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連假的前一天,10月7日台大選出新校長。雖然這次沒有出現令層峰不滿意的人選,應不會出現第二個「卡管案」,但從外界多以「黑馬」來形容新的校長──工學院院長陳文章,就知道台大的校長遴選「水有多深了」。了解遴選制度的台大教授們幾乎異口同聲說,「這兩次校長的改選結果,都與遴選制度息息相關,改革已箭在弦上……」。
為何校長遴選制度如此複雜?「這個行之多年的制度,雖說是遴選,並非真正的遴選,還是有一些可以被人為運作的空間,這也讓遵守遴選制度的參選者吃了悶虧,」一位熟稔台大遴選制度的教授說。
依照慣例,由於管中閔校長任期到明年元月,卸任前10個月,亦即今年的3月,台大就要籌組校長遴選委員會,並發函教育部、中研院、科技部、全國大專校院、台大校友總會、學生會及研究生協會,請各單位推薦校長候選人。
今年共計12位申請者遞件參選校長。最後,有台大研究發展處研發長、電機系特聘教授李百祺;台大前副校長、代理校長、資工系特聘教授郭大維;台大工學院院長、化工系特聘教授陳文章;台大文學院院長、圖資系特聘教授黃慕萱;台大法律學院前院長、法律系特聘教授陳聰富;台大癌醫中心院長、台大醫學院腫瘤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楊志新;台大電資學院院長、電機系特聘教授張耀文;台大醫醫院雲林分院前院長、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黃瑞仁;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通過資格審查及推薦。
這九位通過審查的參選者,已於8月中旬依抽籤順序,提出治校理念說明,並接受提問。
台大先校務會議的普選再遴選,須通過校務代表投票
9月6日,先進行校務會議代表投票,共有172位代表,九位參選者必須獲得1/3(58票)以上的校務會議代表推薦方能過關,當天有18位未領票,制度上等同「不推薦」,過關者再送到遴選委員會作最終選擇。
出乎意外的是,黃慕萱、陳聰富、張耀文三位院長,在第一階段就領了便當、下車了。由於學術單位的院長都有一定的研究地位及行政管理歷練,有史以來,台大從未發生院長沒有通過校務會議推薦的前例,沒想到四位學術院長中,有三位中箭落馬,僅工學院院長過關。
「啟人疑竇的是,三位院長所獲得的空白票異常多,甚至有人的空白票高達10幾張,由於只計推薦票數,空白票等同不推薦;而且九位候選人中,竟然有五位的不推薦票超過80餘張,真是前所未聞,隱約似乎有一股勢力在背後運作,」一位退休多年的台大主管說。
這位主管坦言,問題不在人,而在「四不像」的遴選制度。既然是遴選,就要根據專業及資歷審查,但台大卻是先校務會議代表的投票「普選」,再進行遴選。
關鍵是,這屆的校務會議代表是在今年8月中下旬才選舉確定,導致還未熟悉校務現況,9月6日就得行使校長遴選的同意權。
為何會發生這種事?就是因為「卡管案」,原本台大的校長都是在6月或8月就任,直至管中閔當選校長後,教育部遲遲不發給聘書,拖延至2019年元月8日才同意,導致下任校長也要到明年元月8日上任。
遴選變成拉票的競選活動,失去原有的精神?
除校務會議代表就任時間緊迫外。一位熟知台大遴選制度、有多次實務經驗的資深教授說,「還有一個新的疑慮,過去除了是當然校務會議代表的行政主管外,通常多是各學院、主要單位較資深且孚眾望的教授或職員獲選,有其穩定性;這次卻出現很多新面孔,連我自己都不太認識,甚至也沒聽過,感覺有點怪怪的……。」
據悉,有候選人察覺此怪異現象時,趕緊連絡校務會議代表,心想「大家都是同事,有打電話拜託總比沒有好,也比較容易通過第一階段的門檻,」最終,真的安然過關了。
這位資深教授歎氣說,雖然遴選辦法只規定候選人不得私下接觸遴選委員,沒有明文規範不能請託校務會議代表,但如此一來,遴選就會變成需要拉票的競選活動,失去遴選制度的精神。由於規範不明確或無法嚴格執行,對謹守制度的候選人可能造成不公。
總計獲得校務會議推薦超過58票的候選人有六位,必須再爭取校長遴選委員會21位成員的支持:包含學校代表、校友代表及社會公正人士各九人,以及教育部遴派代表三人。
遴選委員第一輪先對六位候選人進行個別投票,每位可投推薦或不推薦;最高票的兩人勝出後,再進行一對一PK,獲得過半、11票即可當選。
最終大爆冷門,由工學院院長陳文章拿到13張票,以黑馬之姿當選校長,而呼聲最高的前代理校長郭大維只拿到8票,二者相差5票之多,跌破各界眼鏡。
化工系成立81年來,誕生第一位台大校長
事後,外界將郭大維的落選歸咎於他在擔任香港城市大學工學院院長時期,對「反送中」事件並無作為;還是鴻海的獨立董事,也曾擔任鴻海研究院諮詢委員等智庫角色。郭大維則回應表示,校長自當為台大校務發展全力以赴,平衡對待所有企業合作夥伴,並依法辭任企業獨董等相關職務。
此事被解讀成有人刻意放消息,目的在打擊郭大維,是否就是造成他落選的主因,難以查證。
但,對擁有81年歷史的化工系來說,簡直是莫大喜訊,這是第一位當上台大校長的化工系教授。陳文章選前並非熱門人選,而且化工系相比醫學、電資等學系,是較冷門的科系,但他擔任六年高分子所所長、六年工學院副院長、六年院長,一步一腳印,行政歷練豐富、學術專業地位崇高,也是非常合適的人選。
對台大未來的發展方向,陳文章則提出八項策略,發展重點領域教學研究、強化傑出教師的攬才留才措施、培育具國際競爭力的學生,也要建設智慧永續及國際化校園、優化人士及經費相關法規,並加強募款和爭取資源。
這次,台大能順利產出校長是好事,但也再次凸顯現有制度的問題。正本清源之法,就是要改革遴選制度。
首先是,調整校務會議代表行使校長遴選同意權的時間點,不能一上任就要投票。而且高達170幾位的代表,並非人人都有時間、會認真看完所有參選人的政見,容易流於學院派系之爭,也讓有心人士有操作空間。
其次是,徹底落實遴選制,責成遴選委員審查參選人資格,最終推舉出2至3位參選人後,再對外公布。好處是,推薦海外、校外的傑出人士時,不會事先曝光而影響當事人的參選意願;若仍需校務會議行使同意權,在僅剩2至3位候選人中,也較能擺脫遴選過程中,派系的競爭與有心人士的運作。
遴選改革箭在弦上,否則難以避免再發生人為運作
最後,台大校長的任期最好是回歸正軌,跟其他學校一致,每年8月1日就任。讓一年一任的校務會議代表能更熟悉校務後,再行使校長參選人的同意權,方可降低候選人對校務會議代表的操作空間。
其實,管中閔意外當選台大校時長,就被校內認為是遴選制度所造成的效應。當時傳的沸沸揚揚,原本外界並不看好他,最終卻脫穎而出,據稱,連他自己都沒料到。最終,又因管中閔並非層峰屬意人選,教育部堅稱此案有嚴重瑕疵,拒絕發給聘書,先後折損了潘文忠、吳茂昆和葉俊榮三位教育部長,還創下台大長達565天沒有校長的破天荒記錄,被稱為「卡管案」。
多年的經驗顯示,台大遴選制度的改革已箭在弦上,否則難以避免再發生人為運作,教授們均希望能徹底落實遴選的精神。
例如歐美等先進國家的大學校長都採遴選制,很少像台大先普選(校務會議代表投票)再遴選。台灣也有很多大學是先遴選後,將推薦名單交給校務會議做資格認可,如過關的人選超過一位,再回到遴選委員會做最終決定。例如今年清大的新校長高為元就是這樣產出的。
這也是台大長期為人詬病之處,永遠都是自家人競爭當校長,難以吸引在海外的傑出校友,或校外優秀人才參與遴選。
此外,台灣的教育環境還有兩大問題亟待解決,第一是教育部不要隨易將手伸入大學,過去高教司長都是從大學端借調有實務經驗的學者,幾年前改為公務員升任,這對高教的發展影響深遠,應該效法先進國家,讓大學自主、自治;再來是提高大學教授和校長的薪資待遇,才能吸引優秀人才擔任校長,提升台灣高教在國際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