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靠手吃飯,靠EQ致勝

李宛澍
user

李宛澍

1999-05-15

瀏覽數 8,900+

靠手吃飯,靠EQ致勝
 

雙手萬能,對牙醫系學生而言更是如此,靈巧的雙手是牙醫吃飯的工具。牙醫教育和一般醫學雖然同屬生命科學的訓練,但有其小而複雜、自成一門專業的特殊性。

不同於醫師只下判斷、不負責療程,牙醫師得親自執行每一個治療步驟。培養牙醫師的過程中,雙手操作的訓練是重要的項目。牙齒很小,又是人體中堅硬的構造,使用的器械工具也都很輕薄小巧,牙醫師的訓練特點就是在知識的基礎上,培養雙手操作的嫻熟度和精準度。牙醫師的訓練強調手腦並用,除了知識外,也重視實際演練,這時,學校教育提供充分的實驗設備和臨床實習資源就非常重要。

講到資源,幾乎每一個牙醫系都會感嘆。牙醫學在應用、操作與訓練方式上和一般醫學的重點不同,國外通常是獨立的牙醫學院,這樣的專業分野已經有百餘年歷史。台灣的牙醫教育始於二次大戰後的一九五三年,濫觴於台大牙醫系,之後陸續有其他醫學院的牙醫系成立。

台灣的牙醫教育成立時,資源有限,因此立下學系的制度,把一個學院當成一個學系經營,得到的只是「眾多臨床科目其中一科」的資源。

熱門程度回溫

目前的教學環境已經改善甚多。而四十幾年來由正規牙醫系訓練出來的畢業生在基層醫療扮演重要角色,使台灣牙科密醫逐漸消失。健保制度實施後,給付方式對牙科和眼、耳鼻喉、皮膚等小科比較有利,加上高齡化社會,老人是牙科診所的常客,牙醫系的熱門程度有回溫效果。

台大牙醫系的歷史最久,在課程規劃上認為牙醫學牽涉科學、生物學和工藝學,課程的安排是由基礎到臨床,配合見習和實習,並加強相關醫學。

目前是牙醫學院籌備處的陽明大學牙醫系認為,以前的教法太填鴨式教育,因而精簡課程,並加強醫院的臨床訓練,以小組討論方式進行,讓學生學習問題導向的思考方式。

當初創立高雄醫學院的杜聰明博士帶了一批台大的醫師到南台灣拓荒,成立醫學院,該校牙醫系的教學模式受台大影響甚大,當務之急是改善資源和師資的不足。

牙科重視手上功夫,可是國家考試不考術科,學生自然不重視。這兩年,高雄醫學院牙醫系系主任林立民為了鼓勵學生動手做,在五年級期末考後出題要學生做牙體模型,前三名發給獎金,效果不差。他說:「這是榮譽制,沒有硬性規定,鼓勵學生動手練功夫。」

台北醫學院計畫未來改為大學,牙醫系可望成立牙醫學院。北醫牙醫系人數少,基礎醫學課程常要與醫學系合班上課,但以醫學系為主的授課方式對牙醫系學生並不適合,現正規劃專為牙醫系設計的病理學課。為了提高國考率,將共同課程精簡,基礎課程進度提前,好讓學生可以在大四下準備第一階段國考。

中國醫藥學院以中醫為發展重點,牙醫系的學生也要修習中醫課程,並將中醫的技術與牙醫臨床應用結合,例如以針灸控制疼痛,做為麻醉的應用。

中山醫學院的前身是「中山牙醫專科學校」,創辦人周汝川夫婦都是牙醫出身,所以,中山醫學院遠較其他學校重視牙醫系。今年剛完成的口腔醫學中心大樓,據說是目前台灣最新的牙醫系教學設備,參觀過的其他學校牙醫系老師表示,設備很新穎,「的確讓人眼紅。」

一地點,二口才,三技術

牙醫系的第一年常是讓很多同學迷惘的一年。因為,國立大學牙醫系的分數可以考上私立大學的醫學系,到底要選醫學系,還是牙醫系?在徬徨與迷惘中,第一年也是牙醫系學生流失的高峰期。

第二、三年是基礎教育,開始上大體解剖、基礎醫學和牙體型態學。牙體型態學十足考驗手上功夫,拿石膏和雕刻刀開始刻三十二顆編貝,刻不好,就要一直重做,直到過關為止。

四到五年級是臨床課程。以前牙醫系學生得和醫學系學生一樣上臨床醫學,負擔重,課程和牙醫專業的關連性不大。近年來臨床醫學的分量減少,著重臨床牙醫學。六年級上醫院臨床實習,真實地接觸病人。

大學生活除了功課和臨床實習外,也不要忘了修社團學分,「口腔衛生隊」(簡稱口衛隊)是牙醫系特有的社團。由於台灣學童齲齒的比例高,偏遠地區欠缺口腔衛生教育,都是口衛隊宣導的對象。對學生而言,除了發揮專長,也是瞭解社會、培養服務精神的生活教育。

當牙醫除了專業技術與雙手靈巧度,藝術鑑賞力也很重要。因為治療牙齒需要用到色彩學、美學,不適合色盲或色弱的同學。以中山醫學院牙醫系為例,在高中生推薦甄試考的術科項目就是素描和雕刻。

牙醫系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一地點,二口才,三技術。」這句話是說,要當一個成功的開業牙醫,最重要的三個條件分別是地點、口才和技術。北醫附設醫院牙科部主任鄭信忠說,地點和口才是屬於「另類牙科本職學能」,從經營的角度來看,牙醫師正是一門十足以「人」為服務對象的服務業,有關經營管理、人際溝通、保險政策、法律等,都是牙醫系學生應該涉獵的範圍。

就業出路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牙醫系的出路很明確,大多數的畢業生都是走臨床醫師的路,差別只在受雇於人或自己開業。只要在畢業後參加牙醫師資格考試,通過後加入公會,有兩年訓練經歷就可以擁有開業資格。

大型醫院的牙醫部門一般分成專科和特別門診,包括了口腔外科、保存科、兒童牙科、牙周病科、補綴科、矯正科、家庭牙醫科,以及口腔黏膜疾病、殘智障、放治化療、顎關節、植牙特別門診等,畢業後若選擇進入分科的大型醫院,可以接受專科訓練。

由於絕大多數的牙醫系學生都會走上臨床工作,在工作經驗中發現,人緣好往往比技術好更吃香,EQ好的牙醫師被同儕笑稱是「賺錢傢伙」。

牙醫的工作和病人的互動很直接、頻繁,無論是在醫院工作或是自己開診所,牙齒的治療要好幾次,治療中面對好動的小朋友、脾氣不好的老年人、身心障礙的殘智障人士,或是聽到磨牙機的聲音就害怕的病人,都需要耐性和溝通技巧。

進修:牙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臨床牙醫師:受雇、開業

研究:臨床研究、基礎研究

要喜歡與人接觸,

 對專業有信心

葉為昌,六十年次,台北醫學院牙醫系畢業,現在攻讀研究所,專長是齒顎矯正。接觸過病人,益發覺得牙醫技術以外的人際溝通、心理學和法律課程也很需要。

   ◆   ◆   ◆

我高中時的成績大概可以進牙醫系,但第一年考試有點失常,考上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系,第二年重考考上台北醫學院牙醫系。

牙醫系的課程架構大致上是前兩年上共同科目,三、四年級上基礎牙醫學,五年級是專業選修,六年級是醫院實習。現在(北醫)一、二年級的共同科目減少,通識課程增加,我覺得這是比較好的。

我開始做臨床工作以後,更覺得通識課程的重要,希望有機會可以再修一些法律、人際關係和心理學的課。接觸了病人之後才發現「人是百百種」。尤其來做齒顎矯正的人有不同的動機,問題不一定出在牙齒上,但是病人卻以為矯正牙齒可以解決問題,一旦結果和他的想像有落差,就很容易衍生醫療糾紛。

我們常會碰到患者帶著明星的照片來,說要矯正牙齒、變成那個樣子;每個人條件不一樣,這通常很困難。這時,瞭解患者的心理、掌握溝通的技巧,就變成很重要的事。

牙醫師算是收入還不錯的工作,但前提是要喜歡接觸人、和患者建立關係。不論開業或在醫院工作,牙醫和同一位患者要接觸好幾次,矯治療程甚至達到兩、三年,如果不能和患者建立良好關係,對醫病關係是惡性循環。

牙醫師長時間側身在無影燈的強光下看診,最容易產生的職業病是眼力受損和脊椎側彎。我有個同事去看眼科,醫師問她是不是當焊接工。加上我們採美式的治療椅,一忙起來習慣側彎身體屈就病人,容易造成脊椎側彎。

大學最大的收穫是當基層文化服務隊的隊長。醫學院的學生都是成績很好的學生,習慣和別人競爭、單打獨鬥,主觀也強,社團的經驗讓我學到團隊合作,並且知道如何與人溝通協調。大五那年,我們辦每年一度的「基層服務之夜」,從開會討論到執行,我從堅持自己意見到慢慢折衝、協調,整個活動下來學到很多。牙醫的專業無論學好、學壞,以後都有機會補,社團的機會一旦失去就不會再來了。

在台灣,選擇牙醫這一條路,對於自己的專業要有信心和尊重。因為在學校和職場上,牙醫系常會被拿來和醫學系做比較,好像有一種隱隱然的主次之別,如果掉到這種邏輯裡面,那麼這條路走起來一定很不快樂。

︵李宛澍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