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能源,經濟發展的主動脈

林祖嘉
user

林祖嘉

2004-02-01

瀏覽數 20,000+

能源,經濟發展的主動脈
 

本文出自 2004 / 2月號雜誌 第212期遠見雜誌

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因為一切的經濟活動都需要能源的支持,尤其經濟愈發達的地方,能源消耗量愈大。

以兩岸為例,2002年時台灣平均每人每年消耗的基本能源相當於六千四百六十公斤的煤當量,是大陸每人消耗一千一百五十公斤煤當量的五.六二倍;在用電方面,台灣平均每人每年使用六千七百三十四千瓦小時(度)的電,是大陸平均每人四百八十五千瓦小時的十三.八八倍。由於台灣平均每人所得大約是大陸的十三倍,因此兩岸用電效率相似,但台灣總能源使用效率的絕對值要較大陸高出許多。如果用成長率來看,近年來大陸每人消耗能源與電力的成長率就高於台灣,因為大陸的經濟成長率遠高於台灣。

過去一年來,由於大陸能源需求快速成長,在供給無法快速擴張的情況下,造成大陸能源供應嚴重短缺的現象。據報載,最近幾個月以來長江三角洲一帶的火力發電廠用煤存量嚴重不足,煤存量經常處於只剩下正常使用量二至三天的庫存。造成長江三角洲多處城市經常出現限電的問題。另一方面,由於長江三角洲許多電廠緊急向大陸其他地區購買煤炭,造成其他地區的煤炭也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

以大陸目前經濟與產業快速發展的角度來看,未來大陸對於能源的需求只會更多,不會更少。此外,由於大陸整體經濟規模很大,如果他們開始擴大海外購油,甚至購煤,則未來對全球能源市場的穩定必然產生一定程度的衝擊,對於能源幾乎完全倚賴海外來源的台灣而言,不啻也是一個重要的警訊。

能源供給現況比較

1980年時,台灣能源供給結構中,原油占絕大部分(71.0%),其次是煤炭(15.2%)。其後,由於油價高漲,使得石油的比率逐年下跌,到2002年時只剩下49.3%(表一);煤炭的比率則上升到33.1%。而最乾淨但發電成本也最高的天然氣使用比率則上升到7.6%。此外,核能發電在1985年核三廠啟用後,達到最高的比例(18.1%),其後在核能發電規模固定不變,而其他類型能源使用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核能的比例相對萎縮到8.7%。

大陸擁有龐大的煤炭儲存量,因此其能源供應用煤炭的比例都維持在七成左右,原油平均為19.8%。此外,水力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天然氣使用的比例則比台灣低很多。

發電結構方面,台灣有相當大幅度的變化,規模最大的火力發電由1980年的62.8%,上升到2002年的73.3%。核能發電比例最高為1985年的52.4%,目前下降到22.9%。此外,由於近年缺水嚴重,水力發電的比例已下降到3.8%(表二)。

大陸發電結構以火力發電為主,占八成左右,水力發電則接近兩成。核能電廠目前只占全體發電的1.2%。由於未來供電吃緊,且原料成本較高,預期大陸未來核能發電的比例可能增加。

能源使用結構比較

能源使用通常與產業及經濟發展情況有密切關係。以台灣為例,農業消耗能源比例由1980年的3.5%,逐漸下降到2002年的1.5%,工業消耗能源比例則由1980年的56.3%,下降到1995年的49.3%,其後就相當穩定(表三)。而服務業及家庭消耗能源的比例,則維持在45%左右。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大陸方面,大部分的能源消耗集中在工業部門,在1985年時占66.6%,到2001年時達到78.5%。至於服務業及家庭消耗能源由1985年的28.1%,下跌到1995年的10.8%,隨著經濟發展,服務業及家庭消耗能源的比例又上升到16.3%。

在電力使用方面,台灣工業用電由1980年的75.9%下降到1995年的65.4%,其後就維持在66%左右(表四)。家庭及商業用電,比例則由1980年的24.1%,上升到1995年的34.6%,然後就維持在此一穩定的比例。

大陸工業用電比例大致在八成左右。而家庭與商業用電最低為1990年的13.9%,再上升到2001年的22.4%。我們預期大陸經濟會不斷成長,將帶動服務業與家庭用電大幅成長,因此未來大陸家庭與商業用電的比例會大幅增加。

能源使用效率之比較

近年來由於大陸經濟發展快速,對能源需求的成長很快;但另一方面,能源使用效率的逐年上升,則可達到抑制能源需求成長的效果,兩者都是我們必須重視的。

由於台灣經濟發展較早,經濟成長與產業結構也相當穩定,因此長期以來能源消耗的成長也趨於穩定。自1980年以來,台灣平均每年實質經濟成長率為6.60%,而能源消費成長率平均為5.43%,因此能源消費彈性係數為0.82。在此同時,電力消費彈性係數為1.06(表五)。以台灣的例子來看,能源消費與電力消費的成長率與經濟成長率可說是亦步亦趨的。

大陸的情況則有些不同。1980年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到2002年為止的平均經濟成長率為9.48%。然而同期間,總能源的消費年成長率為4.18%,能源消費彈性係數為0.44(表六),大約只有台灣的一半。

事實上,大陸能源成長率偏低的情況早已引起全球學者的注意,有學者認為大陸高估其經濟成長率,才會導致能源成長率相對較低。還有一些學者則認為大陸經濟成長率並沒有低估,而造成大陸能源成長率較低的主要原因是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其中外資產業產值由1980年幾乎為零,成長到2002年外資產值超過GDP三成以上的影響最大。

另外,耗能較低的電子電機產業產值占GDP產值也由1980年代的十分之一增加到2002年的三分之一以上。由於外資產業及電子電機產業耗能較少,使得大陸能源使用出現節約的效果。

不過,雖然大陸出現顯著的能源節約效果,但由於大陸經濟仍在快速成長,而且產業結構已有大幅度的調整,因此未來是否能夠再利用產業結構調整來達到節約能源的效果,令人質疑。

以2002年為例,大陸的能源消費彈性係數跳升到1.21,電力消費彈性係數也跳升到1.46。在總能源與電力需求都大幅成長的情況下,未來大陸能源供應要如何因應實在令人擔心。

今年以來長江三角洲開始出現能源供應吃緊的問題,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而能源的供應並不是只在預期內調整(例如興建電廠),更重要的是應有一個長遠的能源供應計畫,同時考慮到三E的問題(經濟、能源、與環境),而在目前大陸能源日益吃緊的情況下,大陸當局應儘早做出長遠與完善的規劃。(作者為政大經濟系教授;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