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世代的大學女生,出生於七○年代末期與八○年代初期的台灣,現約莫十八歲到二十二歲。七○年代末、八○年代初的台灣,在經濟發展上已走過農業與重工業,進入輕工業與服務業階段。短短十年之間,台灣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GNP)由兩千六百五十三美元(一九八二年)提升到一萬五百零六美元(一九九二年)。Y世代的父母親正是當時台灣經濟起飛的重要參與者,成長於這個世代的孩子,也就在父母雙方均有工作的狀況下,成為名副其實的「鑰匙兒」,或是借住外公外婆家的「寄養兒」。
鑰匙兒長大了
多數Y世代學生擁有教育程度完整的雙親。一方面,台灣九年教育的實施,讓六○年代的中等教育粗就學率達七三‧五五%,這群Y世代的父母親有機會可以在穩定的經濟成長中就學,受到較為完備的教育。另一方面,勞動參與率也由六○年代的五七‧○七%,經過十五年努力達六○‧九三%,Y世代的父母親正是參與此階段經濟發展的要角。「我們都是中上教育程度的人,希望在經濟上讓自己的孩子不虞匱乏,也希望提高他們的教育程度,」身為Y世代父母的張通榮說。
由於父母親的辛勤工作,加上此時台灣的幼兒托育措施一直趕不上民眾需求,不少Y世代的童年必須在遠處的祖父母或是外公外婆家度過。從小擺盪在祖父母與父母親之間的親密關係當中,讓他們多半都很早熟,也必須提早面對並解決自己的需求。「我們這個世代很懂得追求自己所要的東西,」淡江大學英文系學會前會長張惠萍說。
不論是鑰匙兒或是寄養兒,從小就必須獨自面對自己的成長經驗,在行為特質上比其他世代顯現更多的「獨立」氣質。加上歐美文化的個人主義不斷入侵東方社會成為主流價值觀,讓Y世代不僅在外顯行為上愈來愈傾向於此,也更勇於追求自己的理想。
二十多年前,當Y世代的父母親還在念書時,校園中充滿了各種禁忌,娛樂休閒方式也多從愛國教條出發。而Y世代在政治禁忌鬆動所帶動的經濟、社會多元化影響下,生活中有太多玩不完的新鮮事,「他們的冒險性又比前人強,但也因而必須承擔他們想像不到的後果,應該說他們比我們上一代的學習更多元化,」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劉惠琴說。
但是,因科技高度發展、社會整體步調加快,他們面對的是更複雜的社會環境。「孩子們常會遇到很多問題,有時候必須慢慢參與他們的生活,不然,過度關心反而會讓他們不肯說出心事,」文化大學舞蹈系學生高百葳的母親高周玉芳說。
物質生活無缺,也讓Y世代在選擇科系時多半不用顧及現實問題,大可依性向決定。就讀東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的陳盈君,家遠在台北,卻堅持畢業後留在花蓮實踐自己對土地的關愛。「我希望將來能留在花蓮的原住民部落裡做些事情,」她說。
追求情慾自主
Y世代的女大學生,對情慾自主權的掌握度也明顯更高。《遠見》雜誌在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三日至十一月二十一日,針對全台灣大專院校三十二個系進行分層抽樣,共發出一千兩百八十份問卷,有效樣本一千零一十二份,回收率七九‧○六%。這項調查顯示,承認發生過性關係的大學生共有七‧八%,女生發生過性關係的占全部受訪女生的四.五%,男生發生過性關係的則占全部受訪男生的一一.八%。
此一結果相較於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兩性諮商專家林蕙瑛於課堂中所施測的兩性研究調查中,有一九%的學生表示有性關係,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然偏低。林蕙瑛認為,這是「態度保守、行為開放」的象徵。淡江大學英文系四年級學生張惠萍也說,「女學生中敢做不敢承認的還是大有人在。」
現代大學生對於婚姻、戀愛的看法確有大幅度的改變;傳統觀念下的「婚姻」某種程度下被解構了,「但是『關係』的規範這個部分其實還是綁著年輕人,包括你會看到女性一直在維持關係,男性一直在逃離關係。這種模式到現在還是,只不過是現在把『家』換成『關係』,」劉惠琴說。
「婚前該不該有性行為」已經不再是她們所擔心的主要問題,同居情形在校園外處處可見。「這是滿平常的一件事,」一位不願具名的大學生說。
在回答《遠見》雜誌問卷調查的女學生中,有將近三八‧九%的女學生表示,如果有機會她們會嘗試同居;不願者占四三‧九%。張惠萍認為,「有些同學想多一點時間在一起,又可以省房租。」
以前X世代女生共同的掙扎仍在「婚前性行為」與「該不該同居」,但是Y世代女學生的問題在於「她們的行動永遠比準備來得快,」林蕙瑛說。
她們比較擔憂的反倒是多重性伴侶的認知問題。也有女大學生在情慾自主的口號下,時常不知不覺就陷入多角戀愛。「聽不少同學的例子,有一些女生現在也同時交兩個以上的男朋友,大部分當事人都不知道,」張惠萍說。
「現代大學女生已經不再受傳統貞操觀念束縛,也不在乎父母親反對與否。大多數學生,不論男女,情感上認知的困擾,是源自『怕孤單』的心理,面對這種恐懼,女生大多選擇以『依附』來解決;而男生則多以不斷轉換關係企圖躲開,」劉惠琴說。
而這種Y世代普遍的怕孤獨,跟台灣社會結構變遷也有一些關連。傳統台灣家庭形態比較單純,後來則是快速都會化,然而托育政策一直沒有跟上,導致於很多年輕夫婦到台北發展時,小孩子請阿公阿媽帶。「其實人的情感聯結(attachment)一輩子大概就只有兩、三段吧。在成人之前,是跟『照顧者』之間的感情;到了成人之後,會想再發展一段『成人的感情』,到了老年時則再回到垂直的親子之間,」劉惠琴說。
一些年輕人熱切尋覓愛情,其實是在找尋他之前的「遺落」(lost)。這些小孩子到了就學階段,被迫切斷跟阿公阿媽的關係,重新與父母親建立新關係,這會造成三方的緊張與壓力。「因此,這些年輕人現在找尋愛情時,就像在找回童年時完全被包容的情感關係,這是整個社會結構轉變對人類情感所產生的影響,」劉惠琴說。她認為現在的大學生普遍物質生活充裕,但是內心卻似乎隱藏著無可言喻的恐懼。
花了很多時間與孩子相處的高周玉芳,曾經當過教官。她深知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安全感,孩子才肯說出心裡的需求,「我常常主動參加孩子們在學校的大型活動,讓孩子知道自己受重視,在她有困難時,我們也會跟她站在一起,」高周玉芳說。
面對現今女大學生情感發展的未來,劉惠琴看到了「多元聯結」,現代人習慣以網路、電子資訊等虛擬形式解決孤獨,這種形式會讓年輕人在尋覓愛情時更加困難。「他們只想要找出touch(觸動),他們的選擇多了,但是他們都在找尋genuine touch(真愛),他們也明知道這是假的,但他們只是在找一種觸動的感覺,」劉惠琴說。
現代生活的功利傾向與快速節奏,讓很多人追求速食愛情,不再把它當真。「雖然社會形態在改變,但我們還是教孩子比較保守的觀念,希望他們能有正確的人生觀,」Y世代母親賴瑞芳說。
而教育方式一直都沒有提供「反芻」能力的培養。針對此點,劉惠琴認為,「說『反省』太教條了,說『反芻』,是一種重新對自己愛情的再咀嚼,不一定是要道德式的反芻,你可以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認真想想感情中的『真』或『虛擬』,那一定會有答案的。」
女生的弱點仍在感情
Y世代對性愛開放的感覺,像走在不穩的鋼索上。林蕙瑛說,「情慾開發很重要,但應該是固定對象的努力耕耘,而不是耽溺於感官的刺激。」
女學生的情愛苦惱找不到對象討論時,學校的諮詢機構往往還是女學生的「秘密花園」。為了迴避同儕團體的壓力,學生輔導中心與心理系的老師,時常成為女大學生尋找愛情答案的中繼站。
至今,歷年來大學女生痛苦的第一順位從未變過。「感情問題仍是女生的弱點,」劉惠琴說。
而男生多半談些什麼?有趣的是,最令男生痛苦的竟是「家庭關係」。現在的男生在人格上尚無法跳脫跟父母親的糾結,尤其是「父母親參與他們對事業的選擇與對其女朋友的不滿意,是現在男生的痛苦所在,」林蕙瑛說。
Y世代女性在愛情上的勇於追求,也為她們帶來無法負擔的困擾。以前總是女生擔心先生或是男友有外遇,現在,「女生的痛苦竟是,自己的外遇會帶來那麼多快樂。」林蕙瑛綜合多年諮商的經驗指出,現在的大學女生對情慾自主的認知模糊,呈現在行為上的是不負責任的情愛關係。
道德束縛減弱、都會男女關係形態的變遷,鬆動了多數人的價值觀,但是並不等同於每一個大學生就應該要勇於嘗試婚前性關係。多元的社會讓大學生的情愛開發有更多的選擇,每個人應該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堅持,然而,這種堅持絕非簡化到「性」與「不性」的二元選擇。「事實上,我也看到了很多男女學生掙扎著要不要有第一次,」林蕙瑛說。
「性」與「不性」的困境,讓現在的大學女生看待感情有兩種極端,一種是快速進入關係,一種是裹足不前。其實說穿了,「不管是『鑰匙兒』或是『寄養兒』都害怕內心的孤獨,心中都在殷殷期盼與找尋自己心中的『真愛』,」林蕙瑛說。
追求自我品味
在消費形態快速變遷中,Y世代女大學生也是首當其衝。她們辛勤工作的父母,很多時候是藉由金錢來填補親子關係中的空隙,她們大多可以充分享受物質生活的樂趣、遊走在各類消費遊戲中。
資本主義的消費形態讓多數消費者覺得他有自由的空間可以掌握,「就拿瘦身美容專業跟愛情議題、女性自我肯定的結合,讓她們覺得自我的空間增加了,」劉惠琴說。
市面上不斷推出的塑身與化妝品廣告,更強化女性自信與廣告所建構的一元化審美觀的連結。多數人在購買的行為中,就認為已經完成對女性外在自信的建立,「這種立即權力獲得(immediate power)是很難抗拒的,」劉惠琴又說。「大部分的女生都很喜歡買瘦身的產品,她們常常覺得自己太胖了,」逢甲大學保險系三年級學生蔡孜孟說。
立即權力的獲得與刷卡風氣的興盛,讓現在大學生勇於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一張薄薄的信用卡,塑造立即享用的便利,至於繳款如果不是採取循環利率方式,只好自己摸摸鼻子努力一點還錢,「刷爆了,就不刷了,就趕快努力打工賺錢償還,」淡江大學英文系廖奇峰說。
消費文化的擴張,開啟每個人對自我風格展現的多元。有人企圖以名牌來塑造風格,「以前是非名牌不穿,後來經濟負擔不起,就算了,不過還是很挑,」淡江大學一位學生說。
追求自己所要與積極展現自己是Y世代的特色,踏出校門前就有很多學生亟欲創業。「現在不只資訊系的同學,其他系的同學也會想要試試網路創業,像SOHO族一樣,自己當自己的老闆,」清華大學經濟系二年級楊惠婷說。
直銷與網路創業這些年來,已成為校園低成本創業的最佳途徑,林蕙瑛對此指出,「這兩種工作性質比較能配合他們的上課時間。」
時代的變動寫在Y世代大學女生年輕的生命中,她們在富裕的環境中成長,在多元社會中自由揮灑、追求她們各種可能與不可能的夢想。
只是,年輕的心往往明知危險,仍勇往直前,在世紀末的華麗叢林裡冒險;面對新世紀的來臨,屬於Y世代女子的時代才正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