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白先勇的「牡丹亭」青春夢

王怡棻
user

王怡棻

2004-04-08

瀏覽數 27,050+

白先勇的「牡丹亭」青春夢
 

本文出自 2004 / 4月號雜誌 天下第1店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白先勇「遊園驚夢」中,衣衫鬢影、觥籌交錯的宴會上,錢夫人驀然憶起當年為桂枝香請生日酒時,唱崑曲「遊園」一折的情景,一時間時空錯置,然景物相似,人事已非。

文中,白先勇將主角錢夫人對映《牡丹亭》的杜麗娘,運用意識流的筆法,細膩爬梳錢夫人傷感落寞的幽微心境。

崑曲藝術是白先勇文學創作的養分,更是他一生致力發揚的文化遺產。白先勇與崑曲結緣得很早,十幾歲就隨家人欣賞戲曲名伶梅蘭芳於上海美琪大戲院演出的「遊園驚夢」,即使當時的他對崑曲懵懵懂懂,卻對「遊園」中「皂羅袍」一段印象特別深刻,「那婉麗嫵媚的旋律就像唱碟般,時常在我腦海中轉呀轉,簡直就像烙進去一般,」白先勇形容。

童年的觀戲經驗,使白先勇對崑曲開了眼界,也與崑曲結下不解之緣,幾十年的浸淫探究,更讓白先勇深深著迷於崑曲深厚的文化底蘊。崑曲融合文學、音樂、舞蹈與戲劇,是一門將中國象徵寫意、抒情、詩化的美學傳統發揮到極致的精緻藝術,在明萬曆到清乾嘉年間,獨霸中國劇壇兩百年。

然而,由於戰亂、政府未加重視、缺乏年輕演員承襲衣缽、傳承出現斷層等原因,一度貴為「國劇」的崑曲,竟日漸沒落,幾成絕響,只剩「崑曲傳習所」四十幾位「傳」字輩伶人勉力傳襲薪火。1949年後由於政經情勢轉變,崑曲走向大班教學,資深伶人的技藝不易傳遞,觀眾更有逐漸老化的趨勢。

不忍文化遺產孤零衰微

眼見崑曲面臨衰頹危機,白先勇既憂心又焦急。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公布首批「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產」名錄共十九項,崑曲超越日本能劇、印度梵劇,榮登榜首。此項國際肯定讓白先勇備感榮耀,也加深了他的責任心與使命感,「中國有最好的藝術,怎麼能不悉心保存,大力推廣呢?」

然而,大陸發揚的崑劇美學,卻讓白先勇的憂慮不減反增。他提起第二屆中國崑劇藝術節,上海崑劇團演出的「班昭」,就不禁連聲歎息。「班昭竟插了一頭銅片,衣服像日本和服。唉,袖子還那麼大,到底要怎麼甩啊?」白先勇沈重表示,大量西方文化湧入衝擊舞台美學,使大陸崑劇面臨「內憂外患」。舞台不但充斥具象的布景道具,甚至出現霓虹燈、乾冰等現代聲光效果,全然違反崑曲「寫意、簡約」的美學內涵,「簡直是嚇死人了!」他誇張地說。

國外的崑曲製作,在白先勇眼中也是「熱鬧有餘,正統性不足。」他回憶1999年,導演陳士爭在美國林肯藝術中心製作上演的「全本牡丹亭」,演出相當成功,然而這齣「百老匯式的遊園驚夢」卻加入許多如踩高蹺、傀儡戲等不相干的民俗元素,甚至在舞台上設置水塘,放入一群鴨子(代替鴛鴦),演員唱歎之際,鴨子在一旁聒噪,十分擾人,「當時我真有股衝動想把那些鴨子烤掉,」白先勇開玩笑表示。

為了崑曲的傳承大業,也為了要替正統崑曲「扳回一城」,白先勇決定要製作出一部標榜「原汁原味」的「青春版牡丹亭」。

崑劇經典搬上舞台

即使穿著靛黑色棉質夾克,米白色卡其長褲,一身休閒打扮的白先勇,仍如崑劇中的巾生,全身煥發濃厚的書卷氣,然而談起這齣青春版牡丹亭,又像競賽奪標的小孩子般,興高采烈的滔滔不絕。

在白先勇心中,《牡丹亭》本就是一首讚頌愛情的青春謳歌。他之所以獨鍾《牡丹亭》,不只因為它是崑劇中的經典,更因為它表現思想的解放,對禮教的反動,以及年輕人的浪漫與衝動,「《牡丹亭》上承《西廂》,下啟《紅樓》,是最美麗的愛情神話。」而特意挑選年輕演員挑大樑演出,一方面由於湯顯祖原創劇本,本就設定芳華正茂的年輕人為主角,二方面則是為了吸引年輕觀眾參與,開拓崑曲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白先勇笑稱自己這次打的是「俊男美女牌」,「如果看的是六十幾歲的杜麗娘,而且還要連著九個小時,年輕人恐怕會坐不住吧!」白先勇笑著搖了搖頭。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談到頗費周折終於覓得的兩位年輕演員,白先勇立時笑瞇了眼,指著精美的劇照說,「演柳夢梅的俞玖林儒雅俊朗,演杜麗娘的沈豐英更是眼角生情,美得不得了!」言語中有掩不住的得意。

然而,崑曲之所以博大精深,享「百戲之母」之名,是因為它唱、念、做無一不工。演員除了必須唱腔正統,身段優雅,甚至連眼波流轉都要講究,所以通常得先累積數十年的功力,才能發揮爐火純青的演技。

身為白先勇多年崑曲「劇友」的書法家董陽孜回憶,初聞白先勇要起用弱冠之齡的年輕人演出牡丹亭時,第一個反應是「有可能嗎?」在崑曲迷心中,杜麗娘的高難度角色,大概只有張繼青一輩的資深青衣才能演得入木三分。

白先勇當然明白這層道理,但他相信這兩塊璞玉,只要善加琢磨必有可觀。是以他對當代崑曲第一把交椅「巾生魁首」汪世瑜、「青衣祭酒」張繼青動之以十年交情,曉之以崑曲傳承大義,終於勸得兩位大家破例收徒,將一身看家本領傾囊相授。白先勇舉例,張繼青會嚴格要求演「大家閨秀」的女主角走步婀娜多姿,「一步踏寬了都不行。」

「只要不行,就重來」,白先勇認真地說,「每天盯著教,功夫就是這樣一遍遍磨出來的。」嚴師長達一年的「魔鬼訓練」成效卓著,擔任牡丹亭舞蹈設計的資深舞者吳素君表示,每次她到蘇州驗收成果,兩位演員都有飛躍性的成長,「簡直像脫胎換骨一般。」董陽孜也表示,看到兩位年輕演員時,她不得不歎服白先勇選角精準、眼光深遠,「沒想到他真的做到了。」

集合一流人才共襄盛舉

白先勇的講究,不只在選角與培訓,在劇本改編、舞台布景,乃至燈光道具方面,更網羅海峽兩岸一流的專業人才,攜手打造這齣「世紀大戲」。身負製作人的重責大任,長年定居美國的白先勇,早自一年半前就開始奔走擘畫,期間往返美國、蘇州、台灣、香港十多趟,因為「崑曲是有四百年歷史的成熟藝術,不戰戰兢兢去做是不行的。」

「當時他在美國,就會三不五時打長途電話和工作人員溝通,」吳素君表示,白先勇甚至連演員情緒安撫都一手包,為讓兩位主角重修舊好,好說歹說外,還送小禮物,因為「演感情戲,主角感情不好那還得了!」

曾獲亞洲最佳電影美術獎的導演王童,在擔任此次的美術總監暨服裝設計時,也對白先勇的「完美主義」體會深刻。他舉例,白先勇為追求戲劇質感,演員服裝上的繡花一律要手工縫繡,不能以機器加工。由於線條細膩、色彩繁複,繡一朵花通常要花一天的時間,全劇一百二十八套戲服,足足花了五個月才做完。一個花神假髮的材質,到底要選擇絨布還是尼龍絲,也要經過來來回回的討論才能定案。

在白先勇眼中,製作「牡丹亭」最大的困難點,並非道具和演員協調等演出細項,而是將傳統戲曲搬上現代舞台,而不破壞原本的美感。所以,「牡丹亭的舞台必須儘量低調,」白先勇認為,巧妙運用現代的燈光技術,就能呈現劇中夢境與現實交錯的效果。擔任此次舞台暨燈光設計的知名設計師林克華也表示,自己的工作就是讓舞台「不搶戲」,而把戲劇本質襯托得更完美。

隨著「牡丹亭」進入緊鑼密鼓的排練階段,白先勇這位「崑曲義工」,更卯足全力運用各種機會推廣崑曲藝術。一次公開演講中,觀眾詢問他是否想將「青春版牡丹亭」推上林肯藝術中心演出?「崑曲絕對是超越地域、時空的藝術,」白先勇眼睛閃著自信的神采,「我的雄心大得很,要讓全世界看到中國最美的東西。」

《牡丹亭》小檔案

《牡丹亭》又名《還魂記》,是明朝大劇作家湯顯祖「臨川四夢」中的代表作品。描述官家小姐杜麗娘遊園思春,夢中與一書生纏綿幽媾,驚夢後傷情致死。然而鍾情不滅,芳魂不散,終於找到夢中情人柳夢梅,並起死回生。

《牡丹亭》才一問世,便「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至近代甚至有「東方的《羅蜜歐與茱莉葉》」之稱,以「遊園」、「驚夢」等折最為觀眾熟知。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