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應該應用日本經驗來壯大自己。過去,我長期推廣對日貿易,日本是一個很難纏的國家,但是只要你的產品能夠進去日本,那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可以進去。
面對去年經濟成長率9%、十三億人口的中國市場,台日企業合作進軍大陸,是比其他的組合還要好。雙方擁有各自的專長,加上日本在大陸有大使館,可以保護投資者權益。
過去我籌組了一個三三會,希望透過三三會,引進日本技術並推廣台商到日本去發展,進一步可以幫助台商與日商合作,一同赴大陸投資。
當日本企業要找台灣企業合作時,除非已經有長期的認識,否則也很難跟日本建立起合作的關係。
要跟日商合作到大陸,除非台商有絕對的力量,否則日商一旦站穩腳跟之後,就會把你一腳踢掉。
內銷型的傳統產業比較有可能發展台日合作的模式,尤其是需要行銷管道的產業,日商比較需要台商的幫忙,台商對於大陸的行銷管道比較瞭解,可以比較快進入當地的行銷管道,例如頂新康師傅已經在大陸建立了行銷管道,日商與頂新合作會比較容易成功。
但是對於內銷的高科技、汽車產業,日商就不一定會與台商合作,像是汽車業等牽涉到關鍵零組件,日商就不見得會跟台商合作,日商有可能到大陸另外再找合資伙伴。
面對東協與大陸將組成一個大的自由貿易區,台灣恐被孤立起來。未來ASEAN+1(東協+1)成功的話,外商如果不去大陸投資,寧可選擇去東南亞也不到台灣,這就是台灣未來最大挑戰。
台灣有機會成為外商進軍大陸的橋樑。我有一次帶團到瑞典參訪,遇到越南副總理(現任越南國家主席陳德良),瑞典駐越南大使在副總理面前對我說,瑞典廠商要到越南去投資,最好就是找台商一起合作。
同樣道理,日商要去東南亞投資,最好是找台商一起合作,這樣會有最大的效益,這是台灣人在東南亞與大陸的優勢。
現在最重要的是架構一個台日交流合作的平台,互相交流資訊。
我認為政府應該呼籲台商不要單槍匹馬到大陸投資,甚至要跟日商合作,這樣的合資關係對於台商多一層保障,而且台商可以在勞工管理、公共關係方面發揮專長,經營管理與技術就可以靠日本。(江逸之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