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人格測驗MBTI在全球爆紅,與算命、星座有何不同?

爆紅關鍵竟是焦慮「不被理解」

曾子軒
user

曾子軒

2022-09-14

瀏覽數 40,400+

從算命、星座、塔羅牌,一直到 MBTI,人們都在尋求不同方法,希望更了解自己。unsplash
從算命、星座、塔羅牌,一直到 MBTI,人們都在尋求不同方法,希望更了解自己。unsplash

近期,人格測驗法 MBTI 紅遍全球,甚至被當成自我介紹的開場。《遠見》採訪台大心理系副教授張仁和,以及 YouTube 頻道《Sherry's Notes 雪力的心理學筆記》的主持人Sherry夏瑄澧,梳理MBTI為何風靡全球的魔力?

兩位背景不同的專家,不約而同地給了相似的答案。

Sherry 認為,人們之所以想知道自己的 MBTI ,原因在於大家渴望理解自己,同時也渴望被他人理解。「台灣教育沒什麼在自我開發,你想要什麼、你喜歡什麼,都沒有談。」Sherry 表示,因為社會氛圍不鼓勵探索自我,人們多半壓抑自己,因此產生心理測驗補足缺口的空間。

累積 20 萬人訂閱的 YouTube 頻道主持人 Sherry,她的正職工作是顧問公司的創辦人,以心理學與社會學幫助企業與組織成長。張智傑攝

累積 20 萬人訂閱的 YouTube 頻道主持人 Sherry,她的正職工作是顧問公司的創辦人,以心理學與社會學幫助企業與組織成長。張智傑攝

MBTI 吸引人們作答的背後邏輯是什麼?

她以算命、星座、紫微斗數類比 MBTI,「希望用一個新玩具,了解自己,」這些工具都能用來看到另一面的自我。人們期待借助外力,告訴自己為什麼會長成今天的模樣,也用來解釋自己的想法,並和他人產生連結。

目前服務於中研院民族所,研究領域為「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的台大心理系副教授張仁和,同樣用算命比喻 MBTI。「算命與坊間的心理測驗幾乎對應到相同的需求,都是因為有不確定性和焦慮,需要控制感,找到方向。」他進一步解釋,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從他人口中得到的回饋,以能力和表現為主,不太容易知道對於自己性格的評價。

即使對於自我有認知,仍需要和他人比較,例如所謂外向,也要參照內向的人才能凸顯特質。正因為原先不知道自己的位置,MBTI 提供的人格類型和說明文字,正好帶給人們歸屬感。

此外,張仁和用了「定錨而後配對、被標籤增加控制感」描述人們喜歡 MBTI 的背後邏輯。他以刻板印象為例,雖然平常的討論較為負面,例如對於黑人的種族歧視,但刻板印象對人類的認知很有價值。

面對模糊的情境,腦中能夠處理的資訊有限,人們更期望明確、甚至武斷的訊息,而 MBTI 正巧能夠做到這點。它替人們快速的定錨,例如知道「原來自己就是 ENFJ(一種人格類型),」讀完人格描述之後快速地往身上貼標籤,就能獲得掌控資訊的快感。

張仁和説,MBTI 具有接納的前提,讓人不會有被批判的感覺。曾子軒攝

張仁和説,MBTI 具有接納的前提,讓人不會有被批判的感覺。曾子軒攝

為何人們總迫切地想被理解?幸福感從哪來?

有完成 MBTI 的受訪者分享,做完心理測驗之後,有種「被懂得的感受。」為什麼當人「被理解」時,會有舒服的感覺?

對此,張仁和從兩個角度討論。他首先強調人們難以獨立生活,需要尋找依附與歸屬,有著群居需求。如果在自我揭露的過程中談到自己的優缺,優點得到讚賞、缺點被無條件的接納,就會產生正向感,這背後有演化機制在運作,「我們有多一點人,比較容易存活。」

即使不談演化,張仁和説,也可以從親密關係的核心要素回應性(responsiveness)切入,它由理解、接納、支持組成。他指出,雖然每個人都有陰暗面,「但心理測驗不敢太武斷,直接說你邪惡、陰險、自私,會說人們難免有缺點,有一個接納的前提在。」MBTI 的測驗結果也不會負面地批判受試者,而是以中性的口吻描述,這本身就蘊含著包容。

Sherry 的想法類似,「人是渴望被無條件接受跟愛的,我常常覺得,我必須要展現這個樣貌,別人才會愛我。」相比於可畏的人言,MBTI 在解說結果時,不會加上偏見,讓人能夠有被接受的感覺,因此感受到愛。

從算命、星座、塔羅牌,一直到 MBTI,人們都在尋求不同的方法,了解自己的過去與未來。

加快永續轉型的關鍵契機:COP28全解析論壇,熱烈報名中

談到性格,有句老話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張仁和表示,雖然隨著社會角色改變、年齡漸增,性格會產生個體上的差異,但原則上來看,性格是相對穩定的。不過,對於做完 MBTI 之後,要接受結果還是尋求改變,張仁和的答案很開放,他認為兩者都可行。

「消極的面向是要看對自己有沒有困擾,有困擾的話,才會想尋求改變,但如果沒有的話,作為一個參考就好。」他也補充,個人如果想要調整,長期下來還是能夠做到。

張仁和分享過往學者研究,發現神經質會隨著年齡上升而下降。張仁和提供。

張仁和分享過往學者研究,發現神經質會隨著年齡上升而下降。張仁和提供。

Sherry 認為,MBTI 的重要價值之一在於接受自己。她說,生活中有太多必須扮演的角色,唯有接受自己的存在意義,才能愛自己。她以 INTJ 舉例,用負面的說法來看,這類人格沒有辦法共情、不夠實際,但也能正面的描述為「有能力看到未來展望。」

然而,她希望人們能夠去標籤化地了解自我特質。即使是沒有同理心的人,也要先接受自己的「原型」樣貌,知道那是盲點後,再看想變成什麼樣的人。「你不要因為想要改變自己,把自己圓形改掉了。你要愛自己、接受圓形,不是說什麼都不做,但你想要更好,可以慢慢去開發他。」

Sherry 説,她喜歡用「種子」形容人。即使是有著相同生辰的雙胞胎,放在肥沃的泥土和乾燥的枯地中,會有不同的收穫。MBTI 只告訴人們自己的原型是什麼,但人外在的生長環境,就像土地之於種子,都會產生影響。因此 Sherry 拒絕宿命論的說法,她強調即使心智功能相同,也能夠培養出不同的能力與行為,「我是真的相信每個人都有彈性,能夠伸縮跟表演成跟自己不一樣的人,你都是有能力的。」

Sherry 喜歡看 BTS 的閔玧其(SUGA)練舞,「如果不熟BTS,就會覺得他們是舞蹈專家,但是看到他們拆解每一個動作,一天練習八個小時,就會覺得很勵志,有什麼事情不能做到?」張智傑攝

Sherry 喜歡看 BTS 的閔玧其(SUGA)練舞,「如果不熟BTS,就會覺得他們是舞蹈專家,但是看到他們拆解每一個動作,一天練習八個小時,就會覺得很勵志,有什麼事情不能做到?」張智傑攝

學界為何批評 MBTI?

學術界對於 MBTI有些批評,其中之一就是重測後結果不同。

對此,Sherry 提出兩點想法。首先,她提到人們熟悉評量題目後,會有特定期待,例如想要成為「指揮官」,作答時會想盡辦法貼近該人格可能會有的行為。她也説在生命中遭遇重大事件時,確實有改變的可能性,雖然天生的特質仍然相似,但表現出的行為可能有很大不同。這些都會影響重測 MBTI 的一致性。

張仁和補充,MBTI 確實是符合學術規範的,跟市面上看到的評量不同,學界有完整版的題組,只是整合分析(meta analysis,指分析比較前人發表的研究發現)的結果顯示,信度的穩定性不高。此外,效度也沒有很高,無法有效預測人們的行為。

「人數一多,以性格來看,還是常態分配。」張仁和想提醒讀者,其實心理學界針對性格的研究成果,大部分都顯示人們彼此之間的相似程度大於差異,可能有 70% 的人受測後,都落在一個標準差之內,也因此才能夠共享社會規範。不過,這也正是 MBTI 吸引人之處。雖然人跟人之間很像,但現今社會強調每個人都很獨特,在此前提之下,「若能給予一個『武斷』而『直接』的標記,比較讓人更能吸收接受。」

張仁和分享了許多人格相關的研究發現,例如出生順序和性格無關。他不斷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高於歧異性,只是我們很容易快速習慣於相似之處,而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彼此之別。張仁和提供。

張仁和分享了許多人格相關的研究發現,例如出生順序和性格無關。他不斷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似性高於歧異性,只是我們很容易快速習慣於相似之處,而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彼此之別。張仁和提供。

張仁和分享了一項有趣的研究。有學者發現,相對於歐美國家,東亞人特別喜歡星座,推斷可能是因為東亞人對於不確定性的容忍較低,希望未來有更明確的安排,因此在面對未知時,更需要確定的訊息作為浮木支撐自己,而星座就是一項有力的工具。

從算命、星座、塔羅牌,一直到 MBTI,人們都在尋求不同的方法,了解自己的過去與未來。只是,就如同 Sherry 所說,「就算我是MBTI的專家,也不希望你一輩子抓著這個當成真理,」因為只要有好的發展,到最後我們都能「成為完整的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