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期將滿兩周年的百里侯,辛苦地走過景氣谷底,當經濟復甦的曙光乍現時,他們能帶動多少地方的經濟活力?
以往在中央政府集權集錢的制度下,多數的縣市長習慣把施政重心放在治安、交通等,民眾容易感受的事務上。但當許多民意調查顯示,民眾最企盼的是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時,招商拚經濟就成了縣市長的重要課題。
只是有人大張旗鼓,有人默默耕耘,各縣市實際的投入和達成的績效一直難窺全貌,為深入瞭解這股地方招商的新趨勢,《遠見》雜誌進行國內首次的縣市招商執行力大調查,嘗試以不同的指標,多面向地觀察各縣市的招商行動。
《遠見》在10月17日,向全國二十五位縣市首長發出問卷,除金門、馬祖因地位特殊,資料僅供參考外,調查顯示,到今年9月止,二十三位縣市長中,有十四位在兩年的任期內,招商金額已突破新台幣200億元。地方百里侯的招商總金額高達2兆1600億元,是今年10月中央舉辦的國際招商大會引進1383億元投資金額的十五倍多,縣市首長的打拚可見一斑。
前來投資的金雞母是自己跑來?還是看在中央或地方首長的誠意進駐?這多少有些主觀的認定。一位招商單位的高階主管指出,他們平常不做招商金額的統計,因為很困難。但最後調查結果,除嘉義縣、市和基隆市未填寫外,其餘都交出了「縣市長自行招商的金額」。「不做數字管理,哪看得出績效?」擔任過立委的政大企管系教授賴士葆指出。
這項國內首次統計出的縣市長招商金額顯示,各縣市從15億到6600億元都有,差距極大(頁99表一)。有足夠的工業區用地,且能引進大型投資案的縣市,在金額上可占明顯優勢。奪魁的桃園縣,單是廣輝電子一案,投資額就高達3000億元。前六名除新竹市外,都有1000億元以上的重大投資案,在中部科學園區設廠的友達光電更同時嘉惠台中縣市。
新手上路,朱立倫從立委轉換跑道擔任桃園縣長,平均每年交出3000億元的招商成績單,比前任縣長平均每年約1700億元的招商金額成長近一倍。沒有竹科、中科和南科,「靠自己,一樣做得好,」朱立倫說。
桃園縣近年來新開發的工業區,從宏?渴望園區、華亞到桃園科學園區等,都由民間主導。投資金額一飛沖天,朱立倫認為關鍵在於以往許多懸而未決的投資案,都卡在土地、用水、用電、容積率和環境評估等「老問題」上。「只要用最快的效率,最大的彈性來解決老問題,不用招新案,金額就很高了,」朱立倫分析指出。
高招商金額也開始對地方經濟產生發酵作用。今年前九個月的新增工廠和商業登記家數,桃園縣的成長率都居全國前六名。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系教授江岷欽則認為,縣市政府所提供的條件,包括稅負減免和行政配合程度,對吸引廠商會有誘因,但市場仍是企業很大的考量,中正國際機場對桃園爭取大企業投資很有利。
爭取中央經費各憑本事
最近雲林縣因為7000萬元水利經費被中央刪除,而發生宋楚瑜下跪事件,縣長張榮味因此成為焦點人物。誰有本事爭取到最多的中央補助經費,一直以來就是地方角力的重點。
《遠見》調查顯示,近兩年來,向中央爭取重大建設經費最多的前十名縣市長中(頁100表二),有七位是民進黨籍的首長,只有三位是國民黨籍,但胡志強和張榮味卻雙雙超越其他民進黨籍首長,晉入前三名。
有趣的是,高居前兩名的首長都不認為黨派是爭取經費時的重要因素,倒是位居第八名的屏東縣長蘇嘉全坦承黨派有所影響。
拿下全國最多中央建設經費的台北縣長蘇貞昌,不認為自己是因政黨關係,而得到最多奧援,「我在蕭萬長當行政院長時,也爭取到122億元的基隆河整治經費。」成功的祕訣在於「從別人的角度,提出周延、可行的計畫,而不是從自己的角度來看,」蘇貞昌說。
因為沒錢做特二號道路,他爭取把這條縣道提升為省道,而且和台一線共構,獲得中央共400億元的建設經費。「在基礎建設上我是默默地急起直追,因為台北縣基礎設施遠落後於台北市,」蘇貞昌說。台北市在向中央爭取資源排名上落在十名之外。
為爭取古根漢博物館和總統會面,事後戲稱自己付出「牛郎代價」的國民黨籍明星市長胡志強,在接受《遠見》訪問時,自認並未因政黨不同而受到歧視。同樣國民黨籍首長的雲林縣也爭取到頗高的中央經費,縣府一位主管指出,這也許應該歸功於張榮味長於協調折衝的本事。
被中央認為「富縣市」而減少補助的新竹市卻只能靠自己。新竹市兩年來平均資本門支出占總預算的比率高達30%,居全國首位(表三),為籌措建設經費,市長林政則削減一般消耗性支出,增加建設,以帶動民間經濟。縣市資本門預算比率不足10%,高雄市長謝長廷認為,「一項危機,沒有建設,就沒有財富留給子孫。」
縣市長在提振地方經濟的用心,常常也會被整體大環境所拖累。例如北部的失業人口往南移,往往讓部分縣市難以改善失業率。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認為,以新增工廠和商業登記家數,以及就業人口的增加,較能清楚顯現縣市長的努力程度。
今年前三季,台南市在新設工廠家數的表現就相當突出,今年第三季新增工廠登記家數較上年同期成長56%(表四~一),如果考量澎湖縣因比較基期過低,只增加兩家工廠,成長率就達到50%的因素,台南市的成長率表現更是不俗。
台南市新設廠的主力來自「台南科技工業區」,兩年前只有三十一家工廠,現在已有一百多家。市長許添財爭取將科工區列入中央政府的「006688租金優惠方案」,並且美化環境,加強生活機能,甚至讓一些原本要在台南科技園區(南科)設廠的廠商改到科工區設廠,單是汽機車零組件廠今年就增加了二十多家。
「大企業要招,小商家也要照顧」是蘇貞昌的做事原則。台北縣今年第三季新增商業登記家數的成長率以10.89%奪冠(表四~二)。「我可以感到景氣在復甦了,」精力充沛的蘇貞昌說。上任後讓縣府員工忙得團團轉的蘇貞昌,以努力和創意,開發了許多新商機。
從早期必須騎摩托車才進得去平溪,到縣府支援擴大舉辦放天燈活動後,「現在平溪一年可賣三十萬個天燈,鄉裡的老人天天忙著糊天燈;貢寮舉辦海洋音樂季之後,一個星期要賣出四萬個便當,商家都忙死了,」蘇貞昌開心地說。
以新設工廠和商業登記家數成長率兩項指標來觀察,台南縣市、澎湖縣、台北縣、彰化縣、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和屏東縣九縣市都同時位列前十名,經濟發展績效較明顯。
前幾年受傳統產業關廠及外移所苦的台中市及高雄市,今年的就業人數已有回升。不過台中市今年第二季能創造5.9%的就業人口增加率(表五),主要還是靠服務業增加一萬八千個就業機會,工業就業人數只增加三千人,中科廠商爆滿的佳績還未完全產生對就業拉升作用。高雄市受惠於捷運開工,雇用人口也明顯增加。
澎湖縣是唯一同時擠進新增就業人數、新增工廠和商業登記成長率前三名的縣市,經濟規模雖小,表現出色。這得力於今年全家福進軍澎湖,刺激統一超商展店,加上三商百貨進駐,對當地就業帶來助益。
觀光讓屏東縣民收入大增
對發展工業先天條件不足的縣市而言,文化觀光活動是另一種出路。而且「觀光業是減少失業最好的方法,」行政院主計處官員指出。繼打出觀光知名度的宜蘭縣之後,災後重新出發的南投縣、擁有美麗海岸線的台東縣、解禁後的金門縣都積極搶搭觀光列車,即使是工業縣市,新竹市及高雄縣也都積極開發觀光業的潛力。
就活動力觀察,桃園縣兩年舉辦一百四十四場的招商說明會,遠超過其他縣市,加計文化觀光活動的次數,其縣市行銷火力居全國首位(頁108表七~一)。一年來,以城市光廊等新景觀,成功塑造城市新形象的高雄市,在觀光活動的經費上最捨得花錢(頁108表七~二)。桃園縣、台南縣和新竹市無論就次數或經費兩項指標,都占居前五名。
但前兩項指標只是努力指數,難以顯示活動的品質或效益。由於各縣市實際的觀光旅遊人次和消費金額難以統計,本次調查無法評比出縣市長在「拚觀光招商」上的努力。如近年來新崛起的觀光大縣——屏東縣,縣府一年只集中心力辦四次大活動,但單是黑鮪魚季,估計即可帶來15億元的收益,「業者做一季就可吃一年,」皮膚黝黑的縣長蘇嘉全說。
文化觀光活動帶動的經濟效益最後還是會顯現在居民的收入上。主計處統計,屏東縣在2002年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的金額成長率,以15.06%獨占鰲頭(頁106表六),證明發展觀光事業對當地居民確有好處。「觀光客實際在地消費多少才是最重要的,」蘇嘉全以他的經驗指出。
綜合此次的招商調查,以高科技及製造業為主的縣市,比服務業、農業及觀光為主的縣市容易有表現。
例如雲林麥寮工業區擄獲了台塑六輕,未來還有中油八輕;苗栗縣贏得統寶光電和鴻海關係企業進駐,等於為地方經濟的起飛掛上了火車頭。「指標性的大案,一定要捉住它,這是為了台灣的經濟競爭力,而不是地方搶功,」胡志強說。
購物商場的投資案走向大型化,也驅動地方的就業和商業機會。新竹市在扣除新竹科學園區的投資額外,還有5000億元以上的招商金額,其中雍聯的風城投資案就高達300億元。
對設廠用地飽和或取得困難的縣市,衝招商難度較高。致力軟體建設的馬英九說,「現在要有人想來設廠,我還只能說謝謝咧!」台北市近七成的產值是服務業,以營運總部和研發中心為主,因此在此次調查中排名不突出。江岷欽認為,對一個已經八十分的城市要進步到九十分,比六十分進步到七十分的縣市困難很多。
這樣的成績單,縣市長自己滿不滿意?縣民、市民滿意嗎?屏東縣長蘇嘉全為百里侯的任務下個註解:「企業要賺錢,政府要讓人民有錢賺,當人民滿意時,他們回饋的就是選票。」(本項調查進行時間為10月17日至11月7日,問卷由各縣市自行填寫,評比由觀察家行銷研究公司協助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