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窺視天機 掌握商機

陳怡萍
user

陳怡萍

2004-08-26

瀏覽數 25,700+

窺視天機 掌握商機
 

本文出自 2004 / 8月號雜誌 第218期遠見雜誌

「最高溫三十二度,最低二十六度,降雨機率20%,」如果你看到這樣的天氣預報,腦中閃過的只是「穿幾件衣服、要不要帶傘」等想法,小心,千萬商機可能就在你眼前飄走了!

7月初,敏督利颱風所帶來的千釐雨量,不僅淹毀了中南部的房舍、橋樑、道路,更沖掉了上億元的農業產值。

夏天裡除了颱風,還有高溫。每上升一度的氣溫不僅讓你多流一點汗、少穿件衣服,更讓德國的啤酒銷量增加兩百三十萬瓶、日本的冷氣銷售數字上升四萬台。

不只是現在,過去天氣對於人們的生活就已經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氣象局氣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鄭明典舉例,中國歷史上的朝代興衰,都跟當時的天氣有關係,「唐朝就是因為遇到少雨、旱災的一年,人民太窮又吃不飽,才會起義推翻政府,一個朝代就這樣消失了。」

「晴時多雲偶陣雨」這句口號,已經不只是民眾穿衣、帶傘的參考,更可以為企業帶來無限商機。根據美國商業部的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的美國經濟受到天氣影響,高達3.5兆美元。

假設這些面對天氣變化顯得措手不及的企業,能在事前知道今年天氣偏暖或偏冷,便在事前的生產、採購、銷售計畫加入這一項氣象因素,不僅可以避免損失,還可以把「不可預知」的劣勢,變成與同行競爭的優勢。

以往「靠天吃飯」的火鍋業者,已經開始運用這個觀念。鄭明典說,有火鍋業者向氣象局詢問今年冬天的預測溫度,「如果冷就準備多一點存貨,暖就少一點,不然多準備的都是不必要的浪費。」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張靜貞也舉例,澳洲農民每年都會依據國家提供的氣象預測,來決定今年要種哪一種作物、投入多少成本,才能將獲利提升到最大,「如果颱風前大家可以再精確一點知道會下這麼多雨,農人可以再早一點採收,損失就不會這麼大。」

經濟學界裡的「德爾菲氣象定律」也顯示,氣象投資與獲益比為1:98,即投資1元,就可以有98元的經濟效益回報。

氣溫差一度 業績差好幾倍

日本大型超市連鎖店伊藤洋華堂,二十年間斥鉅資與著名的電腦系統研發機構合作,開發了唯一以POS(Point of Sale,端點銷售系統)為前端的電腦網路資訊系統,並且不斷研發升級。

這套POS系統,讓伊藤洋華堂的員工得以統計商品銷售和季節、天氣、時間、節日等因素之間的關係,藉此確定在一天的不同時段、不同天氣下,哪種商品賣得最好。

1997年,伊藤洋華堂旗下的日本7-ELEVEN,花了兩年時間,砸下600億日圓(約新台幣180億元),開發第五代POS情報系統,資料庫規模之大,竟然被人拿來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資料庫相比!

為了借重日本經驗,統一超商也將於今年8月完成由日本導入的二代POS系統,規劃了三年,動員兩百多位資訊工程師,寫出兩千萬條程式,耗資40億元,其中最厲害的祕密武器,就是由日本氣象行銷公司(Weather News Inc.)提供的精確氣象資料。

統一超商策略規劃群副總經理謝健南說,日本氣象公司會蒐集琉球、關島、日本及台灣等地的衛星氣象資料,將台灣分為二十二個區域,統計整合後傳送回台北總部,提供未來三天及一週的氣象預測,每六小時更新一次。

「超商零售業是看天吃飯的行業,氣溫相差兩、三度,某些商品的銷售就會相差一、兩倍,」謝健南說,總部會提早告知各門市明後天的天氣變化,門市可以因應當地氣候變化,準確定貨、減少庫存、提高銷售,營運效率會更好。

他補充說,今後將取消退貨的機制,所以,如果因為店長判斷錯誤而導致商品賣不出去,各門市必須想辦法自己消化。「以前每次檢討業績,員工就好像氣象預報人員,業績不好就說天氣不好,以後統統都沒有藉口了!」

擔任統一超商松山區店經理的林翠娥,對於天氣預報系統所帶來的效益,感受最深刻。

林翠娥以店裡必須當天報廢的18℃保鮮食品為例,過去只能倚靠經驗判斷,如果今天下雨賣不好,明天就少進一點貨,但如果明天出太陽,貨就會不夠賣。「有時候還沒中午,貨架上就已經空空的了,本來應該很好的業績,變成沒東西賣。」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林翠娥還補充說,過去沒有天氣預報的參考,保鮮食品一天會報廢2000元以上,現在依據天氣變化進貨,報廢數字已經可以降到1000元以下了,「以前每天早上出門前都要很緊張的看氣象報告,現在根本都不看了。」

大雨下下下 遊園客降降降

還有另一種「靠天吃飯」的行業,就是以戶外活動為主的遊樂園。

問起天氣對遊樂園的經營,影響大不大,六福集團總裁莊秀石趕緊表示,「很大,很大,很大,很大!」然後頻頻點頭。

他舉例,過去六福村在農曆年間的假期,每天都可以吸引近三萬的入園人次,「結果今年農曆年下雨,一天平均只有兩百多人,真的很慘,幾乎沒辦法做生意了!」

為了應付天氣變化帶來的損失,莊秀石特地在園區工作人員的人力調配上動腦筋。

莊秀石表示,由於園區員工大多為當地人,因此工作時數特別改為「累積制」,沒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如果遇到下雨天,可以在當天早上電話通知員工休假,天氣好則多調派些人手,「這樣可以節省成本,才不會一堆人來結果沒事做,這方面我做得很彈性,也很省的。」

除了人力的調配,莊秀石笑著說,其實面對天氣變化最大的因應方式,就是到南部投資。「我們統計過,北部一年平均要下兩百二十天以上的雨,這對遊樂園的生意影響太大了,所以我們還是決定改到南部投資比較保險。」

天氣保險 商機變無限

其實對於經營戶外活動的商家而言,除了人力的彈性運用,天氣保險也是減少損失的方法之一。

天氣保險在日本已經蓬勃發展。以今年日本「賞櫻季」為例,如果日本北部的櫻花因為天氣過暖,而在4月29日的黃金週到來前盛開,保險公司就必須向客戶賠償,因此東京海事和火災保險公司的天氣險銷售業績也開出紅盤。

日本多數保險公司都增加了天氣保險,以幫助餐廳、旅行社等降低天氣因素所帶來的業務風險。根據東京商品交易所的統計,日本去年與天氣有關的保單銷售額幾乎增加了兩倍,達到340億日圓(約新台幣100億元)。

國內財政部就在今年6月初,核准了中央產物保險推出的全台第一張「天氣降雨保險」,財政部保險司更表示,業者如果買了這張保單,就不用擔心下雨可能造成的營業損失了。

中央產物保險天氣保險專案經理林書平表示,根據統計,去年全世界的天氣保險業務量共約45億美元,天氣型態與台灣相近的日本一年也可以創造新台幣100億元的業績,「人家可以做得這麼大,我們一定也可以,所以當然要跟進。」

中央產物保險副總經理張萬里補充,過去台灣對於天氣風險的概念還不成熟,但是7月初敏督利颱風一過,保單的業績便不斷上升,「那些飯店、旅館業都被水淹得沒辦法做生意,才都深深體認到天氣災害會有多大。」

林書平解釋,保險公司會依據氣象局過往三十年的降雨資訊,做為保費的計算基礎,在約定的降雨時間內,若降雨達到理賠的標準,保險公司就理賠消費者退票或退費,「天氣保險的最大作用是將業者的不確定性損失降到最低,穩定公司的財務收支。」

儘管保單通過才僅僅兩個月,但國內遊樂園、旅館、高爾夫球場等都是天氣降雨保險的客戶之一,張萬里對未來市場的成長也相當樂觀,「台灣雖然小,但是有太多的觀光旅館、遊樂園、高爾夫球場,市場怎麼可能小!」

除了帶給業者商機,天氣預測也能有效應用在許多公共領域上。

鄭明典舉例,過去美國的國際氣候研究院曾與非洲控制霍亂、瘧疾等醫療團隊合作,提供夏季的天氣預測值,做為醫療團隊投入藥物、人力的參考,「不僅醫療成本得到控制,連死亡人數也從過去的幾百萬人,明顯下降一半以上。」

他強調,天氣預測沒有辦法百分之百提高銷售數字,或是將企業的損失降到零,但是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功效,都值得企業去投資,「過去大家都認為,靠天吃飯就是聽天由命,天氣好就好,不好就認命,但其實我們是可以比認命再好一點的!」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