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與領袖面對面 與領袖面對面 最後席次!與台積電等高階代表聊企業決策

網路廣告詐騙揭密:吳淡如粉專遭偽、源頭柬埔寨?

劉彥伯
user

劉彥伯

2022-11-30

瀏覽數 14,500+

圖/近年來,網路廣告詐騙事件層出不窮。圖為示意圖。取自unsplash
圖/近年來,網路廣告詐騙事件層出不窮。圖為示意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常在瀏覽網路訊息的你,知道裡面有多少騙局嗎?名人粉專遭盜被利用來打廣告,是最新手法。名作家吳淡如粉專就被盜,經查詐騙集團源頭,竟來自柬埔寨、緬甸KK園區!她只能不斷地在臉書上提醒親友別受騙,正牌粉專在此。然而,網路平台依然審核通過這類詐騙廣告,原因令人嘖嘖稱奇。還有更多名人粉專,已遭偽造濫用,有認證勾勾的也不可信。

「昨天重新上架的廣告審查沒過、被拒登,要改一下內容,再重新送審一次!」Hime是一家公司負責投放廣告的人員,一早便急著跟資管人員報告這情況。

因為推出新產品,行銷部門想在幾個大的社群平台上面投遞數位廣告,卻屢屢被通知──送審的廣告內容有問題審核不過。

在台灣,無論是廣告主或曾有廣告投放經驗者,可能都碰過和上述Hime的例子一樣,明明送審一個「合規且正常的廣告,但總是審不過被擋下」。

碰到「被拒登」時,廣告投放人員一定會查看廣告平台商的說明文件,確認自己到底違反了哪一個項目?然後心裡murmur(咕噥)著:「這廣告平台審核機制也太嚴格了吧?」

全球媒體廣告市占率,數位平台商的占比逐年增加。取自marketing chart

全球媒體廣告市占率,數位平台商的占比逐年增加。取自marketing chart

網路平台業者有長期審核機制,卻防不了詐騙廣告 

為了讓受眾用戶、廣告客戶和發布商皆能享有值得信賴且符合法規的使用環境,各家網路廣告平台皆會規範相當清楚的政策,禁止不肖人士使用不實陳述和行為來刊登廣告,包括仿冒商品、危險商品或服務、欺騙行為、不當內容等。

此外,廣告平台業者也宣稱在廣告內容的審核上,是透過自動化程式過濾、人工智慧辨識、人工複審、回報等機制層層把關,透過禁止刊登或是停止放送的方式,以確保廣告內容的品質與合規。

值得探尋的是,既然把關如此嚴格,為何還是總讓人感覺有那麼多的「詐騙廣告」充斥於生活中呢?

根據刑事局公開的統計資料,台灣光是2022上半年因為詐騙損失的金額高達30多億元,而且數據僅來自有報案的被害者統計。

這絕對只是冰山一角,因為同年11月警方破獲詐騙集團單一水房的不法所得就高達95億元,光這個數據就超過了2021年全台官方統計的詐騙財損,不難發現台灣正處於詐騙犯罪的高峰期。

近年來,詐騙集團從利用電話和簡訊,改為大量透過數位廣告來接近及尋找下手目標,其中以「投資詐騙」的總損失金額最大,「一頁式網站」購物詐騙的被害案件最多。

既然知道「新型詐騙」是大量透過網路廣告來找被害者,難道沒有辦法提前預防嗎?

善用漏洞騙過平台,這些業者根本不怕

首先,廣告平台商確實會對廣告主的身份進行查證,但實際上對於廣告主身份的查證,更像是用來規範守規矩的廠商,而對於想要刻意隱瞞的廣告主則形同虛設。

最常見的例子是,詐騙集團利用跨國間的審核漏洞,直接偽裝成甲地的某一位名人或企業,但選擇在乙地進行投遞廣告,雖然隸屬同一個廣告平台公司,但乙地的審核人員根本不認識甲地「經過編造」的名人或企業是何方神聖,詐欺者就在這個漏洞下通過了身份審核。

吳淡如粉專被盜,只能靠自己力量提醒

譬如,身分被盜用的知名作家吳淡如,很快就在臉書上提醒網友,已經查出詐騙集團源頭來自柬埔寨、緬甸KK園區,對方還投了百萬元的廣告以盜取她的身分。

除了吳淡如,台灣眾多名人也不斷發生不少自己姓名或肖像權被盜用的事件,奇怪的是,這些假名人皆已取得官方認證帳號。而「正主」在向平台檢舉後也通常無效、無法聯繫原廠得到支援,最後就只能在自己的官網和粉絲專頁上大聲呼籲:「大家勿受騙上當!」

免費報名|8/17(日)賴佩霞@基隆塔《靜心的力量》新書分享會

反觀盜用的一方,即使廣告被檢舉,只要換個帳號,不到一天就得以另起爐灶。

名人的網路平台帳號被盜用,常常求助無門、自認倒霉。取自網路截圖

名人的網路平台帳號被盜用,常常求助無門、自認倒霉。取自網路截圖

有勾勾的帳號發的廣告才是真的?不一定

很多人以為要避免被假廣告欺騙,最好的方式就是查看刊登廣告的帳號,是不是有官方驗證的勾勾標示。但事實上「有無勾勾?」只是身份真實性的參考依據之一而已,並非絕對。

根據過去案例發現,「假帳號」但卻具有認證勾勾的情況其實不少,多數是經由帳號釣魚的方式盜取、帳號轉售、透過偽造證件申請等不同的方式申請而得。

曾有網路風險安全專家私下諮詢相關平台業者:「認證勾勾是否就代表完成實名?」,得到的答案是「驗證標章的功能其實不是『避免被冒用』」。業者同時建議,無論是否有認證勾勾的廣告,最好還是透過不同去查證粉絲專頁或個人檔案的真實性,才能保障自己的權益。

邊廣告牙齒美白,同時也賣迷姦藥

「賣迷姦藥水也賣牙齒美白!」這聽起來非常聳動,但卻真實也發生在數位廣告上。

其實不只藥品,像是假冒名人的投資、槍枝、偏門高風險的工作、違法借貸等明文違法的廣告,也出現在各大的聊天通訊、影音及社群平台上面。

同一帳號,左賣疑似違禁品,右賣美白商品。取自網路截圖

同一帳號,左賣疑似違禁品,右賣美白商品。取自網路截圖

這類的網路詐騙廣告很難觸及到一般網友嗎?剛好相反。

實際操作做個實驗。若是在一定的期間內在網路上搜尋超低價、限量名牌鞋、優惠促銷等關鍵字,想當然爾,後續就會開始收到鞋子相關的推薦廣告,然而其中就不難發現有很多問題廣告也穿插在其中。

諷刺的是,這樣高風險的問題商品廣告,往往因為是「廣告」的關係,反而占據了更引人注意的版位位置。

高風險的問題商品廣告,往往因為是「廣告」的關係,反而占據了更引人注意的版位位置。取自網路截圖

高風險的問題商品廣告,往往因為是「廣告」的關係,反而占據了更引人注意的版位位置。取自網路截圖

姑且先不去探討產品的真實性與合法性,而是為何這樣的廣告圖文描述,可以不斷地通過各大廣告平台的嚴格審核?

原因可能是,在廣告平台不斷改良下,愈來愈精準地幫助廣告主找到潛在用戶,吸引更多廣告主的投遞;但與此同時,廣告平台在廣告圖文審核上的過濾機制卻是「止步不前」。

「假廣告」林立,正在扼殺網路廣告生態中

「這些廣告就是騙局的開始」,前述例子都並非個案,不少人會揶揄:「可能因為這些詐騙集團都是廣告大戶,所以廣告平台商才會一直沒有比較積極的應對方式。」

揶揄歸揶揄,若是放任詐騙廣告「橫行無阻」,長時間確實會造成巨大影響。

台灣簡訊服務龍頭、三竹資訊受訪時就曾表示,大量的詐騙簡訊正在扼殺著整個簡訊產業。「因為詐騙簡訊太多,導致民眾不再相信簡訊、不願意開啟簡訊,進而導致廣告主不再願意投放廣告預算在簡訊服務上,」三竹資訊說。

身為現代的消費者,其實不會吝嗇於貢獻一點時間去點擊一個平台推薦的廣告,當然前提是消費者相信平台進行了一定的把關,而點擊了這則廣告。

但當這層信任,因為沒有好的廣告機制審核下,不斷地被詐騙及充滿問題的廣告破壞,大多數人便開始對這類「惡質廣告內容」感到厭惡,廣告主也不會再選擇,最後只剩下「詐騙廣告真的超多超煩的」「不只看過,我還被騙過買過」「所以我現在都不點廣告了!」「這些廣告平台真的有在審核嗎?」等後遺症。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