位:發電事業部賣給德國西門子,貨車空調事業部賣給Ingersoll Rand。

西屋電氣公司也改名為CBS,從此百年老店的工業鉅子走入歷史。另一插曲是,當時中國大陸有意高價買下西屋的核能發電事業部,但因柯林頓政府及美國國會反對而作罷。西屋全盛時期,全球員工超過十萬人,經過解雇、轉移、退休等,最後剩下的資產很少,與西屋有關的這些末代員工、退休者和股東,最後拿到一點CBS的股票,聊勝於無,真是淒慘。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驚奇」麵包,失算的創新

美國最著名而普及的麵包,為全國各超級市場皆可買到的「驚奇」麵包(Wonder Bread),它有七十五年的歷史,全國有六十家麵包生產工廠,就近提供新鮮的麵包給各超市。其母公司跨州麵包(Interstate Bakeries)公司於2004年9月宣布破產,在此之前它的年銷售額為3億美元,過去都一直賺錢,兩年前還賺7000萬美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該公司認為原有麵包其保鮮期只有三天,有必要予以延長。經過多年的研發,開發出一種新的酵素,可讓麵包的軟度與水分保持七天。其CEO認為這項創新可以大量節省開支,減少送貨次數,並可關閉一部分工廠。結果呢?因送貨員來店的次數減少,超市麵包放在架上多日,許多顧客用手摸過的軟麵包變了樣子,到了第五、六天,幾乎沒人要買。另外因為部分工廠關了後,送貨員的送貨路程拉遠,既耗油又費時。

運送次數減少,但費用反而增加。再加上公司專心注意節省成本,忽略兩件事:其一,顧客覺得口味與先前有點不同;其二,美國人正走向低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其他公司皆推出多榖類麵包,而「驚奇」仍以白麵包為主力。

結果跨州麵包公司在短短兩、三年間,由平穩賺錢的公司,接連三年賠錢,而至破產。一個很有成就的創新技術,沒有全盤計畫,沒有供應鏈的支持,沒有注重顧客的反應,而遭致失敗。

漸進與突破,成功地轉型

接著舉三個極為成功的企業轉型。

美國最大的法律書籍出版公司為西方出版社(West Publishing),多年來以出精裝美國法律及法院判例書刊為主,我們過去在律師辦公室內看到書架上多排的法律參考書,很多是西方出版的。後來美國法案及判例愈來愈多,要找資料相當困難,於是1980年代西方公司就出了CD版,律師訂戶每週可收到一套新CD;到1980年代中期,律師要一直將新CD入檔,很不方便,於是西方公司開始賣連線服務,當時尚無網際網路(Internet),但透過電話線或專線,律師可以上線找資料。到了1990年代後期,所有律師幾乎全用網際網路上西方公司的伺服器查資料。

目前西方公司的這套網上服務叫「西法」(WestLaw),能提供一萬五千個資料庫及超過十億項的法案、判例與政府的公告資料。

西方公司又與Dow Jones出版社合作,將其每日數千則新聞及商訊提供律師使用。西方公司並將此項服務免費或低價提供法學院學生使用,讓學生在學校就能運用。這樣一來,WestLaw幾乎沒有對手。現在新進的律師,他們的辦公室幾乎一本書都沒有,只有一部電腦連線。西方公司可說是漸漸轉型,而成為新時代、高科技企業的成功例子。

再來看看北歐的兩大企業,瑞典的宜家家居(IKEA)及芬蘭的諾基亞(Nokia)。

宜家家居原來為1943年瑞典鄉村一家小雜貨店,後來轉型為郵購公司,再轉型為大型、自己設計的,但外包生產的家具商店,更進而成為全球家具業巨人。

芬蘭的諾基亞原來由三家公司(分別屬於紙漿、橡膠、及電線電纜產業)於1967年合併而成,之後進入資訊產業及開發無線手機。到1990年代,諾基亞決定只專做一樣,於是將原來的傳統產業及資訊產業全部售出,將所有資本與人才專注於無線手機,終於成為無線手機的全球第一大。諾基亞的股票總值一度占有芬蘭股市總值的40%。

企業轉型可以漸進,也可能突破,但最主要的是主事者要有決斷力,拿對了方向;另外還得有一個具執行力的團隊,才能事半功倍。

西屋電氣的失敗,是百年老店過度利用財務槓桿失當的例子。西方出版的成功,可以說是傳統產業善用新科技,漸進式地站穩本業而保持第一把交椅。諾基亞及宜家家居的成功,代表小國寡民的企業也可以努力持續轉型,而成為世界第一大品牌。(作者為美國富嘉創投負責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