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這個稱呼,是孩子出生後才被賦予的特別名稱,更是一個讓自己變成「無名人士」的稱號。小孩名字後加上「媽媽」的稱謂,從此取代用了二、三十年的本名,也由此形成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自我。(本文摘自《媽媽的高敏感情緒自救書》一書,作者為鄭宇烈,以下為摘文。)
身為一名母親,是否真的能過著幸福的日子呢?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大多數的媽媽都沒辦法毫不遲疑地給出肯定的答案。
明明孩子帶來了在其他事物上感受不到的極致喜悅,為什麼無法立刻給出明確答案呢?我想,這並非過得不幸福,而是因為媽媽們深陷在那些像線團般纏繞不清的複雜情緒中,難以用言語表達出來。
身為精神科醫師,我有幸因為工作認識到這些母親,然而當我轉為全職的育兒爸爸後,我對她們的看法完全不同了。因為我跟她們一樣,經歷了主要養育者會遭遇的各種複雜情緒,親身體驗到她們的感受。
媽媽究竟為什麼會感到孤單無助
即使身邊有許多同樣當媽媽的朋友,可以向她們分享自己的經驗,但媽媽們還是非常孤獨,並且心生不滿。由於必須陪伴孩子,沒有多餘的心思好好釐清自己的情緒,久而久之逐漸習慣那些複雜的情緒。只不過和以前相比,對丈夫的所作所為更加不滿,有時還會因為心愛的孩子而火冒三丈。
究竟為什麼會感到孤單無助又常常發脾氣呢?媽媽們只能靠自己去尋找答案,並茫然地盼望這種情緒只是暫時的。
可是就算找到答案解除了心中的疑惑,往後卻還是會再度掉入情緒漩渦,甚至讓人懷疑自己是否沒有當母親的資格。
明明不想這麼做,卻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不知道該拿自己如何是好;對於不得不加班與參加聚餐的丈夫,理智上能夠理解,情感上卻怎麼也無法接受;平時認為自己的人格應該沒什麼問題,最後竟然也開始自我懷疑⋯⋯種種情緒都讓自己深陷於痛苦中。
為此,媽媽們需要一個能幫她穩住心神的人。如果想從朋友那裡得到安慰,有小孩的媽媽朋友沒閒暇,沒小孩的朋友提供的安慰話又沒太大助益。就連最能依靠的丈夫也因為沒經歷過自己的狀況,別說安慰了,甚至難以理解身為母親的自己。
當至親好友和另一半都無法理解與安慰自己的時候,媽媽們無異於孤家寡人。
成為母親後才感受到的這種孤獨感,往往讓媽媽遷怒於周遭的人,認為是他們害自己變成這樣的。雖然媽媽們想釋放憤怒感,但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又會出於本能克制下來。
在無法排除的狀況下,憤怒逐漸累積起來,一旦來到極限時,身旁最脆弱無力的孩子就成了發洩的出口。但發完脾氣後,又會再次因為內疚而痛苦不已。
其實,多數的媽媽們沒有「過渡期」
步入禮堂前忙著籌劃婚禮,接著在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時就懷上了孩子。沒準備好當一名媽媽,就必須開始進行養育工作,導致對別人的意見照單全收,就這樣扮演起母親的角色。
別說事先排練了,連劇本都沒看過就展開的媽媽生活,當然會令人感到陌生和不安,即使請教一些有經驗的前輩,她們也只會說「時間是最好的良藥」。
放眼望去,身邊沒有任何可以依靠的人。為了找到對媽媽生活有同感的人而加入社群網站,但是看到別人不僅把生活打理得井然有序,還能天天更新媽媽招牌料理和親手製作的玩具,內心只有更加羞愧。
「當媽媽」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這是無庸置疑的;身為一名母親,比任何生活方式都來得更加複雜多變。如果對方沒養育過妳的孩子,或未曾經歷過妳從小到大接受的養育方式,那麼他們就不能光從外表看到的一切來評斷妳,他們也沒這種資格。
即使妳曾有過想放棄一切的瞬間,那也只是為了幫助自己成為更好的母親所必經的過程,並不代表妳就是個失敗的媽媽。
我是一名與媽媽們商談的精神科醫生,也是兩個孩子的主要養育者。我每天都會跟許多媽媽見面,如果問我在諮商過程中領悟到什麼,我會說:「在愛孩子與愛自己之間,找到心靈的平衡是最重要的。」
必須面對日益複雜的情緒而感到痛苦的媽媽們,希望妳們能得到共鳴,知道「原來不是只有我這樣」,並且能從中得到安慰,於是我推出了修訂版的新書。
除了書名和目錄有所變動,也補充了更完善的內容。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媽媽們能一一去檢視長久以來因「母親」這個身分而深埋心中的各種情緒,並且能進一步認同、接受自己,然後好好去愛這個成為媽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