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發掘自我的可能性

黃慧娟
user

黃慧娟

2000-02-15

瀏覽數 7,300+

發掘自我的可能性
 

盧非易小檔案

年次:不詳

星座:射手座

血型:不詳

生日:不詳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學士、

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電視學院博士

經歷:電視節目編導製作人、《中國時報》

《中時晚報》專欄評述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現職: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

名言:不要把科系看得那麼重,應該要看重自己的學習。

「人生就這麼一回,三十歲以前都可以胡作非為,」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盧非易語帶輕鬆地說。比較以前和現在的大學生,盧非易認為這一代的大學生生活負擔比較低,不會為生計問題綁住,因此可以在三十歲之前充分地發掘人發展的可能性;但「胡作非為」並不是偷懶逸樂的藉口,他只是希望大學生別對自己的未來太緊張,而急於決定自己的一輩子。

盧非易特別強調在大學「自我學習」的重要。他表示,台灣學生的念書過程,只有大學提供了自由呼吸的機會,大學生應該去思考自己想要什麼,而不是別人要給什麼。盧非易自台北工專畢業後插大進了台大圖書館系,後來到美國南加大念電影製作;面對自己的興趣或是未來的想法,他建議,「不要把科系看得那麼重,應該要看重自己的學習。」

人生的轉捩點

盧非易的人生,並沒有所謂的規劃之路,反倒是「念頭一轉」,讓他的人生轉了幾個彎。

從五專時代開始動筆創作,寫小說參加文學獎比賽,成為所謂的文藝青年,盧非易笑說,他的動機是為了「賺錢」。他記得當時第二名的獎金是八萬元新台幣,而他總是得第二名。無心插柳的結果是,自從第一篇小說「斜陽餘寸」被拍成電視劇之後,他總共有三篇小說被拍成電視劇。

盧非易說,他跟朱天心大概是當時全台灣最懶的小說家,總是在比賽快要截稿時才拚命地寫,趕著前一天夜間郵局蓋章。

念電子科的盧非易插大後繼續念台大圖書館系,也是為了維持寫作的興趣與習慣。因為想繼續念書,他申請了北卡羅萊納大學的資訊管理系。出國前三個星期的某一天,在以他的小說改編成電視劇的拍片現場,他突然想,「我難道要寫一輩子的程式?」心念一轉,他放棄了念資訊管理,改申請南加大的電影製作。

盧非易開玩笑地說,「還好我沒去念北卡,否則現在會說得一口難聽的南部腔英語。」

出國是給自己重來一次的機會

很多想要繼續升學的大學生常在台灣深造和國外留學之間猶豫。

出國拿學位的盧非易表示,也許某些學科領域在台灣並不成熟,但是社會人文方面,台灣並不會比較差,特別是台灣的大學老師很多是自國外留學回來的,常會把國外學到的學問「傾囊相授」,他自己就常把碩士班學到的東西教給他大學部學生。

「但是,可以出國就出國,這是給你重來一次的機會,」盧非易肯定他自己的留學經驗。他說那種體驗是很有趣的,可以把心胸視野都打開來。

出國是一種新的人生體驗,自己學會租房子、申請電話、簽契約,在異鄉重新生活的方式,可以擺脫一些舊有的制約。

盧非易以申請電話這件事為例,他撥公共電話去申請電話,撥通之後,他聽到對方說了一大串的英語,然後他默默地掛上電話,回家思考對方說的是什麼。盧非易說,他並非聽不懂對方的話,只是在當時,他不知道、也沒有辦法反應對方所說的「三方通話」「裝插撥要多加幾塊錢」等等的意義,對當時從台灣赴美的他來說,這是沒接觸過的概念。

甚至在超級市場買東西找零錢,美國人也不似台灣直接以減法觀念來找錢,而是一元、兩元地數零錢找。盧非易說,這時他才知道為什麼電腦程式的寫法是加法觀念。

「當初兩、三個人湊起來吃一碗麵的同學,現在卻每天去打高爾夫球,」盧非易談起那些在台積、園區工作的同學,不免笑問自己後不後悔?他說,沒有什麼是錯的路,只要下的決定是好的、對的決定就好了,即使不像同學一樣拿高薪,但是念電影對他來說最大的收穫就是懂得「生活」。這也是一種難得的生命經驗。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