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徵才旺季,面談許多剛畢業的新鮮人,大都像白紙一張,但有些人就是談吐非凡,氣質出眾,問起家世背景,可以感受到優質的父母對子女的用心栽培。
就像平日採訪很多成功的企業人士,談起經營之道,大同小異,但有些人就是出口成章,格局視野與眾不同,探究成長背景,不少人自幼浸淫在閱讀或音樂繪畫天地間,言談舉止就是多了一份優雅與自信。這使人聯想起老祖宗一貫主張的養成教育:棋、琴、書、畫,缺一不可,以現代教育的眼光來看,用意就在陶冶一個人的性情和品德,教出來的孩子,相信就是會「有那麼點兒不一樣」。
不久前,聽到前教育部長曾志朗提到自己在任內,曾推廣閱讀風氣、生命教育、資訊教育、創意教育等多項理念,唯一遺憾的是沒有大力推動「藝術教育」。他認為培養學生聽音樂、欣賞繪畫及建築等藝術的薰陶,對美的看法,久而久之自然會在人們心中形成一把尺,長大以後,看事情的角度,除了「合理」「合法」之外,也會追求一份「合宜」,這就是一種格調與品味,也是建立道德倫理的核心,不可輕忽美學形塑品德的力量。
這期《遠見》報導的「品德管理」,和「企業文化」一樣,都不是那麼容易表諸於文字,但在採訪過程中,也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某些企業就是「有那麼點兒不一樣」。員工特別以他們的公司為榮,企業主也非常重視價值觀的建立,誠如二十年來銷售長紅的《追求卓越》一書中提到的卓越公司IBM、德州儀器、惠普、麥當勞、柯達、杜邦等:「貫穿這些公司的共通特色,就是每家都有一個強勁有力的企業文化,和大家共同遵行的價值觀念,員工也特別有一種『我們公司就是這樣做』的自豪想法。」
書中標榜,任何設備、技術、甚至周延的長期計畫和策略,都比不上企業文化能改變人的習性,操控員工變得振奮勤快或懶散、合群或孤獨,企業文化「軟就是硬」的力量,是驅動企業成長最大的原動力。
談到企業文化,IBM的創辦人華生(Thomas J. Watson)曾形容:「IBM的哲學只有幾個簡單的原則,其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個人,這個原則看似簡單,但卻是IBM經理花最多時間在實行的原則。」
時至今日,企業最大的資產仍是人才;但進入知識社會時代,企業經營更需要的是「創新」,管科學會理事長許士軍呼籲,過去為追求高效率、低成本,訂出許多規範的「泰勒式管理」已不合時宜,必須更尊重個人,授權員工更自主,才能激發出創意與績效,此時,「信任」就變得非常重要,這股看不見的力量,正是未來規範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的企業新倫理。
企業正在改變,工作生活也在改變。《下一代企業》作家康洛絲(Frances Cairncross)就提出警語,許多人不再於老闆眼界所及的地方工作,企業逐漸由員工的工作產出,而不是他們在辦公室上班的時間來評鑑和獎勵員工,面對這項大變革,如何建立老闆與員工之間的「信任」,將是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