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晶圓雙雄的員工運動會場上,不難嗅到景氣回春的氣息。
晶圓雙雄月前先後在新竹交通大學舉辦的員工運動會熱鬧滾滾,10月25日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運動典禮上高喊明年現金分紅的利多,引來員工一陣歡呼;隔週同樣舉辦運動會的聯電董事長曹興誠也不甘勢弱,表示明年計畫提高資本支出,以因應客戶產能需求。「景氣力道一季比一季強勁,」曹興誠難掩愉悅神情。
今年下半年市場供需加溫,兩大半導體廠商打拚業績有成,如同運動會上蓄勢待發的跑者,準備向前衝刺、迎向景氣回春。
第三季晶圓雙雄的產能利用率均達九成以上,11月發布的第三季業績攀升新高,為景氣復甦打下一劑強心針。台積電今年累積前十月營收成長率22%,達新台幣1644億元,接近2000年半導體景氣高峰時1662億元水準。
聯電第三季同樣業績亮眼,10月單月營收便達76億,創2001年元月以來單月新高,而前十月累積營收較去年同期也成長27%。曹興誠表示,今年連續幾季的營收穩定成長,顯示資訊產業景氣谷底已過,「至少還有兩年美好光景。」
從2000年開始,資訊產業已經許久沒聽到「美好光景」這四個字。由於網路產業泡沫化與光纖寬頻產業過度投資,造成電子設備投資縮水,需求隨之下降(頁292表一),連續三年無法恢復2000年的需求水準。今年下半年由晶圓代工業領軍交出亮麗業績,可望成為資訊產業景氣回春的徵兆。
晶圓代工是風向球
晶圓代工的營收成長牽動著資訊產業供需,是檢視產業景氣變化的風向球。由於代工產品橫跨電腦、通訊與消費電子領域,晶圓代工的業績表現反映出資訊市場的供需現象。
今年晶圓雙雄從第二季營收開始逐步成長,被投資法人與分析師視為景氣反轉的象徵。日商野村證券資深分析師徐禕成表示,第三季晶圓雙雄業績亮麗,尤其聯電的通訊與電腦訂單增幅超過預期。
除了晶圓代工,關鍵零組件的報價開始上漲,也顯示產品供不應求,景氣開始活絡。港商德意志證券分析師裴昱東指出,從下半年開始許多資訊產品的關鍵零組件包括液晶螢幕面板、封測基板、印刷電路板等成本紛紛上漲或缺貨,漲幅達3%至5%,這顯示資訊產品供應吃緊,市場供不應求。
除了國內業者表現見起色,國外資訊廠商也以業績證明擺脫景氣低迷。電腦運算晶片大廠英特爾第二季業績率先翻紅,接著在迅馳無線網路平台供貨助長下,第三季營收達78億美元,單季淨收入年成長率更高達142%。英特爾營運長歐坦里尼(Paul Otellini)表示,第四季營收預計將突破80億美元。
另外網路伺服器大廠思科也開始回春,第三季營收達51億美元,創下2001年以來新高,獲利率更成長76%,加上伺服器需求持續暢旺,思科預估第四季營收將有機會再成長9%至11%。
儘管廠商以業績證明景氣回升,但消費大眾與投資界仍對景氣抱持謹慎小心的態度。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仍低於年初、甚至去年的樂觀水準,而台股也在六千點上下來回動盪,投資觀望氣氛仍然濃厚。
「資本支出與產能過剩議題仍是左右景氣前景的關鍵,」元大京華國際部資深半導體分析師高國倞指出。
資本支出是企業對於未來投資信心的財務表現,但多數資訊產業至今仍緊縮支出,顯示業界對於產業前景仍處觀望。(頁292表二)
根據IC Insight統計,今年全球資訊產業的資本支出成長率較去年下滑3%,而被業界視為支出競爭力門檻的10億美元俱樂部廠商也不到十家;比起2000年景氣榮景時的十九家差距仍大。目前廠商對明年景氣看法,態度仍趨保守,高國倞認為要回到過去二十五年來全球半導體資本支出占市場營收比平均值24.5%,業界仍有相當大的達成空間。
第二項隱憂則是迎面而來的產能過剩衝擊。產能過剩一直是扼殺景氣的兇刀,如今這把刀似乎已交到中國大陸手中。
資策會副主任秦素霞上個月走訪大陸,她對於大陸手機存貨情況嚴重感到吃驚,申請門號送手機處處可見,「大陸太會生產,舊產品還沒消化,新產品就排山倒海而來。」儘管大陸存貨的數量沒有詳細數據,但同樣從大陸參訪回國的橡子園創投創辦人陳五福形容,大陸一家工廠就可以生產足供全世界所需的手機數量,「這樣的工廠在大陸至少有四、五家。」
擴充產能是趨勢?還是魔咒?
除了應用產品的產能過剩現象外,半導體製造技術從8吋發展至12吋是必然的趨勢,還是造成產能過剩的「魔咒」,正考驗著業者的智慧。
張忠謀在今年第三季法人說明會上也坦承,每當面臨是否投資先進技術以增加產能時,他心中總有掙扎,但在同業競爭與市場策略考量下,「最後我還是做出繼續投資的決定。」即使他公開表示2005年另一波半導體景氣低潮將至,張忠謀仍決定擴充產能,因為未來先進製程產品需求將持續擴大,若不及早投資技術,恐將難以立足市場。
新上任的聯電執行長胡國強也指出,低階資訊產品將難避免產能過剩問題,但先進資訊產品如系統單晶片等仍處缺貨狀態,因此投資技術仍是必要策略。
但在DRAM產業,業界與分析師已開始見證先進技術造成的產能過剩危機。
所羅門美邦證券研究部董事陸行之表示,國內兩家DRAM公司已經著手以12吋晶圓技術量產,但現貨每顆僅3塊多美元的低價,也讓廠商無利可圖,他對於12吋晶圓技術是否真能替DRAM廠商創造利潤打下問號。
秦素霞也指出,全球半導體廠目前供應已知的需求仍有產能過剩之嫌,何況在12吋廠產能是8吋廠的二倍多的情況下,如果未能填滿產能,「產能過剩造成的景氣反轉,最快於2004年底便可能發生。」(表三)
胡國強雖然支持擴充產能,但他也提醒業者,必須小心觀察並監控市場供需變化。
觀察資訊產業多年的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也認為,廠商一窩蜂地追逐產能與技術,未來市場若不如預期,產能過剩造成低價賤賣,將成為資訊業的災難。陳五福甚至說,「可預見的未來,液晶面板產業將提前出現此問題。」
需求在哪?消費電子似乎是一條眾望所歸的路。
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指出,消費電子的市場仍在擴大,以DVD光碟機與播放器市場為例,年初Dataquest預估全球銷售不會超過七千萬台,但據聯發科的銷售統計,今年市場量應可達到九千萬台,市場擴充成長近三成。未來結合無線技術的數位消費電子產品將有機會成為規模市場。
另外,久違的電腦換機潮明年也將啟動,預料會帶動一波電腦市場成長。秦素霞表示,企業歷經千禧年換機至今已達三年汰換周期,明年應為換機潮的時機。超微半導體創辦人桑德斯(W. J. Sanders III)也指出,俄國與東南亞的電腦市場仍在成長,顯示電腦市場大餅還有可觀的成長空間。
景氣復甦的號角已鳴,資訊廠商聞聲起跑,但復甦之路若要跑得更平穩,需要倚靠更多業界與投資者的信心。
正如奇異前總裁威爾許(Jack Welch)近期在《華爾街日報》的投書所言:如果大家都對於目前景氣亮眼的表現信心不足,景氣恢復之路將充滿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