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豪雨,把台灣經濟部長何美玥變成桃園縣水利局長,剛由經濟部主祕轉任能源局長的葉惠青,只能每天往返能源局和經濟部,替部長主持相關業務,而一次往返光是車程就要一個半小時。
7月才剛掛牌的能源局棲身在台北市一棟老公寓,每天下午五點半一到,大樓管委會就把整棟大樓冷氣切掉;葉惠青下班時,還必須步行到下一層樓,再轉搭電梯。
二十五年來,能源局的前身「能源會」,一直是個沒有合法編制、合法預算的黑機關。
能源局的寒酸只是台灣能源政策長期遭到扭曲的一個縮影。
油比可樂便宜
在台灣,不但水荒時政治人物把水看得比油重要,而且長期以來,基於獎勵投資政策的考量,油價定得比水還便宜。一公升的可口可樂要25元,一公升的汽油卻不到25元。
長期偏低的油電價格,導致台灣的能源使用效率遠遠落後於其他先進工業國家。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時,國際油價上漲四倍,但政府卻堅持低能源價格政策。結果,在1974年到1980年間,台灣能源使用效率大幅下滑,GDP(國內生產毛額)每增加一個百分點,能源消費增加一‧三一個百分點,在此之前,台灣GDP每增加一個百分點,能源消費只增加一‧○五個百分點。
相反的,全球工業國家卻由市場反映油電價格,促使企業積極推動節能措施,大大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在第一次能源危機後,工業國家GDP每增加一個百分點,能源消費只需增加○‧五個百分點,近年來更降到只需要增加○‧三七個百分點。
以反核四為訴求的綠色執政以來,台灣能源使用效率更進一步惡化。2000年至2003年台灣GDP每增加一個百分點,能源消費增加一‧九二個百分點,能源使用效率只有先進工業國家的五分之一。
台灣的競爭力就這樣被低價能源政策一點一滴地消耗掉。
低油電價格同時也成為台灣發展太陽能、風力、生質柴油等再生性能源的基本障礙。巨大的成本差距阻礙民間投入再生能源的意願。
2000年開始產銷太陽能板的茂迪,雖然產量已躍居全球前十大,但是在台灣的銷售量還不到總產值的10%,主要就是因為台灣的電價太便宜,太陽能發電一度電的成本就要15元,而每度工業用電平均只要2元。
即使有斷斷續續的政府補助,2001年,全台政府補助的太陽能發電個案不到十件,茂迪包辦了八成,但每個月的發電總量只有八十度,只夠提供二十個家庭的用電。
由工研院能資所輔導,即將在10月投產的台灣首座商用生質柴油廠,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利用廢棄食用油轉化的生質柴油,可以和一般柴油混用,兼具環保和使用方便的優點,但是一公升售價高達35元,與一般市售只要18元的柴油相較,根本沒有競爭力。
至於一度電成本在1.8元到1.9元的風力發電,則成為台電和其他民間業者發展再生能源的焦點,在未來五年內,預估將成長兩百多倍,達到一年兩百一十六萬千瓦的規模。不過,德商英華威副總經理王雲怡強調,政府收購風力發電的價格絕對不能低於每度電2元,否則沒有民間業者會投入開發。
台塑是台灣最早進行風力發電的民間業者,但是自從2000年12月麥寮四座風力發電機運轉後,台塑在風力發電上就不再著墨。據業者表示,「無利可圖」是台塑對風力發電由熱轉冷的關鍵。
綠色德國,能源強國
經濟發展程度遠不及台灣的巴西、菲律賓,其再生能源發電量分居全球第四、第五名。因此可見,發展再生能源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國力,而在於政府的政策。
位居全球再生能源發電量第二位的德國,是近年來發展再生能源最成功的國家。在過去十年裡,德國再生能源供應增加60%;在風力及生質柴油應用上執全球牛耳,並且是全球第二大太陽能發電國。
美國早在二十年前就率先進行風力發電,但在十年前被德國追上, 2002年德國的風力發電量已是美國的兩倍半。
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德國採用固定電價收購,由政府按最終用戶電價的90%收購業者所發電力。而美國則仍採取招標方式,由最低價的業者得標,許多風力發電廠在建廠後因為成本變動而維持不下去。
在生質柴油發展上,德國政府硬性規定公務車必須使用5%的生質柴油,限制一般柴油加油站的數目,間接鼓勵加油站多販售生質柴油。目前生質柴油全球年產量約兩百五十萬噸,而德國的產量就達到一百一十萬噸。
德國政府最近更宣布,到2050年時,再生能源將供應德國50%主要的能量需要,由此可見政策影響之大。
這幾年,在政府保證價格收購的政策鼓勵下,民營電廠和汽電共生廠已經能夠負起全台30%以上的電力供應,即使核四啟用延後,台灣的備用電力已經由1998年的7.7%,提升到今年的20%,電力供應穩定度因而大幅改善。經濟部能源局指出,全台瞬間用電量於6月28日創下兩千八百七十九萬千瓦的歷史新高,但是民眾卻絲毫未感到電力不足。
由於有政府的保證收購,一些工廠紛紛改用汽電共生設備,把過去用不完的電力賣給台電,讓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即使台電也不得不佩服民間電廠的能源使用效率。目前,民間汽電共生的能源使用效率最高可以達到70%,而台電最先進的火力發電廠,能源使用效率也不過37%。
然而,收購民間發電,每年讓台電虧損十多億元,在不堪虧損的情況下,從去年開始,台電取消優惠收購價格。加上燃煤價格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飆漲120%以上,以致最近投產的汽電共生廠幾乎都無利可圖。
中油、台電壟斷「通路」
原本應該編列專門預算的收購政策,卻丟給台電自行消化,再次凸顯台灣缺乏完整、持續的能源政策。
從全球經驗中,可以看到能源工業的?得利益者,如大型石油公司和大型電力公司,對於再生能源發展,至少都是消極抵制。
特別是在台灣,99.97%的電網是台電的,而所有輸油和輸氣管道也幾乎都是中油的;許多再生能源業者反應,管線就是他們急於打通的任督二脈。
與台電競爭風力發電市場的德商英華威指出,德國允許民間業者就近連上附近的低壓電網。但台電卻要求業者必須連上高壓輸電線,增加業者額外的成本,而且興建高壓變電所經常遭到民眾抗爭,施工不易。
太陽能電池製造商茂迪,最近在富邦福安紀念館建造太陽能發電設備,也同樣為了連網問題,與台電進行極繁複的交涉,台電方面質疑隨便讓民間業者連網可能影響供電穩定。
即使是台電,對於中油壟斷管線也有意見。他們反映,自己採購、用來發電的天然氣價格比中油低,但因為找不到可以卸運的港口及儲氣槽,最後被迫必須以較高價格向中油買氣。
不管電網或油氣管,在國外都是公共財,由獨立單位負責管理。即使在中國,發電廠和電網、煉油廠和油管,都分別由不同單位管理。
但在台灣,不但能源管理權責還沒釐清,重要的能源立法,如電業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天然氣事業法,拖了二十多年,最近才由新成立的能源局開始推動。但是能源局人員編制不足,行政層級又低(美國是能源部),能否規劃出百年能源大計,令人相當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