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委員宣以文不久前向行政院提出質詢,建議准許台灣各傳播媒體記者赴大陸採訪,並適度開放大陸記者來台採訪,已為政府拒絕。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政治系教授劉平鄰上月在聯合晚報上公開呼籲:「在開放公務人員赴大陸探親之後的下一步,應該是准許記者到大陸採訪。」但也似乎未得到官方的反應。
相對的,據香港明報獲得的消息,中共中央宣傳部最近通知大陸各新聞單位,記者不得去台灣訪問。
大陸和台灣都禁止記者到對方採訪,但兩邊的情形並不一樣。大陸是集權的政治體制,根本無所謂民營新聞事業,中共一紙命令就可管得了;再說台灣也未開放大陸同胞進來,大陸的記者想來也來不了。但台灣的記者可以探親的名義去大陸,回來照樣可以寫各種報導,唯一的限制是不能明說去採訪;實際上早有人打著採訪的旗號去了,新聞局也只能指控他們偽造文書,現在還在打官司。
新聞自由鋒利如鋼鑽
政有之所以不能允許記者以採訪的名義去大陸採訪,大概因為現在只開放探親,各種去大陸的理由(如接洽生意)都可假探親之名行之,無需另闢蹊徑。新聞界若守法,也就只好和政府一起「從權」。
但是這樣做有沒有必要呢?好不好呢?根據在美國的觀察,最高興、最受惠的可能是中共。很多從大陸來的知識分子,都反對台灣的這種態度。
大陸這幾年的確開放了不少,經濟上也改了不少,不過中共開放改革是有限度的,只要能維繫其政權就行,並無意為全中國人民塑造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四個現代化」一提出時,魏京生就要求「第五個現代化」--政治現代化了。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奮鬥,大陸人民已瞭解到,中共在政治上是不會放手的。他們也摸索出一個道理,要想政治民主化,必須先有新聞言論自由,因為一個不准報導真相、不容批評缺點的政權,老百姓絕對無法當家作主。
所以這一兩年來,大陸知識界爭取新聞言論自由的聲浪頗大。他們知道,新聞言論自由鋒利如一把鋼鑽,可以把中共的銅牆鐵壁鑽出一些洞來。有了這些洞,就可以把牆慢慢拆倒。
有「中國大陸良心」之稱的記者兼作家劉賓雁,不久前在美國發表幾場演講。四月三十日,在紐約講「中國:機會與挑戰」時,他說,他自一九七九年復出,與大陸貪官污吏奮戰八年,深知這些人無法無天,沒有輿論制裁即無改革希望。他認為大陸當務之急是新聞自由,而首要在出現民營報紙。五月十三日在加州講「我的記者生涯」時,他強調,「沒有新聞自由,首先害了共產黨自己,其次害了人民。」
五月四日,「北京大學」慶祝校慶,國際馳名的「中國沙卡洛夫」方勵之教授,在校園中對學生發表即興演說,毫無畏懼的向中共要求新聞言論自由。他指出:「在中國,民主的發展,水準仍然很低。如果不發展民主,我們就不可能有經濟的發展。」
開放報禁,衝擊大陸
方勵之特別舉出,台灣和南韓因發展民主,始有經濟繁榮,共產主義的阿爾巴尼亞「沒有民主,因此經濟落後」。所以這位天體物理學家大聲疾呼:「我們應該強調新聞自由、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這對我們是很要緊的事;」
劉賓雁和方勵之力爭新聞言論自由,還只是站在大陸同胞的立場講話,大陸青年思想家胡平,則從中國未來統一著眼,鼓勵台灣以新聞自由為武器,主動向大陸進擊,以觸發大陸人民爭自山的浪潮,逼使中共作實質的改革。
胡平也是設在美國的「中國民主團結聯盟」主席,他在近作「中國統一之我見」一文中(見五月十一日聯合報)指出,針對大陸的統戰,台灣可提出「中共當局立即實行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和新聞自由」作為談判的條件。
他認為,這項提議,將構成對中共的一項極為嚴肅的挑戰,它不敢接受,也無法完全迴避。胡平說:「與此同時,大陸人民一定會對台灣的這一要求產生熱烈的回響……再加上海外華人及台灣島內各派力量的一致贊同,這就造成了一股內外呼應、廣泛聯合之勢。它必將對促進大陸自由化民主化衝出「瓶頸」,造成極大的效果。」
這三位大陸學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一致認為大陸非有新聞言論自由不足以改革進步,應非偶然。而胡平要求台灣在大陸蓄勢待發的民主運動上,點燃新聞自由的火把作為前導,亦足見大陸青年一代知識分子對台灣的期許。
這樣的期許,並未高估台灣;而台灣也應視為自身的責任與義務,不宜妄自菲薄。
今年三月一日,北平新聞界人士開會,討論大陸的新聞改革。「經濟日報」總編輯范敬宜、「光明日報」副總編輯魯諄、「工人日報」總編輯李冀、「科技日報」總編輯林自新、「北京日報」總編輯滿運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教授甘惜芬,都在會中講了話,一致認為報紙報導應該客觀、真實,並容許探討爭議性的問題。紐約的一些報紙報導說:台灣開放報禁,衝擊了中國大陸,使北平新聞界有勇氣和機會提出改革的要求。
台灣開放報禁,對大陸應該只是間接的影響,尚且如此,如果雙方記者能互到對方採訪,則影響是可想而知的。實際上,台灣記者能自由到大陸採訪,其本身對大陸長期處於控制下的新聞界,就有很深遠的意義了。
台灣也許會顧慮,大陸記者若到台灣採訪,會不會很正確的報導台灣的情況,還是要遷就其政治環境,作若干扭曲?有這種思考的人應該瞭解:如果大陸新聞界一向報導台灣的事很客觀公正,記者親來採訪不會反而不公正;如果以前一直扭曲,則繼續扭曲也不會有更多的害處。
一顆自由的炸彈
我們應撇開這些小利小害,向一個大目標著眼:作為大陸新聞自由的觸媒,協助大陸促進民主化,為中國未來的和平統一奠定基礎。
不僅新聞記者可相互探訪,來自大陸、刻在耶魯作博士後研究的楊小凱,還建議台灣的報紙到大陸發行。他認為,這個提議中共大概不敢接受。如果接受了,那無疑將是一顆自由的炸彈。
也許有人會問:中共不會反要求,讓大陸的報紙也到台灣發行嗎?大陸留學生認為,中共若真有這樣的要求,台灣也不必害怕。大陸的報紙,撇開客觀真實的標準不說,內容更是刻板枯燥,可讀性極低,台灣讀者在過了初期的好奇之後,是不會有人要讀的。
這兒有一個很有趣的事實:「人民日報」八四年起在美國發行海外版,「中國民聯」前任主席王炳章告它誹謗,代理商「中國書刊社」向法院提交宣誓書,其中透露了「人民日報」在美的發行情形:八四年全年在美印刷二三九萬份,七五%免費寄給大陸留學生,一三%寄給訂戶,一.七%寄給中共外交人員,剩下的二0六八份零售,每天平均零售為五.六份。
大陸留學生說,他們想瞭解家鄉的情況,不能不看看標題。有些人開玩笑的說,台灣應該好好利用這批報紙,讓犯錯的人細讀,寫心得報告,這是最好的處罰。
對於和大陸的競爭,台灣有很多有利的條件,譬如新聞言論自由。這不僅是台灣之擅長,也是大陸最缺少、最恐懼的。台灣沒有好好利用這些條件,躊躇不前,使海外很多人費解。
一位從大陸來的知識分子說:除了武器製造之外,台灣沒有那樣會輸給大陸的,你們究竟怕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