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即便不上網,我依然心繫大家對貼文的反應及留言,以至無論工作或生活,皆無法「活在當下」。原本最喜歡的SNS變成一種麻煩,於是越來越不想碰,懷疑自己究竟所為何來。(本文摘自《離線練習》一書,作者為安藤美冬,以下為摘文。)
現代人的通病:手機成癮症、連結疲乏症
2010年代的重大革命之一,無疑為「手機革命」。
從此,人人不再只能被動接收訊息,而能主動出擊,成為活躍的訊息發送者。
於是,YouTuber、網紅、直播主等,利用SNS(*社群網路服務)展現魅力的人、藉此營生的新興行業,如雨後春筍。
其中,有人更擁有數量足與藝人匹敵的粉絲群、追蹤者,進一步善用廣大的知名度而賺進大把鈔票。
你的自言自語能夠吸引目光,形成一股浪潮,引發世人熱議。
這已不是夢話,在今天,絕對可以成真。
透過6個人,你就能與遠在天涯海角的陌生人產生連結,這是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論」,換句話說,只要有SNS,人人皆可透過共同認識的人產生連結,也能即時獲得古今中外的所有資訊。
智慧型手機是「21世紀的基礎建設」、「深具影響力的武器」、「美夢成真的工具」,也是你與世人、社會產生連結的「好夥伴」。
然而,這個好夥伴也同時為我們帶來後遺症,例如:
「手機成癮症」、「連結疲乏症」。
無時無刻,我們的心神因為與人產生連結而耗弱,因為龐大的資訊襲來而疲乏,卻不由自主地頻頻滑手機。
最近,終於有人對「手機成癮症」敲響警鐘,可我認為,這個聲音,相對於人們切實的苦惱、潛在的需求而言,實在太小了。
況且,世人普遍將「連結」視為美談,宣稱資訊都在安全網的保護中,那麼,談論如何取捨SNS、資訊、人際關係的機會就更少了。
因網路從沒沒無聞到爆紅
我就是在2010年代初期, 經營Twitter(推特)、Facebook(臉書)等「自媒體」而改變人生的一個人。
我在SNS上分享訊息,與眾多人結緣,進而開創新事業,成為電視等大眾媒體的常客。
這些節目每每引爆話題, 於是我的追蹤人數, 光是Twitter就輕鬆超過5萬人,每天都收到大批信件及加入好友的請求。
有一天,不過短短數小時,我的Facebook交友邀請數度爆表,變成了「★」符號(大概是超過1000人吧)。
我原本是個沒沒無聞的上班族,離職後才1年半時間,就在數家雜誌及網站上連載,也經常上電視節目當評論員,接受媒體採訪,進行名人對談、演講等活動。
不隸屬任何組織,以個人技能為營業武器,這種稱為「自由工作者」的新工作型態,如今已廣為人知。
隨著免費Wi-Fi普及,日本各地皆有共同工作空間,許多企業也導入「居家辦公」、「遠距上班」系統,於是,在咖啡館打開筆電工作的「數位遊民」身影,已是日常風景。
不知我是否成為助長這種變化的一份子,總之,當時的我,可說是一名「SNS傳教士」,不斷向年輕世代宣揚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並鼓勵他們善用社群網路資源。
不碰手機的3個理由
可是,之後的數年間,我的心情及想法起了莫大變化。2017年,我開始與網路保持距離,翌年,我完全退出SNS,極力不碰手機,並限制上網時間。
之所以這麼做,是出於3個理由。
1. 自由時間變少了。
我用電腦或手機上網的時間,每天平均達5至6小時。即便不上網,我依然心繫大家對貼文的反應及留言,以至無論工作或生活,皆無法「活在當下」。
而且,我把貼文當成工作,導致沒有危機感地讓SNS完全占據我的生活。
2. 無法自在貼文
隨著追蹤數增加、知名度提高後,我無法再像從前那樣自在貼文了。即便我已經謹言慎行,但一個不小心,依然有可能遭到批評,甚至被網友群起砲轟。
原本最喜歡的SNS變成一種麻煩,於是越來越不想碰,懷疑自己究竟所為何來。
3. 不適應「虛擬世界」
這點,不僅體現在我的個人發言,也包括別人的發言。
不得罪人的場面話、無傷大雅的小謊言、讓自己顯得更完美的做法……
我對這種「大人的世故」感到厭煩。
不但覺得在網路上難以建立「真實的關係」,也找不到為此注入龐大心力的意義。
網路上有「真實的連結」嗎?
脫離SNS才領悟到的「6大好處」雖說如此,我也不是立馬就成功脫離SNS等網路世界。
脫離SNS最讓人害怕的一件事,就是失去許多的機會與連結。
事實上,一退出SNS,我的世界瞬間縮小了。
這下,只有真實世界的朋友及工作對象才聯絡得到我,世界變小是自然的,但反過來說,
切斷SNS就切斷的人際關係,居然這麼多。
讓我不得不去思考:
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連結?
這裡,我想先分享「放下手機的6大好處」。
放下手機的6大好處
1. 時間變多了
花在SNS、上網的時間,我個人是每天減少5、6小時,一般人平均是2至5小時,而多出來的時間,全都是自由時間。
2. 內心從容有餘
不再糾結別人的貼文,不再與人比較而落寞寡歡,也不會被「我要貼出更厲害的文章!」這種好勝心綁架。
終於得以回歸「我是我,別人是別人」這個極其理所當然的現實世界,用自己的方式過生活。
專心與重要的人交談,全心享受旅行的時時刻刻。於是,每天映入我眼簾的風景不一樣了。例如,我在通勤時會眺望天空,也會因花鳥草木之美而感動不已。我恢復我的感性了。
3. 朋友名單去蕪存菁
我意識到,我的人際關係其實很多是可有可無的。
離開SNS後,留下來的名單,都是我在現實生活中想見面、想聯繫的人。
我隨時可以透過電子郵件、LINE、電話、共同友人等,與這些朋友取得聯繫。
4. 重新調整「認同需求」
認同需求與SNS之間,看似有著切也切不斷的關係,其實不然。
認同需求是一種「想獲得別人認同」的欲望,但絕大多數的人並非想透過SNS獲得認同吧。
大家真正渴望的,是獲得心愛的人的認同,或是透過工作、作品的表現,贏得別人的認同才對。
只要打消利用SNS來便宜行事的念頭,轉為「想拿出真本事來獲取認同」的意志,就不會處心積慮在SNS平台上報告近況,貼出企圖博取欣羨目光的內容了。
5. 直覺敏銳,靈光乍現
現代人常為大量的資訊耗腦力,為麻煩的人際關係狂燒腦。SNS、各種資訊、人際關係,以及隨之引發的負面情緒,都是我們的三千煩惱。
只要減少這類煩惱,我們自能心平氣和,思路冷靜,進而擁有敏銳的直覺,時而靈光乍現。
6. 活力充沛,幹勁十足
時間更自由、內心更寬裕後,便能擺脫各種煩惱帶來的精疲力盡,身心開始充滿力量。
這麼一來,那些被「煩惱」消耗的能量,便能注入「真正想做的事情」中,讓人幹勁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