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的陽光灑落在如茵的草坪上,草坪的盡頭,百年歷史的大禮堂正俯視著三兩成群的學生。轉進巷道中,夾道的古老建築物彷彿讓人瞬間回到民初,那個充滿激情和矛盾的學運年代;似乎只要再走過一個轉角,穿著長袍的朱自清就會走過面前,再吟出一段傳頌百年的名句。
僅僅五百公尺外,一棟棟最現代化的大樓拔地而起。這裡是清華大學,中國科學和商業創新的重鎮。古典和現代、五四運動和科技立國,結合得天衣無縫,卻又讓人錯愕。
北大、清華,這些名字象徵著中國現代教育和學術的開端。在百年後的今天,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起飛,又再度吸引了華人地區學子的注目。然而江山依舊,大陸名校學歷的價值是否也能歷久不衰?
近年來,台灣學生報考大陸大學的人數年年增加。2003年,報考大學本科(大學部)的學生已經高達三千四百九十六人。研究生方面,透過香港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報名大陸碩博士的人數也達到七百三十九人,是2001年的兩倍以上;這還不包括在大陸直接報名或申請入學的考生。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張德表示,台灣學生到大陸求學將成為趨勢。因為大陸不但市場大、人口多,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機會也不斷增加。加上跨國公司大量進駐,國外學生來大陸「鍍金」的情形也愈來愈多。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楊東寧則認為,隨著神舟五號升空,中國大陸無疑已經吸引了整個世界的眼光。而大陸重點大學帶給學生的知識增值,加上經濟發展和外商投資帶來的前景,未來台灣學生的機會很多。「想感受世界的脈動,來中國念書是最好的方法,」楊東寧說。
根據台灣夏潮聯合會的統計,近兩年來台灣報考人數最多的大陸學校,依序是北大、復旦、南開、中國政法、上海財經。報考科系方面,企業管理、金融、建築設計、法學是最大宗。至於前幾年一度最熱門的中醫,由於執照取得困難,目前報考人數已經銳減。
台大政治系畢業、拿到劍橋大學法律碩士的韓華如,目前正在北大攻讀法律博士,同時在北京國家檢察官學院任教的她,看準的就是大陸市場開放後,對法律人才的需求若渴。「大陸常常是人治重於法治,法律的彈性空間很大。雖然比較有壓力,不過也代表發揮空間大,」韓華如指出。
中興大學植物病蟲害學系畢業的張家偉,目前就讀北大醫學系。醫師是目前台灣人可以報考的少數大陸執照之一,然而醫師在大陸的地位遠不如台灣。「目前一般醫院給的月薪只有1000元人民幣左右吧!」張家偉表示,來大陸讀醫學系的人,著眼的是未來。北大醫學系的留學生可說是臥虎藏龍,除了不少台灣醫師世家、已有醫師資格的人來就讀外,甚至還有加拿大的醫師放棄工作來大陸重新學起。「未來兩岸醫師的薪資水平應該會逐漸接近,」張家偉表示,由於台灣目前的醫學研究水平仍然較高,他希望將來能利用自己的背景,在醫院擔任高階的研究或管理職位。
最大障礙,學歷未被認可
台灣學生負笈大陸的最大障礙之一,是學歷採認的問題。雖然大陸地區學歷檢覈及採認辦法已於1997年發布,但是學歷檢覈及報備作業要點、認可名冊卻遲遲未公布,因此目前大陸地區的學歷在台灣仍未被官方認可。
不過,經過港澳台招生重重考驗,進入重點大學就讀的台灣學生,大多已有心理準備。正在攻讀北京大學新聞碩士的馬國榮認為,來大陸念碩、博士的學生,本身大多已有相當的就業條件,再進修是為了吸收新知、建立人脈,或只是想拿名校的學位。「台灣政府承不承認,我們根本不在乎!」他指出,北大、清華這些重點大學在國際聲譽上不輸給歐美一流名校,但所需費用卻低廉很多,吸引力自然大增。
北京廣播學院教授劉國基也指出,「台灣政府雖然不承認,但是整個世界都承認,民間企業當然也會承認!」他認為,只要不打算立刻回台灣學術界或政府單位,來大陸念書可以累積很好的知識根底和人脈,無論是要到歐美繼續進修,或是留在大陸發展,都會有很多機會。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系的馮文,當初就是考量到美國學費太貴,加上北京電影學院的師資、設備在亞洲屬一屬二,而動畫又是中國大陸未來幾年的重點發展項目,因此毅然決定報考。「來大陸念書,必須想清楚要念什麼,」看準大陸動畫市場的未來,儘管學歷不被台灣承認,但馮文相信只要學到一技之長,未來會有不錯的發展。
北京大學助理校長海聞坦白指出,台灣不承認大陸學歷,除了政治上的考量外,應該也是怕衝擊到台灣教育市場。「學生對留學的地方會有認同,留學大陸的人一多,難免會改變台灣的學術環境。」
海聞繼而指出,大陸在人文、歷史、藝術、音樂等領域的學術水準優於台灣,但其他科系則不一定。以工商管理為例,大陸過去由於較缺少留美的教授,理論方面較台灣落後。「但是管理需要的不僅是知識,人脈和經驗也很重要,」他認為,站在接近市場的角度,到大陸學工商管理也有一定的優勢。
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目前在北大讀歷史博士的馮國華,就是完全基於學術的考量而選擇大陸。「台灣現在的史學環境偏向台灣史,對研究中國史的人比較不便,」她表示,大陸除了在中國史的學術研究上較台灣進步,也較有研究歷史的氛圍,「明清時期的古建築都還在,整個城市給人的感覺,就是很重視歷史。」
同樣就讀北大歷史博士班的黃麗安,也是基於研究中國史的考量,而考上北大的公費生。在英國拿到社會文化史碩士的她認為,學歷史還是要從自己的土地開始。「北京的建築物、環境、人們的生活,就是一部活的歷史。」
台灣學生來大陸,生活上的調適是第一個挑戰。「大陸的食物比較油、比較鹹,台灣人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博士生劉丁己說。
住宿方面,除了北大「勺園」、清華留學生公寓等外籍學生專用的宿舍外,沒有熱水,洗澡要提著衣服走到幾百公尺外的澡堂去,是大陸學生宿舍的常態。「就算蓋了新宿舍,大概還是不會有熱水。大陸比較不重視學生住宿的品質,」來自浙江的清華金融博士生陳盛業說。
海聞指出,「不可否認,大陸在提供學生的生活水平上比不上台灣。」不過他認為,來大陸求學,就是要和本地學生過一樣的生活,才能認識更多人,建立有利的關係網絡。
清華大學港澳台學生事務處的董力也表示,台灣學生來到大陸,除了學業上的改變之外,生活上「要和大陸學生一起住、一起吃飯,很多台灣學生會不適應。」然而,通常在經過一個學期左右的調適之後,台灣的學生都可以適應得相當好。
生活較苦、學歷不被正式承認,是來大陸留學的挑戰;然而,對名校的憧憬、回到中國學術發源地的夢想,以及低廉的費用和廣大的發展空間,則是吸引台灣學生不斷湧向大陸的動力。「一流學生、一流人才都匯集在這裡,」劉國基認為,在大陸求學可以交到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尤其如果在北大、清華讀書,交到的朋友可能都是中國的明日之星,將來政治、商業上的機會非常多。「在大陸讀書,揮灑的空間很大,絕不是台灣的格局可以解釋的。」
想清楚未來在哪裡
然而,空間雖然大,卻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藉著大陸求學而掌握機會。
威盛電子中國區行政長徐濤表示,台灣學生想在大陸謀職,待遇通常是比照本地人,福利並不會好多少。此外,外商公司重視的是英文能力、國際化程度和學歷,台商則是看語言和融入大陸文化的能力。無論哪一點,台灣學生都不一定較具優勢。
徐濤認為,適合來大陸念書的人有幾種,第一種是就讀一流大學的理工科系,因為學的是「硬技術」,將來到哪裡都受用;第二種是念MBA(工商管理碩士)或EMBA(高階工商管理碩士),可以增加對大陸市場的瞭解,並建立人脈。至於其他學生,最好是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再來大陸進修,可以把學識和本身的工作經驗結合,也比較不會受到學歷認證問題的影響。
「想清楚自己是誰,自己的未來在哪裡?」台灣中山大學傳管所畢業,現任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的張家麟表示,大陸的發展非常快,機會的確比較多,然而,想來大陸念書的學子,一定要先對自己的未來有通盤的考量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