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公布的諾貝爾獎得主,由於中研院院士翁啟惠呼聲極高而引起全台的 「諾貝爾熱」。雖然後來翁啟惠與獎項擦身而過,但也讓各界驚覺,日本已囊獲28位諾貝獎得主,但台灣至今卻只有李遠哲一位土生土長的學者獲獎。
每年10月頒發的諾貝爾獎,總是引起全球科學界和全世界的關注。今年10月台灣更吹起「諾貝爾旋風」,翁啟惠院士被預測為諾貝爾化學獎熱門人選,吸引媒體大幅報導和社會大眾討論,雖然最終他沒得獎,但也使得各界關心起台灣學術研究人才的現況。
翁啟惠學術背景頗具台灣血統,明年仍有機會獲獎
1986年,李遠哲博士以「交叉分子束技術」成為第一個在台灣出生成長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睽違36年,專長為「化學生物學、有機及合成化學」的翁啟惠,是繼李遠哲之後最有機會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雖然今年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但翁啟惠仍是台灣下一個最有機會的獲獎者。
這兩位台灣土生土長,從小在台灣求學就讀,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皆在台灣受教育,於博士班時期才赴美的學者,兩人在成為國際頂尖科學家後返台,不僅持續研究,更是台灣許多政策顧問的推動者。
李遠哲博士於1994至2006年擔任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博士則是2006年至2016年擔任中研院院長,兩人分別擔任了12年及10年的期間,對台灣的研究、產業、教育政策都有舉足的影響和貢獻。
台灣諾貝爾獎遠遠落後鄰國,研究能量令人堪憂
當我們在惋惜諾貝爾獎沒有「獎落台灣」的同時,鄰近的日本已誕生了28位諾貝爾獎得主,是除了歐美各國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台灣的學術研究環境、產業投入、政府的教育科技發展政策,能否讓台灣培育出有興趣、有熱情,願意投入研究的頂尖人才?
台灣的年輕學生每年在國際奧林匹亞物理、數學競賽比賽名列前茅,但根據教育部公布最新的110學年大專新生註冊率,各學制合計106班註冊率掛零,其中46班為碩士博士班,約占4成3,包含台大、清大、交大、陽明交大等頂尖國立大學也掛蛋。台灣高等教育人才陷入危機了嗎?
這狀況有多嚴重呢?先看招生名額。
台大、清大、交大、成大等碩士班的招生名額,遠大於各該學校學士班的招生名額,令許多人對碩士班學生素質感到擔憂。這些頂尖大學博士班招生名額皆遠多於報名人數,缺額率高、博士班招生掛零也已不是新聞。台灣各頂尖大學拚國際化、招募國際學生填補研究能力的同時,卻未能提供足夠誘因吸引台灣學生攻讀博士從事研究。
四、五十年前,李遠哲、翁啟惠都在台灣都讀到研究所畢業,翁啟惠甚至在台灣當了八年的助理研究員後才赴美國深造,現在的我們是否能提供這樣的研究環境,鼓勵優秀人才持續研究,台灣高等教育該怎麼做,如何育才、留才、攬才,我們才有機會培育出下一個諾貝爾獎得主?
台灣目前的基礎科學研究人力主要以碩士生為主,企業薪資結構及中小企業對高階研發人員需求不高。因此,在台灣讀到碩士就能有好的薪資待遇的狀況下,攻讀博士,並無法在產業得到相對應待遇。
學術量能不足影響產業,企業界責無旁貸
在少子化趨勢下,生源減少,學界的教職缺又更少的情況下,皆是博士生招生名額逐年降低之原因。台灣研究人才銳減,恐怕也影響台灣未來科技創新研發能量。
如何吸引優秀人才讀博士?不論是從事基礎研究或是產業研究,都需要有充分的資金和資源才能全心投入。換言之,解決博士的就業問題,讓大家覺得讀博士有相對應的價值,CP值夠高,才是最實際的解決之道。
在學界的部分,要能提供足夠的獎學金、研究經費,並規劃與產業技術與發展有關的課程,能與業界執行產學合作,更重要的是,業界也要能提供高薪的高階研發職缺。
學術研究跟產業發展之間的關聯性一直是密不可分的。翁啟惠院士曾在多次受訪中表示,「研究人員若想真正對人類社會有實質貢獻,可經過產學互動來達成,光靠學術界幾乎不可能做得到」。產業與研究不能分開來看,一些新的想法與技術,往下變成產品,需要靠業界來接手。
促進產學合一,「捐贈講座教授」是解方?
可見,研究是需要產業的大力支持。捐贈講座教授(endowed chair professor)這個制度或許是值得探討的解方。
「捐贈講座」能吸引優秀學者無慮的專心研究,翁啟惠在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院(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講座基金、研究經費、研究人力,是他能安心、有勇氣去做一些困難且有挑戰性的工作的重要因素。
企業的捐贈獎座制度在台灣的發展,或許是有利台灣留才、攬才、吸引台灣學者願意返台的重要誘因,台灣政府也可思考如何鼓勵企業提供經費,並突破現有法規,建立起完善制度。
借鏡日本,日本在諾貝爾獎的成就,產業支持亦佔了重要的因素。日本諾貝爾獎得主有不少從事的是產業應用級的研究,像是發明藍光的諾貝爾物理獎的中村修二。台灣產業結構與日本相似,台灣的中小企業有許多獲得國際認可的技術實力,大企業也應更積極投入新趨勢關鍵發展的應用研究,都能創造更好的研究環境。
台灣的產業不應在研究投入上缺席,惟有產業願意投入更多經費,有足夠的資金與完善研究環境與制度,才能徹底解決台灣人才培育問題、帶動產業與國家經濟發展,也才有下一個諾貝爾獎得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