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空氣冷澈,耳邊盡是阿里山紅檜木的松濤聲。
天還沒亮,嘶嘶冒著白煙的小火車,抵達著名的觀日景點祝山,推擠著如潮水般的遊客,卻始終未能在看台上覓得一席之地,因為最前排的好位置,早被近六十人的大陸旅遊團密密實實地占據。
他們的口音帶著南京腔,把「昨天」唸成了「嵯天」,「離」又都說成了「泥」。男的年紀大多不過五十歲,披著深藍色西裝外套;女的則有江南女子特有的細細灰眼睛,一身藏青色套裝。
太陽從沈入雲靄的遠山掙脫出來,溢滿了朝霞的天色絢爛瑰麗。頂著熹微的破曉晨光,大陸遊客們返回遊覽車前,不忘到商店街試吃採買梅子、茶葉和哇沙米等名產,甚至直接從口袋掏出人民幣和商家交易,「這兩年如果沒有大陸遊客捧場,我們可能會活不下去,」一位當地業者直言。
場景拉回台北。
已經與「賣電腦」劃上等號的光華商場,熙來攘往的全是來找便宜的電腦玩家和年輕學子,「您這台式機(桌上型電腦)裡裝的是奔騰4處理器嗎?」「這筆記本(筆記型電腦)的內存(記憶體)有多少?」幾句北京腔國語,攫住來往者的目光,「導遊說,光華商場的筆記本和咱們祖國差價兩成以上,當然得來瞧瞧,」藉兩岸美術文化交流,頭一回到台灣的趙先生說。
擋不住的三通
不只是光華商場和馳名景點,就連誠品書店的企業管理書架前,和號稱東南亞最大的購物中心京華城內,都不難瞥見大陸人士的身影。
事實上,儘管兩岸在政治上彼此互不相讓,也設了種種限制,但隨著民間交流的日益頻繁,來台的大陸人士卻是有增無減。
「不管長期定居或短期停留,大陸來台人數都在持續增加,」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副教授張五岳觀察。
根據入出境管理局統計,1998年開放大陸人士來台後,從開放初期的一百三十八人次,逐年增加到去年的十三萬人次,迄今已有將近一百萬人次的大陸人,來台從事過各種交流活動。
「每天一睜開眼,至少有十萬多名大陸人士在我們周遭出現,」入出境管理局副局長吳學燕說,其中包括九萬五千名大陸移民,以及幾千名短期交流的大陸人士,他更大膽假設,若是大陸配偶不回去探親,台商的大陸配偶又剛好回來,一天最多會有二十萬大陸人在台灣。
也就是說,正當台灣人搶搭一列列大陸熱列車西進的同時,大陸同胞也不甘示弱效法四百年前的先民從唐山過台灣,跨海追尋他們的台灣夢。
兩岸交流的先鋒
人數最多、在台停留時間最長的,莫過於將近二十萬對的大陸配偶。
他們遠超過東南亞外籍配偶總數九萬人,並正以每年三萬人的速度急遽增加,目前台灣每一百對結婚,就有十七對配偶是大陸人士。
儘管去年兩岸條例大幅修改,取消大陸配偶來台團聚的時間限制,但相較於外籍配偶一結婚就能獲得居留權,四年就能拿到身分證,大陸配偶還是得苦等八年,「八年裡還要保佑老公不能早死,否則就等著被遣返,」吳學燕苦笑說。
除了在等待身分證期間,無法獲得確切的保障,這些大陸配偶在對岸的學歷和證照也難被台灣所承認。
蓄著俐落短髮,身著合宜套裝,眉目間開朗爽目的東北姑娘倪維,婚後並沒有立即來台定居,直到十年前才正式在台灣落戶。
倪維擁有大陸律師和註冊會計師資格,但在台灣卻只能從初級查帳員做起。「當時心想沒關係,反正我也不會,就從頭學起,」樂觀的她,慶幸能在當時從頭瞭解台灣中小企業的帳務,對目前在中壢的執業相當有幫助。
從以前不理家事的獨生女,遠嫁到台灣當媳婦,倪維融入台灣社會的方法,就是改變自己,從原來的游牧民族,成為落地生根的台灣「油麻菜籽」。好學的她,目前仍每個月撥空回廣東念會計研究所,「校長說我是出口轉內銷。」
大陸配偶也是兩岸文化交流的先鋒部隊,夏禕就是一例。
穿著一襲重重鑲滾的黑色旗袍,夏禕應觀眾要求,在中視「綜藝大哥大」節目上,以她吳儂軟語的上海腔,唱起了大陸民謠「縴夫之愛」,身子稍稍一動,旗袍就閃出鴿子頸的顏色。
「我開啟了電視上的兩岸文化交流,」上海出生、在北京學戲的夏禕,赴美教書時認識了台商夫婿,嫁作台灣媳婦後定居台灣,並在復興劇校教書。因緣際會上了電視,她便在「三通教室」節目裡,教觀眾用上海話唱流行歌曲。
剛到台灣的半年,夏禕幾乎每天都流連在忠孝東路,「忠孝東路很像上海南京路,不管騎樓或招牌,是我很喜歡的味兒,」直到現在,她仍鍾愛到忠孝東路找熟悉的家鄉味。
不過,剛從北京回來的夏禕,氣呼呼地抱怨著,「我在台灣被叫大陸妹,回大陸人家拿我當呆胞看,我真是裡外不是人。」
台灣也是多數大陸人心目中的夢土。
等不到的春天?
據大陸國台辦的相關調查指出,台灣是大陸民眾出國後最想去的地方。「全世界都能去,唯獨台灣不能來,」五十年的隔絕,讓在北京出生、深圳工作的章先生和大多大陸人一樣,覺得台灣「很神秘」。
也因此,開放大陸人士來台後,許多人紛紛以學術交流、工商考察等名義來台,除了從事申請的活動,也順便藉此來台觀光旅遊。
除了行之有年「假考察之名,行觀光之實」的交流活動外,2002年政府也開了一道門縫,讓旅居國外的大陸人士,或大陸本地人得以經第三地赴台觀光。
一個月平均接待兩、三團大陸旅客的華語導遊車文正指出,台北、阿里山和日月潭,是大陸遊客必定指名的三個景點,「他們也喜歡參觀具歷史意義,或涉及兩岸歷史情節的景點,像故宮。」
但是夢想總是跟實際有落差。很多大陸觀光客看到魂牽夢繫的阿里山、日月潭,常禁不住埋怨,「這是山嗎?這潭水比我家門前水窪還小。」不過,也有大陸參訪團哪也不去,就窩在飯店看call in節目,「全民亂講就比咱們中央電視台有趣多了,」一位來自江蘇的曹先生說。
相較於日本團三、四天的聚焦行程,大陸團幾乎全是十天的環島走透透,平均每人每天的消費約150美元左右,整趟行程算下來,一個大陸遊客所需花費為新台幣4萬5000元上下,利潤可觀。「大陸來一百萬觀光客,是其他國家來兩百萬人的產值,」台北市旅行社同業公會理事長曾盛海說,大陸觀光客是台灣旅遊業另一個春天。
然而,政府喊了七年,國內三百多家旅行社和七百位訓練完成的華語導遊都萬事具備,卻等不到「全面開放大陸觀光客」這道東風。
「去年才來一萬五千名,離真正產生經濟效益還早得很,」兩岸旅行協會創會理事長許晉睿搖頭感歎,由於大陸團少,又經由第三地旅行社抽成,利潤實在微薄,現階段大部分業者也只能把接大陸團生意當成part time工作。
大陸白領專才在台灣
也有一些大陸白領專業人士,被派駐台灣擔任重要幹部,背負著開疆拓土的任務而來。最為人熟知的,要算是大陸本土最大的電腦廠商聯想集團,派駐在台的採購辦事處總經理盧建軍,以及目前已調任於北美全球工業研發中心的前台灣通用汽車總裁劉小稚。
一頭齊肩短髮,紅色的膠框眼鏡,出生於青康藏高原,三年前拿著德國護照赴台擔任CEO的劉小稚,曾多次環島並吃遍了台北的特色餐廳,甚至還在台灣裝了假牙,她不願談兩岸差距,卻高興地表示,相當適應台灣的生活。
「像劉小稚、盧建軍這樣的大陸專業人士,比例並不高,但確實有增加的趨勢,」陸委會法政處長楊家駿表示,人才移動是全球發展趨勢,目前政府也正在研擬大陸白領專才經濟移民的配套,「經濟移民是技術、智慧引進台灣,一個人的專業,可能會創造一百名就業機會,」他強調。
在來台大陸人士中,最特別的是懷抱著民主夢想入籍台灣的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訪問研究員阮銘。
高齡七十三歲的他,十四歲就加入共產黨,過去曾擔任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的智囊,也是鄧小平十一屆三中全會文件的起草班底。六四後,他鼓吹的民主言論惹惱了中共,十五年來,被迫流亡海外。
「台灣民主化發展得相當好,付出的代價最少,」阮銘記得二二八到苗栗響應牽手護台灣活動時,身旁站的就是來自湖南的大陸新娘,阮銘問她為什麼來,她大聲開心地說,「我就喜歡台灣的自由民主。」
阮銘認為,兩岸不要講一中,只要講三通,「台灣就以民間交流,影響並等待大陸的民主化,但台灣民間交流的態度,仍過於保守。」
過於保守的態度,也使得兩岸交流十多年來,雙方一直處於極度不平等狀態。
建立雙向交流機制
入出境管理局的統計資料顯示,十三億大陸人口中,只有一百萬人次來過台灣,但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卻有三千萬人次的登陸數字,「大陸歡迎台灣人去,台灣卻對大陸人來台限制嚴苛,無形造成一比三十五的單方傾斜態勢,」吳學燕說。
政府開放的程度之所以趨於保守,除了政治考量外,必須歸咎於頻繁交流所衍生的諸多問題。
赴台旅遊大陸民眾「跳機」「滯留不歸」的案例時有所聞;合法入境的大陸新娘也有非法打工、行蹤不明和「假結婚,真賣淫」的情況出現,甚至同文同種的大陸新娘,卻比外籍新娘更無法融入社會,然而,外籍新娘有地方政府輔導,大陸配偶卻沒有。
最令人頭痛的,莫過於平均一年緝獲兩千兩百件的偷渡犯,負責遣返的「海峽號」,一年得往返台海兩岸十四趟。
層出不窮的問題日益嚴重,遲遲未能受到正視。
直到去年六位大陸偷渡客遭蛇頭推下海,政府才驚覺移民政策的必要性,並致力於推動成立移民署,保障大陸移民的權益。
「只要將移民當作政策的一環,各級機關勢必得將其納入執掌範圍,」吳學燕說。
而且迫於經濟需求考量,台灣也不得不儘快和大陸建立雙向交流的機制。
甚至延用了十幾年的兩岸關係條例,去年也在政府「開放」的前提下全盤大修改,楊家駿舉例,不管是工作或商務,都將由以往的「停留」概念改成「居留」。
逐步對大陸開放,看來已經勢不可擋,也絕對有助於縮短兩岸長期認知上的差異。「在大陸人帶來經濟交流、文化交流的同時,如何訂定秩序性規範,及安頓好移民者的生活,都是台灣亟待面對的問題,」張五岳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