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一個藉由對外貿易帶動經濟發展而成功的例子。由於台灣天然資源有限,內需市場相對狹小,本身無法自行創造經濟發展的動能,因此必須仰賴對外貿易的拉動。從貿易依存度(對外貿易總額占國內總生產的比重)來看,台灣在1961年時貿易依存度僅約30%,但是隨著出口擴張,此一比重也逐年升高,而於1970年代後期達到最高峰(約95%)。此後貿易依存度雖迭有變動,但多數時期均維持在80%以上。
對外貿易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鍵,但是貿易對象卻相當集中。自1980年代以降,美國、日本與中國大陸一直是我國出口前三名的國家,對這三個國家的出口占全部出口貿易的六成以上。最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在1990年代開始超過對日本的出口,而自2000年以後則穩定的超越對美國的出口,如今已占總出口的三成以上,也使中國大陸成為我國最大的出口國。
此外,進口貿易中約四成也集中於日本和美國。台灣從中國大陸的進口雖仍有限,但近年逐漸超過韓國,成為我國的第三大進口國。對中國大陸的巨額貿易順差也是我國累積外匯存底的主要原因之一。
台灣的經濟與貿易息息相關,因此主要貿易國家的景氣自然會影響台灣經濟的榮枯。美國經濟過去對台灣的影響自不待言;2001年美國對半導體與電子產品的需求萎縮,就對台灣經濟產生重大衝擊。1990年代以來,台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經貿關係日趨密切,所以當大陸在月前宣布「宏觀調控」,台灣就不免神經緊繃。這些情形都是台灣經濟的現實。
區域結盟加強競合
有鑑於台灣經濟對中國大陸的倚賴日深,政府多年前即提出所謂的「南向政策」。此一政策雖然具有重大的經濟戰略意義,但它畢竟不是市場的趨勢。政府推動南向政策之際,也正是大陸快速發展之時。中國大陸挾其龐大的勞動市場與內需市場優勢,輕易的誘使台灣產業放棄南向轉而西顧。南向政策的無疾而終,再次證明了經濟活動中,市場才是最終的指導力量,而且經濟活動的趨勢是不會依少數人的意志而轉移的。
要論經濟趨勢,就不能不先說世界經濟版圖的變化。近年來,世界上最重要的變化首推歐盟(European Union)的形成、深化與擴大。今年5月,歐盟由原來的十五國再增加十國,形成一個總面積三百八十九萬平方公里,總人口四億五千萬人的經濟體,其中歐盟原有的十五國在2001年時的總產值已近9兆歐元(約11.1兆美元)。做為世界經濟龍頭的美國,更透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與加拿大和墨西哥形成一個總面積達兩千一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總人口四億三千萬人,2002年總產值接近12兆美元的龐大經濟體。
在亞洲方面,除了中國大陸與日本兩大經濟體之外,東南亞國協(ASEAN)的十個國家也在加速推動自由貿易區。東協自由貿易區如果成形,將成為一個總面積(四百四十六萬平方公里)與總人口(五億四千萬人)均超過歐盟的經濟體。
即使東協目前的總產值並不高(2002年約6000億美元),但是正以每年平均約5%的成長率穩定增長中。而東協也積極爭取與鄰近國家(如中國大陸、印度與日本)更密切的合作,使得未來發展潛力更為可觀。而中國大陸和日本更分別藉著與東協推動自由貿易區,展現了兩國競爭亞洲經濟龍頭的強烈企圖心。
由上述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們可以預期世界各國在可見的未來,仍將持續以區域結盟的方式,既互相合作,也彼此競爭。因此,如何參與各地區的區域合作,以建立未來在貿易上的優勢,應是我們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貿易南向尋求突破
如果認真思考,東協會是我們在中國大陸之外另一個值得進一步開發的貿易對象。過去「南向政策」所重者在於「產業南向」,而我們在此強調的則是「貿易南向」。政府曾嘗試與我國一向友好的新加坡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這正是使我國有機會切入東協經貿關係的前瞻性作為。然而此一作為,卻因為名稱的堅持,終至無功而返。但只要我們能認識到此一發展方向的重要性,就應該務實面對,尋求突破。
發展與東協關係的著眼點,當然是貿易空間的擴展,但此舉其實亦有助於產業規劃以台灣為根基的布局。當產業發現有更多的市場選擇時,即使已經西進的產業,也會對生產資源做出更為有效的調配(allocation),而不必被迫在台灣與大陸間做選擇。換言之,能使台灣持續保有貿易上的彈性與優勢,也才能為台灣的未來創造空間。
距今一千兩百三十八年前(766年),杜甫寫下膾炙人口的「秋興八首」,其中第四首的前四句是「聞道長安似奕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其實各國間不也如棋局一般反覆不定,百年之間迭有興衰?過去五十年,台灣曾經篳路藍縷,也曾經意氣風發。如今風雲變幻,我們不能再舉棋不定,因為機會與時間不會永遠在那裡等待我們。(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經濟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