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經濟學金科玉律,對照近年來盛行的猴子射飛鏢——懶人理財術——投資共同基金來說,也許有不少人認為共同基金就是白吃的午餐。那麼,就來看看,投資共同基金到底可以怎麼個懶法?
順應社會上的一批懶人,共同基金就在規模經濟的利基下形成。這種投資方式起源於十九世紀初期的歐洲,到了二十世紀才開始在美國萌芽。根據美國「基金公會」(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簡稱ICI)的統計資料,至一九九六年底,美國共同基金的發行個數已超過六千個,總資產規模大約有三兆五千億美元。
直到一九八七年,共同基金才受到國人注意。由於起步晚、支數少,到目前為止僅有兩百多支,產品多樣性不夠,重複性較高。「不過,投資的人數到今年年底預計會突破一百八十萬人,」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台大證券期貨中心主任邱顯比指出基金投資人數從兩、三年前不到三十萬的投資戶,躍至今年預估的大幅成長狀況。
為什麼投資共同基金如此迷人又潛力無窮?
共同基金是一種具有「共眾資金、共擔風險、共享獲利」特質,匯集小額投資人的基金,將小錢變大錢,委託專業投資機構代為管理操作,所有經由基金操作所產生之收益或風險,都將由全體投資人分享的投資方式。因此,如果投資人缺乏投資的專業知識,或者有專業知識、但沒有時間去照顧,或是資金不多、無法達到分散風險效果的話,共同基金會是不錯的選擇。相較於其他投資標的物,共同基金的報酬及風險考量多半能讓投資人接受。投資人不必一天到晚盯著「高風險、高報酬」的股市看,隨著股市起落而情緒波動,又可以獲得高於定存的報酬。「長期來看,錢放銀行沒道理,」群益投信董事長陳欽源以自身的理財之道解釋,投資共同基金比把錢放在銀行裡的流動性高,不至於成為「死錢」。
然而,在進入基金的世界之前,必須先弄清楚台灣的共同基金種類有多少(見表一)。
一種強迫儲蓄的觀念
「一般人買冰箱、電視都會仔細挑選,但在投資市場卻短線進出,以賭博心態投資,」怡富投信總經理蘇英孝指出投資人這種令人大惑不解的心態。其實,共同基金並不是個能打敗市場的神奇投資工具,投資人不能期望短期獲利。
投資不能「追高殺低」,必須有「耐心」。「我從來沒有在這行業看到有人長期做空賺大錢,這樣是違反人性的,」陳欽源指出。
基金有所謂「隨時買、隨便買、不要賣」的說法,但是中華投信副總經理金崇誠卻堅持絕對不能「隨便買」,也不是取決在什麼時點(timing)上獲利。如同邱顯比所說,投資基金是一種強迫儲蓄的觀念。所以,投資人應該挑選一支不錯的基金,採用定期定額的方式投資,有隨時買、不要賣的長期持有概念。
今年八月中旬,摩根史坦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宣布,調高台股在MSCI新興市場以及亞洲地區(除日本以外)等系列自由指數權值計算比重。受到此一利多消息影響,投資人紛紛進場加重台股基金比重。針對這種「摩根效應」,建弘投信投資研究處副總經理俞大鈞建議,投資的時點及時間都該列入考量。
元富投信副總經理蔡培珍說,像這次九二一大地震後,就是單筆買入基金的好時機。
既然不能「隨便買」,評估基金好壞即是投資的重要一環。
「通常評估一支基金的好壞,大方向是看基金公司的歷史、規模及商譽,」中信投信副總經理刁明華說。在台灣,投信業者通常建議投資人,買共同基金時,是選公司而不選基金;用大學聯考填志願的觀點來看,就是「選校不選系」。
目前,中華民國投信投顧公會每個月定期出一份統計月報,其中詳列各投信公司的基金評比資訊及基金基本資料。投資人可以透過客觀的資訊,瞭解基金目前的績效。
從八十五年起受投信投顧公會委託製作基金評比資訊的台大財經系教授邱顯比舉自己評選基金的法則為例,「長時間看起,從兩年、一年的績效觀察,再往回看。通常可從每類基金中,挑選排名前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基金,列入自己的名單。再看一年的時期,是否仍在大概位置,最後再看它一個月前在哪個位置。若時間愈短,相對來說,短期不可控制的因素較大,投資人可以將排名標準放寬,而相對排名在後的基金,容忍度可以愈高。」
確認投資目標以分散風險
評選基金後,投資人可至各投信公司直接申購,或到各銀行依據「台幣指定用途信託帳戶」購買國內基金,可以「定時定額」,一個月投入三千或五千元;或者是用幾萬元做「單筆買入」的動作。若要購買海外基金,則應以「外幣信託」投資,以進一步達到降低匯率風險的目的。
共同基金的組成及運作是建立在「經理與保管分開」的基礎上,基金經理公司只負責基金的管理與操作,對於募集得來的龐大資金只有「經理權」而無「保管權 」,避免發生監守自盜的情況。
理財的工具愈發興盛,「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的定律也愈形重要。投資共同基金也是如此。
分散風險的目的,就是讓自己的投資組合多元化。投資專家Jason Zewig 在Money.com(美國《錢》雜誌網站)上指出,很多投資者常在同一時間「過於分散」(over-diversifed)和「分散不足」(under-diversified)。他們擁有過多的基金,但是基金種類卻不夠。結果雞蛋還是在同一個籃子裡。
因此,為了能夠精確地達到分散風險的目標,首要條件是建立自己的財務計畫。「確認投資目標,積極追求成長,」中信投信總經理蔡念祖強調自己的理財觀。另外金字塔式的投資組合也可以提供投資人清楚的財務規劃(見表二)。
除了上述的風險考量,不同人生階段的共同基金投資策略也很重要。
邱顯比在《基金理財的六堂課》中指出,個人理財有一條簡易的通則:用一百減去你的年齡,就是你應該投資於股票的比率。也就是說,二十到三十歲的年輕單身者,應該追求高風險、高報酬的成長產業;約四十到五十五歲的成熟期投資人,風險承擔能力高,相對的期待中高報酬率;五十五歲退休期的投資人,則是收益愈穩定愈好。
蔡念祖直接點出計畫的步驟:第一要選擇自己認為有成長、有價值的市場或產業;其次是看看哪些基金符合自己的性的;最後則評估基金公司的風險。
「投資共同基金就是要有閒錢,而且要放長期,至少十年,」刁明華與Jason Zweig 不約而同地指出,若要在短期內獲利,只能靠運氣。
耐心忍受大環境的考驗
由於多數投資人仍傾向國內股票市場的基金,因此,股價的波動來自於大環境的變化。近來因為大地震的影響,短期內經濟成長率無法回升至先前政府預期的五.七四%。但對於天災造成的經濟波動,蔡培珍說這只是短期現象,投資人不用過度恐慌。另外,「在台灣,做基金決策不能把政治因素列入考量,」陳欽源說。
長期觀察,刁明華認為最大的變數來自中國大陸及日本,而兩國的經濟是以相反的方向前行。
「短期內,大陸的經濟狀況是一個大變數,」刁明華搖著頭說。亞洲金融風暴中,其他國家都做了調整,只有中共沒有。目前不是人民幣貶不貶值的問題,而是它在什麼時機貶、貶多少的問題。刁明華說,政治對中國大陸的影響比較大,社會持續在緊張的狀態,所以短期內的影響是負面的,投資比重相對較少。
反觀日本,經濟似乎已經探底,沒有繼續惡化的現象,刁明華反而認為日本有復甦的力道。「日本已經好幾年沒有貢獻,現在也該開始了,」刁明華詼諧地說。
就產業前景來說,投信、投顧業者都預測電子等高科技類股會持續發熱。另外,刁明華認為生化科技會是另一主流;俞大鈞也認為台灣的農業科技將是明日之星 。
除了掌握未來投資趨勢及大環境因素,投資人還是應以「耐心」來理財。白吃的午餐也許可以吃幾次,卻絕對無法長期如此,投資人也許應該再思考:共同基金投資術真的有「那麼懶」嗎?
陳欽源叮嚀投資人,不要融資、不要舉債買股票。「在資本主義的市場裡存活,要想得通、看得透。資本主義市場就是名與利,如果你兩個都要,下場會很慘,」陳欽源為這個世代的理財下了這樣的註腳。
買基金八大訣竅
一、過去的績效不代表未來的保證
你也許會發現,前些日子還名列前茅的基金,過了一段時間就消失在排行榜上。
根據美國一九八二年至一九九二年基金歷史資料顯示,年度冠軍次年的排名平均為第一百名;年度亞軍次年的平均排名為第三百八十三名。就像每本基金手冊都會中註明:「過去的績效並不代表未來的保證」。這句話絕對不是開玩笑的。
二、現實一點
首先要知道,想找到一支永遠都打敗市場指數的基金是不太可能的事。再者,市場指數也不可能每年都以二五%的幅度成長。因此,眼光千萬不要太高。把標準放低,打長期戰才是最重要的。
三、一定會有風險
一支基金的表現如果高出平均值許多,它也很可能出現低過平均值的成績。以 American Heritage Fund 為例,自一九九一年至九三年,每年獲利率都成長四八‧九%;然而好景不常,自九四年至九六年,它卻每年損失二四‧八%。
四、基金經理人經常會變動
不要因為你認識或是喜歡這個基金經理人而買這支基金。如果這個經理人走了,你的錢可能就會淪落到一個績效表現不好的陌生人手中。
五、不需要買太多基金
你不是在蒐集娃娃,而是來投資的;因此,不需要買所有的基金,而要考量如何以最少量的基金來分散投資風險。
六、海外基金可以免稅
現行稅法規定所有個人境外所得都享有免稅之優惠,因此,投資國外共同基金的收益可以合法免繳中華民國所得稅。
共同基金除了可做為個人合法節稅的工具外,也是轉移財產給子女的一項利器。父母一旦身故,子女能以自己名下的帳戶贖回基金,達到合法移轉財產、同時節稅的目的。
七、不要三心二意,請原地坐好
基金是長期投資的工具,短線進出會讓投資人蒙受損失。
基於使用者付費的原則,每一次買賣基金的動作,都包含了許多成本及手續費,如經理費、銀行保管費等,對投資人相當不划算。因此,長期持有是想要靠基金賺錢的投資人最好的方法。
八、投資人和基金經理人是伙伴關係
若投資人不信任基金經理人,對該基金沒信心,不打算長期持有,基金經理人就永遠無法為投資人賺錢。因此,試著相信經理人的專業 ,信任他會為基金帶來好績效。(陳子鈺)
共同基金小檔案
你知道共同基金有多久的歷史嗎?答案是一百七十七年。
一八二二年,荷蘭國王威廉一世(King William I)創立第一個共同基金。十九世紀初期的歐洲,基金是屬於貴族及富豪的理財工具,為私人所有。這些投資人支付一定的金額,聘請專業人士來管理此基金的資產,投資的獲利則全歸投資人所有。
一八六八年,屬於大眾性質的共同基金開始在英國萌芽。當時英國歷經工業革命,生產力大增,中產階級累積了大筆的財富,但是礙於時間、精力及知識有限,不太可能自行做投資判斷,因此由政府出面組成投資公司,委託專業人士代為操作,使中小型投資人也可以做海外投資。此外,英國也很早就發展出一套完整的投資信託相關法律制度,以保障投資人的權益。
二十世紀初期,美國才出現第一支共同基金。一九二四年之前,如果你是一個希望有專業人士幫你投資的美國人,你必須去買「投資信託」(investment trust)。賣出「投資信託」時,投資人必須支付一○%的手續費,而且經理人每年最高可以向投資人收取一二‧五%的經理費。不單如此,你所買的「信託」可能會拒絕透露你到底擁有哪些股票及債券。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經濟快速成長,生產力和國民所得也大幅提高。和英國情形類似,中產階級民眾因此快速累積財富,投資理財管道的需求也大增。一九二四年三月二十一日,美國第一支基金誕生。一位名叫萊佛勒(E. G. Leffler)的經理人成立了「麻薩諸塞投資信託基金」(Massachusetts Investors Trust),這是史上第一支開放型(open-end)基金,也是第一支投資人可以隨時買賣、知道它在玩什麼把戲的基金。這支基金成立時資產為五萬美元,但這個數字不斷增加,一年之後,麻薩諸塞投資信託基金的資產超過三十九萬美元,獲利近七○○%。從此,投資大眾對共同基金便趨之若鶩。
美國早期的基金以封閉型(closed-end)為主。一九二九年的經濟大恐慌造成股市崩盤,封閉型基金也受到嚴重打擊。於是,開放型基金日漸盛行,演變成今日的主流。
這種物美價廉的投資工具,目前已經吸引了七千萬個美國人加入它的行列。根據美國「基金公會」(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的統計資料顯示,至一九九七年中,美國共同基金發行數目已經超過七千種,總受益人數己超過六千三百萬人。
相對而言,台灣共同基金起步就相當晚。民國七十二年十月,國際投信在倫敦發行的「台灣基金」(Taiwan ROC fund)是台灣的投信公司推出的第一支共同基金。至民國八十八年八月底為止,台灣已發行兩百一十九支共同基金,總資產規模為新台幣九千九百多億元,受益人數將近一百三十萬人。(陳子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