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甫成立三年的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班,二十一位博士生在國內外知名管理研討會中總共發表了二十二篇論文;其中更有三篇論文將於美國管理學會年會(Academy of Management 2004 Annual Meeting)發表,在國際企業學會(AIB)年會上也將發表三篇論文。單就在知名國際研討會發表的論文篇數而言,義守甚至超越了台大、政大。
驪歌聲起,在元智大學踏出校門的畢業生中,有一群是受過四年強化訓練的「新世紀領袖」。元智「新世紀領袖計畫」招收全國前3%、可以考上前段國立大學的學生,在學期間施以小班制英語教學、海外遊學、專業實習、業界領袖論壇等,校方投入大量資源,企盼打造具有領袖氣質的畢業生。「如果當初選擇國立大學,我也許只是一大群畢業生中庸庸碌碌的一員而已;選擇元智就是為了讓自己在四年內變得不一樣!」今年「新世紀領袖計畫」畢業、考取清大科管所的許惠婷堅定地表示,如果時光重來,她還是會選擇元智。
大學競爭,已進入戰國時代
十年來,台灣的大學院校由五十一所暴增至一百五十餘所,在學學生人數增加五十五萬人,增幅高達80%。然而同一時間,隨著台灣地區出生率的下降,每年國中畢業生人數從1992年的三十八萬人,逐年遞減至2002年的三十一萬人。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校長林聰明就指出,「現在大學的競爭,已進入春秋戰國時代,學校如果沒有知名度、不凸顯自己的特色不行。」國立高雄大學副校長王鳳生也表示,現在的高等教育,買方(大專院校)的議價能力已經喪失,大學必須找出自己的定位,否則光是短期的行銷、廣告,甚至大學合併,都無法徹底解決問題。
對於有較多教育部經費挹注、學費相對便宜的國立大學,提升競爭力或許是未雨綢繆的作法;但對原本就處於招生弱勢的私立大學而言,招生已經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戰爭。
淡江大學校長張紘炬表示,技職學校、新設學校、私立學校、偏遠學校等,是四種最容易被淘汰的大專院校,「今年技職體系學校招生已經出現兩萬五千人的缺口,接下來就會波及到私立和新設的大學!」
為了爭取學生、提高知名度,私立大學採用的策略從獎學金、廣告等行銷手法,到就業保證、產學合作等,琳瑯滿目。不過,在層出不窮的花招中,強調「國際化」似乎是最受青睞的行銷特色。
把格局拉大到國際上
為了國際化,義守大學致力推行雙語環境。除了每年有一百多門課以英語授課,並出版台灣唯一的英文管理學術期刊《泛太平洋管理評論》外,並有計畫的培育學生出國研習。
每年入學成績前15%的學生,正式開學前即可參加五天四夜的英語夏令營;隨後,每學年班上前三名者可以參加義守的「學海計畫」,在寒暑假到國外短期研習一個月。
今年起,義守更將甄選四十至五十位優秀學生,給予更多元化的語言、國際現勢等方面的訓練,這批學生在大三前若是通過托福或IELTS考試,即可前往義守的外國姊妹校當交換學生。「這個叫做『育鷹計畫』,我們希望這些學生在通過語言和交換學生的洗禮後,可以成為展翅飛翔的老鷹!」義守校長傅勝利笑著說。
高雄大學王鳳生也指出,義守的長期目標是發展成「國際村」,「這是很有特色的發展方向,」他表示。
對淡江大學而言,國際化是從創校以來的「國際化、資訊化、未來化」三化政策之一。「高等教育是除了網際網路之外,打破國際藩籬最好的方式!」張紘炬表示。
歷史悠久、創立於1950年的淡江大學,早已與許多國際知名大學如牛津、劍橋、巴黎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建立姊妹校關係,目前淡江的姊妹校多達七十七所。「歐洲的漢學中心很多早年都是和淡江合作成立的,現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有漢學研討會,一定有淡江人的影子!」張紘炬驕傲地說。
至於首先獲得ISO 9001認證的元智大學,在國際化上也不遺餘力。元智校長詹世弘表示,由於台灣學校的國際能見度並不突出,加上中國大陸學校的競爭,國際化相當困難。「元智現在所做的,是先想辦法把學生送出去,」詹世弘說。
除了「新世紀領袖計畫」提供扎實的語言訓練和遊學機會外,元智亦與史丹佛、柏克萊、劍橋等二十四所國外大學及九所大陸學校簽訂交流協定,交流方式有暑期研習營、交換學生、雙學位計畫等。
以「全人教育」馳名的中原大學,別出心裁的將「國際化」和關懷弱勢、服務社會的全人素養加以結合。除了入學英語能力分級、交換學生、五年學碩士一貫等計畫外,中原更將國際化的觸角伸到許多被人遺忘的世界角落。
中原資管系將於今年8月前往泰緬邊境的少數民族部落,協助推展e化教育。中原校長熊慎幹表示,資管系過去已經協助很多台灣偏遠部落建立網站,藉由網路和世界相連。
104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指出,要解除現在大學畢業生的失業恐慌,學校必須協助培養學生的英文力、程式力、財務力、認證力、業務力等「五個力」。其中,英語能力和國際視野是必修的學分。
在社會一片重視英語、走向國際的聲浪中,「國際化」已成為私立大學增加競爭優勢、破除國立大學迷思的主要籌碼之一。然而,英語教學、交換學生是否就是真正的國際化呢?
雙向交流 才是真正國際化
「國際化是必要的,但是國際交流必須實際一點,不能光是單方面的輸出,」熊慎幹指出,台灣的大學以短期遊學、交換學生的方式,拚命把學生送出國,對學生當然有幫助,但對整個高等教育體系而言,卻不是真正的國際化。
因此,中原大學從增加外籍學生來台就讀的意願做起。除了僑生第一年學費全免等優惠外,熊慎幹還親自帶團到印尼、馬來西亞等地舉辦招生說明會。此外,中原首創台灣第一個「應用華語文學系」,以培育華語教學師資為主,希望從台灣既有的中文優勢出發,建立國際競爭力。
「英文不等於國際化,」銘傳大學國際學院資訊應用學系主任王立天指出,光會說英語,卻對國際現勢和各國概況一無所知,並不算是國際化。銘傳三年前首創「國際學院」,以英語教學、專招外國學生就讀,儘管和現有高教體制不合、不被教育部承認,但王立天表示,國際學院除了讓外國人有機會瞭解台灣外,更是台灣學生同時學習語言、風土民情和建立人脈的絕佳機會。
政大校長鄭瑞城認為,「提升國際化程度」是現代大學經營的挑戰之一。「一是讓更多教師與學生走出去,二是讓更多國外學生進來校園。」因此政大也和其他學校一樣,從吸引僑生、外籍生到開設全英語課程、國際學程等,致力把學校推上國際。
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則認為,私立大學儘管有先天上的不利,但可以「網路教學、國際化、特色大學……,可能性其實很多。」在激烈競爭的高等教育市場,只要願意嘗試,私立大學還是可能走出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