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八年,人類汰換下來的車用動力電池,總重量將等同於1285座巴黎鐵塔!這些退役電池,看似是沉重的環境負擔,卻也能成為豐厚的能量載體。
目前,電池已成為繼晶片之後,全球瘋搶、最炙手可熱的「戰略物資」。也因此,稀缺的鋰、鈷、鎳,與棘手廢電池回收處理挑戰,催動了另一場綠色循環革命競賽。
這一次,電池是主角。洞燭機先的企業,早已率先搶進。特斯拉聯合創辦人、前技術長史特勞貝爾(JB Straubel),2017年創辦電池回收再利用的紅木材料公司(Redwood Materials),吸引亞馬遜投資,成了估值37億美元的獨角獸。
台灣,也沒有缺席。從廢車循環商機起家的銘福集團,靠城市採礦,低調煉出百億營收版圖。303大停電與401工安意外,穩住高鐵通訊,才未追撞釀災的不斷電系統,背後的低調英雄、台廠隱形冠軍「恆新綠能」,更靠著「電池回春」的技術,讓俄羅斯鐵道埋單。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