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科技業串起產業鏈

江逸之
user

江逸之

2004-04-01

瀏覽數 20,800+

科技業串起產業鏈
 

本文出自 2004 / 4月號雜誌 天下第1店

深夜三點,東莞長安,馬路並不寧靜,一台台貨櫃車火速奔馳,車上載的都是台商工廠日夜趕工的產品,火速送抵深圳、香港碼頭,準備運往海外市場。

短短十年,台灣科技業者將東莞從一個盛產荔枝的小農村,蛻變成中國最大的電子零組件產地。有人形容,如果將東莞到香港的道路封鎖的話,將會導致全球七成的電腦周邊產品缺貨。

十年的光陰,台商從珠江三角洲,一路北伐到長江三角洲,也把農田變矽田。

將鏡頭移到華東,以江南園林聞名全球的蘇州,城市風貌快速轉變中。緊鄰蘇州舊城區的蘇州園區,矗立著一棟棟的嶄新科技廠房,全球最大主機板廠華碩落腳於此,在園區繞一圈,可以看見明基、國巨與力捷等台灣科技業者的工廠。

過去,蘇州最馳名的是蘇繡;十年來,在台商大舉投資下,筆記型電腦與主機板等電子產品,已經取代蘇繡成為最重要的出口產品。蘇州、昆山到上海的高速公路,成為全球電腦貨物運輸的大動脈,「一遇到電腦出貨旺季,整條高速公路馬上塞車起來,」昆山緯創資通總經理王志宏指出。

十年來,台灣高科技產業為降低代工成本與全球布局,積極進行對大陸投資設廠,不斷轉移生產基地,擴大海外生產據點,2000年後技術資本密集的半導體與筆記型電腦產業更是掀起新一波投資熱潮。(頁108表一)

根據中國商務部資料顯示,至2003年7月,台商在大陸的投資累計達六萬多項,總投資額668億美元,實際到位資金360億美元,其中新增台資主要是高科技業的投資。

2000年,大陸電子資訊硬體產值正式超越台灣後,大陸已經成為台灣科技業者生產重心。根據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MIC)統計,2003年在台灣電子資訊硬體整體產值的567億美元中,就有63.3%(近360億美元)是由台商在大陸的工廠所生產。「兩岸科技業走向一個共生共榮,也是一個競合的關係,」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指出。

永續經營vs.產業空洞化

另一方面,政治上的對立,也讓兩岸經貿交流與政治不同調,甚至於是反其道而行。

大陸台商面對政治人物的「產業空洞化」指責,感到無奈且無力,一位蘇州台商無奈地指出,業者把沒有競爭力的產業移到大陸,賺到錢後,再投入新產品的研發,這樣才能促進產業升級,「難道要大家都留在台灣,窒息而死嗎?寧可到大陸搏一次!」

大膽西進中國,是台灣電腦廠商尋求企業第二春的契機。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維迎分析,台灣資訊產業的最大競爭對手——日本、韓國都大舉赴中國投資,「當初台灣科技業者不跟進到大陸的話,就只有死路一條。」

但是最近兩年,大陸招商單位也開始「慎選」台商的投資項目。資策會執行長柯志昇觀察,「大陸不歡迎太低階的科技業,現在只要技術、資本密集型的產業。」

隨著眾多台商搶灘中國大陸,昔日Made in Taiwan的資訊產品已經變成「台灣接單、大陸製造」的Made by Taiwan營運模式。

台商創造垂直整合優勢

華東已成為筆記型電腦生產重鎮,台灣十二家筆記型電腦業者齊聚長江三角洲。

台灣廠商「圈地」興建龐大的生產基地,光是華碩蘇州廠就占地五十二萬平方公尺,相當於八十二座足球場大,同時將衛星廠商納入整體規劃。

2002年起,台灣筆記型電腦業者在戴爾、惠普等國際大廠的要求下,紛紛加快在華東等地區設廠的腳步,連帶著印刷電路板、電阻、連接器等配套廠商也承受了大陸就地供應的壓力,紛紛跟進在華東設廠。

甚至於連落腳在廣東的大眾電腦,也必須要在華東設廠,「因為競爭者都去華東,大眾也必須要去,以便與對手取得相同的製造成本,」台灣區電電公會產業政策研究所執行長羅懷家指出。

而大陸當地政府對於這一群來自台灣的筆記型電腦「嬌客」,也給予高規格的待遇,滿足台商的即時出貨需求。昆山當地的海關給予仁寶二十四小時通關的便利,而上海松江政府為了廣達,設立貨到四個小時內提貨的單一窗口。

台灣筆記型電腦業者在大陸建立起垂直整合的供應鏈,及時出貨的效率一路從955(95%的貨,五天內出貨)、982(98%的貨,兩天內出貨)到1002(100%的貨,在兩天內出貨)。

「如果當初台商沒有去大陸設廠的話,就不太可能在三年內,將筆記型電腦全球市占率從50%提升到65%以上,」羅懷家指出。

在勞力密集的科技業外移之際,台灣科技產業結構也急劇改變中,兩岸科技產業形成一個新的「分工關係」。(表二)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台灣轉型為關鍵零組件大國

台灣轉型成為關鍵零組件供應大國。在筆記型電腦等業者揮軍大陸之際,台灣的TFT-LCD、無線通訊零組件產業卻快速成長,「未來台灣科技業將以關鍵零組件為主力,取代製造組裝業,」許勝雄指出。

台商投資大陸,同時大陸製造業快速發展,也帶動對台灣關鍵零組件的需求。根據經濟部統計,2002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國,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約250億美元,兩岸經貿依存度創下新高。

台灣已經從高級組裝製造出口國,提升到關鍵零組件生產國。悅智全球顧問公司董事長黃河明分析,過去台灣大都是出口消費產品到美國,但是仔細分析出口到大陸的項目,是以LCD面板、晶片為最大宗,「這顯示大陸高度倚賴台灣的零組件。」

兩岸科技產業不只是依存,並且是互賴。黃河明指出,最近兩年大陸VCD、DVD播放機業者快速在全球市場竄紅的主因,在於台灣的聯發科技等廠商提供低價、高品質的晶片組,「甚至於連日商為了掌握關鍵零組件,也開始與台商合作進大陸。」

台商西進大陸,已經從最早的降低成本考量,提升到運用當地的研發人才,建構兩岸的協同研發系統。

搶人搶錢戰爭開打

2月底,奇美光電總經理何昭陽在人才招募活動中,大歎「今年可能找不到足夠的人才!」奇美電子光是今年需要新招募四千五百人,但是人才哪裡來呢?

何昭陽的感歎,代表了大部分科技廠商老闆的心聲。

現今,愈來愈多科技業者開始把眼光放到彼岸的大陸,建立研發中心,將低階的研發工作委由大陸的研發團隊。「大陸的光電、無線通訊基礎研究人才多,但台灣的商品化人才比較強,兩岸應該要合作,」神通集團董事長苗豐強說。

深夜十一點,建?科技上海辦公室,仍有幾位工程師忙著主機板電路的布線(layout)工作,而台灣研發團隊也同時進行系統整合工作,「不僅解決了在台灣layout工作沒人想做的問題,也加速了產品開發時程,」上海愛爾鵬總經理王志禹笑著說。

最近兩年,台商在大陸深感「找人」的壓力,外商用高薪搶人,台商落居下風;以理工科系的本科生為例,目前外資企業可提供約4000~8000元人民幣薪資,而台資企業僅提供3000~5000元人民幣的待遇。

台商只好將搶人的戰線,向下延伸到大學,提供獎學金,以吸引年輕學子的青睞。

為了留下人才,台商也開始重視大陸員工的教育訓練,培養本地幹部。研華科技中國區總經理何春盛幾乎將三分之一的時間用於訓練大陸人才,他觀察,「早期,台商都是派二軍到大陸,但二軍都死在沙灘上,現在都是派一軍去大陸去訓練人才。」

另一方面,台商也面臨到長期培養的大陸籍幹部跳槽,回過頭打老東家。最近,一家東莞的台灣光學廠商,就有一批中階陸幹集體跳槽,到另一家光學廠,要以低價搶單。

此外,台灣科技業者面臨到大陸企業搶資金的挑戰,其中以半導體產業的搶奪海外資金更是戰況激烈,動輒投資上百億元建廠的晶圓廠,需要從資本市場籌資。

3月中旬,大陸中芯國際在美國那斯達克及香港正式掛牌上市,掀起一股晶圓廠的上市熱潮,包括宏力、華虹NEC、先進與華晶上華等大陸晶圓廠,都規劃今年內都將完成股票上市工作,「未來,台灣業者將面臨到大陸對手募資的競爭,」一位派駐上海的半導體業者憂心地指出。

搭上品牌、通路列車?

大部分台灣科技業者在大陸,仍舊以代工製造為主,較少經營品牌與通路。

威盛電子中國區總經理徐濤相當憂心,他指出,台商在大陸都只是製造成本降低,將生產規模放大,藉由降低成本而達到EPS(每股盈餘)提高,代工的本質並沒有改變,「小孩長高,不見得長壯。」

徐濤觀察,沒有經營品牌的台商並沒有搭上中國高速經濟成長的列車。目前許多台商在大陸投資,看起來很像是搭上這一列快車,營收獲利快速成長,但實際上卻只是在軌道旁邊快跑,沒有真正以品牌與通路打進大陸市場,「未來台商如何避免上不了車,就必須加強對於品牌與通路的經營。」

早進大陸、晚進大陸,打品牌成功的機會相差很大。

北京百腦匯總經理蕭雨堅觀察,最近幾年中國政府逐漸開放SONY、三星等國際大廠到大陸設廠與經營通路,現在已經是完全競爭的市場,許多台商已經錯過打品牌的最好時機點,「各家廠商的市場份額大勢已定,所競爭的是『配送』與『維修』能力。」

2003年,華碩就是靠完整的配銷與售後服務品質,搶下大陸筆記型電腦第六名。華碩中國業務事業群副董事長柯彬指出,華碩投入資源在於訓練經銷商,並且引進台灣華碩的皇家俱樂部,提供即時快修服務,「連IBM、聯想都想學華碩的售後服務,」柯彬說。

在國際品牌與大陸廠商的夾殺下,台商的獲利空間愈來愈被壓縮。「但龐大的大陸消費市場機會是給有品牌的廠商,」蕭雨堅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