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湧進成千上萬遊客的台北縣深坑,任誰也想不到,在老街的附近,居然有一家全球排名前十大的太陽能電池大廠——茂迪。
茂迪甚至連招牌都沒有,隱身在北深路一棟大樓裡。
半年來,石油價格不斷飆漲,全球同陷能源危機的恐慌中,昔日不被重視的太陽能、風力發電,再度成為各國發展再生能源的重點項目。全球太陽能電池的市場供不應求,「只要做得出來,都可以賣得出去,」茂迪總經理張咀亮笑著說。
今年,七二水災重創中部,當眾多鄉鎮缺電之際,南投縣信義鄉的五個派出所靠著茂迪設計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得以維持與救援部隊的通訊。
頓時間,茂迪成為「能源概念股」的當紅炸子雞,連續四個月營收創新高,今年前八個月營收就已經衝破全年目標,茂迪躍升上「股價百元俱樂部」。
現在的茂迪成為投資人關注的焦點,被冠上「能源新貴」的光環;但是「三年前,改做太陽能電池,大家都不看好,」張咀亮一語道出當年公司決心投入太陽光電發展的困境。
轉型成功,抓對能源趨勢
五年前,愛爬山的董事長鄭福田發現,雖然經營數位電錶儀器的獲利很穩定,毛利雖高,但市場卻局限於特定領域,經營了快二十年,茂迪的營收始終在新台幣2億元打轉。
為了突破企業成長的瓶頸,鄭福田一直在尋找公司的另一波成長動力。原本任職於美國能源署、負責推廣再生能源的大學同學左元淮返台期間,跟鄭福田深入剖析,「原本無法落實商業運轉的太陽能電池技術,即將邁入量產化。」
鄭福田嗅到商機,開始蒐集全球太陽能電池產業的資料,赫然發現,過去十年在德國與日本政府的獎勵下,太陽能電池產業每年成長率高達三成多。
再者,太陽能電池的原料正是半導體矽晶,而台灣在矽晶的供應方面不虞匱乏。
鄭福田下定決心,將茂迪轉型為太陽能電池廠商,然而在轉型初期,很多朋友都勸阻鄭福田不要癡人說夢,還是安安穩穩地做儀器生意算了。
結果,眼光獨到的鄭福田不但沒有放棄這個機會,反而大量購買生產設備,並且挖角昔日德州儀器的同事張咀亮負責太陽能發電系統整合,另由左元淮負責產品開發設計。
茂迪一開始就緊抓太陽能電池的價值鏈最高的兩端,直接切入技術門檻高的太陽能電池晶片設計與系統整合,而把毛利較低的太陽能模組組裝工作,發包給當地的業者。
太陽能發電看似簡單,但是其中有很多關鍵技術,讓茂迪在投入開發初期,遭遇到很多的挑戰。
張咀亮回憶指出,茂迪花了一年多時間,研究如何將陽光轉換成最大的電力,同時又能兼顧發電系統的穩定,「數百片巴掌大的太陽能電池板,只要有一片電池被遮住,整組電池就無法發電。」
再者,裝設太陽能電池系統也需要看「風水」,在茂迪就有一群「風水大師」,在全球各地依據日照角度與建築物,協助客戶裝置太陽能電池。
由於台灣的太陽能電池產業不發達,市場需求有限,茂迪只好將行銷通路與業務推往國際市場。
除了積極參展拓展知名度之外,茂迪也善用與儀器設備供應商的人脈,搭起接觸德、日等國客戶的橋樑。
另外,茂迪也與材料、模組廠商策略聯盟,透過交換投資或是共同投資的模式,把這些外國公司變成茂迪的歐洲基地,而茂迪則成為合作伙伴的亞洲經營基地。
透過伙伴,打進國際市場
茂迪建立起雙贏的合作模式,成功地拿下德、日許多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標案。
茂迪在國外市場以戰養戰,迅速累積太陽光電系統設計的豐富經驗,回過頭來協助國內建構太陽能發電系統。
張咀亮興奮地指出,目前茂迪正協助富邦集團在台北市仁愛路圓環附近興建綠建築,興建中的富邦福安紀念館的上層結構,將裝置全台發電量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兼具發電與遮陽的功能。
三年內,茂迪營收從2億多元一路攀升到2003年11.3億元的新高,但是張咀亮並不因為高獲利與全球第十名的榮譽而自滿,「畢竟,茂迪距離前幾名的夏普、 英國石油等大廠還是差距很大。」
面對德國、日本政府積極獎勵企業發展太陽能電池產業,甚至於鼓勵民眾裝置太陽能電池,並以高於市電數倍的價格,收購太陽能電池的電力。
對照之下,台灣政府對於再生能源產業並沒有完整的扶植政策,茂迪的台灣訂單占總營收不到一成。
茂迪雖成功地轉型,但是張咀亮仍擔憂台灣在太陽光電等再生能源的競爭力,「我們眼睜睜看著國外競爭對手的快速發展,卻也只能靠自己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