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台灣大學數目大幅度增加,高教經費每年有限的成長趕不上大學增設的速度,結果是每位學生得到教育部支援的經費逐年下降,即使最有學術聲譽的頂尖國立大學,也不免淪入捉襟見肘的財務困境。因此,各校自籌經費的壓力愈來愈大,大家討論得最多的大學自籌經費管道有兩種,一種是募款;另外一種則是利用學校的各種相關活動來創造收入。大規模的私人捐款興學,在我們的社會中,還沒有形成風氣,所以第二種管道成為許多學校積極推動的重點,其中包括的項目有技術移轉、育成中心、推廣教育等。在各校的校務規劃中,這些項目也愈來愈受到重視。
我在中央大學十幾年來,親身經歷過這些發展的過程,也經常在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如何能在大學辦學的基本理念及創造收入兩者之中取得平衡?德瑞‧伯克的這本《大學何價——高等教育商業化?》正好針對這個問題,以美國大學的經驗為例,做了深入探討,對台灣許多大學應該可以做為非常及時的參考。
伯克校長是非常著名的法律學者,自1971年到1991年擔任哈佛大學校長長達二十年,是近年美國名校中最資深的校長之一。在他擔任校長任內,美國網路、生醫科技正開始蓬勃發展,大學研究的成果,很快的移轉到產業界,為學校及學者本人帶來利益。伯克校長親身體驗到這種發展,而最近十年的趨勢,更有將美國大學導向商業化的可能,所以他寫這本書,對美國高等教育界提出警訊。
作者的論述儘量以持平的方式進行,他首先就聲明,他不認為大學商業化趨勢帶來的影響全部都是負面,大學能有機會賺錢,應該是好事。大學因為看到有利的機會,積極將研究成果開發成有用的產品或製程以利廣泛民眾享用並且增加國家的競爭力,這都是政府及社會支援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所以在這方面,商業化的趨勢,促使大學更能滿足社會對它們的期許。問題是出在大學推動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會漸漸迷失了方向,混淆了基本的辦學價值觀。
伯克校長對商業化影響校園內科學研究方面,提出幾點看法。首先,他指出許多學校鼓勵教授們與產業界密切合作,於是就發生教授透過技術股的方式擁有高科技公司股票的現象,但當研究與商業利益如此直接掛勾時,研究人員常常會被要求在工作時保密,不與同儕討論,以保護公司及學校擁有的智慧財產權,當然這明顯的違反了長久以來學術界資訊公開的慣例,長遠看來,也會影響學術的進步。
更糟糕的是,因為利益太大,有時會引誘研究者隱瞞結果,不立即公布;有些公司甚至保有權利,阻止研究者發表某些可能不利公司的研究結果,這種直接侵犯學術自由的例子,在美國大學中已經出現好幾起。伯克校長提出警告,不要讓研究商業化走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長久以來,推廣教育在美國許多大學校園內,是相當重要的活動,網際網路的發明更增加了推廣教育的效力。
但是當學校與企業界合作辦推廣教育時,商業利益常常會扭曲學術價值的觀念,譬如說,在網際網路上面教課,會表演、會包裝的教授,通常最受歡迎,實際內容的傳授有時倒反而成為次要;另外,這種可提供一些教授名利雙收機會的安排,很可能會影響學校正規的授課。
如何在創造收入及維持學術價值觀兩者之間謀取平衡,是每所大學校董會、校長及教授們共同的責任。伯克校長建議,對每樣商業化的活動,各校均應該在仔細分析討論後,訂定行事準則,並設置嚴謹的監督機制,提供支援系統,確保學校在推動該項活動時,嚴格遵守這些準則,儘量對可能發生的弊端防範於未然。
伯克校長書中提到的幾項大學商業化的事例,除了校際運動比賽之外,國內都在開始大力推動。政府看到國外矽谷等成功的例子,也希望能在台灣複製,在產學合作、技術移轉、教授參與公司工作、投資等方面,都一一效法美國,大幅度的在法令方面鬆綁,而各校競相開設推廣課程,EMBA班更是林立各校。大家興致勃勃,努力推動這些計畫時,看到的都是正面的效應,伯克這本書提醒我們,不要忽視大學商業化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伯克校長所提到學術研究及教學受影響的情形,在國內的大學或多或少已開始發生。目前,台灣主要的大學都在積極推動各項創造收入、增加資源的活動,或許也該嚴肅檢討一下,在我們的校園內,是否已設置了伯克校長所呼籲的防範於未然的各種措施?(作者為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系統校長。)
《大學何價——高等教育商業化?》
(Universities in the Marketplace)
作者:德瑞.伯克 (Derek Bok)
譯者:楊振富
天下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04年6月18日
定價: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