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書店林立,要找一家完全的文學書店,卻極端困難,主要是因為在過去,文學經常被塑造成艱澀的閱讀,於是文學與讀者間產生距離,也使文學書的「能見度」愈來愈小,更讓文學迷大嘆好書難尋。
文學是有方法可以推廣的,高不可攀的文學,以往只能透過書籍內的導讀及書腰上的介紹,才能找到閱讀的理由,現在透過有規模、主題式的歸納整理,書店也可以提供讀者豐富、友善的文學環境。
一家書店對閱讀的想法,從經營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得出來。書店不僅僅只能賣書,還能加入很多創意。
結合書香與咖啡香的書店就是很好的例子,透過視覺上的空間設計與嗅覺上的甜美氛圍,讓環境式的誘導,促使讀者在輕鬆的環境下購書,但在空間安排上又必須拿捏得宜,不能蓋過書籍本身的風采,因為書店的重點還是書籍。
國外有許多明星咖啡店,成為作家聚集的地點,許多作品透過不斷的討論,經典名作由此產生,書店也可以扮演「文藝沙龍」的角色。
此外,規劃主題書展也是將創意帶進書店的良方。以「策展人」的概念統一規劃主題,策展人可以是作家、是導演,也可能是學者,策展人的個性將反映在主題上。透過策展人之手,許多經典創作有機會重見天日,未來也可能出現作家二手書、初版限量書等特展。
金石堂文學書店以主題閱讀規劃區域,挑選古典文學、西洋翻譯著作、旅行文學、飲食文學……等文學書籍三萬餘冊、數十種重要中外文文學雜誌,也蒐集多位作家心儀的咖啡杯,建立「作家咖啡杯牆」,並量身打造適合閱讀環境的裝置藝術,就是希望打造書店為「文藝沙龍」,提供作家們彼此討論的空間,深度耕耘文化內涵。讀者則可藉由杯子的造型設計,猜想作家的個性與喜好,拉近讀者與作家之間的距離。(廖慧淑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