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是國際政治經濟一個重要的年份。9月14日,世界貿易組織(WTO)多邊貿易談判在墨西哥坎昆以破局落幕,富國與窮國之間的分歧似乎出現無法敉平的隱憂。10月底,在布希強硬的主導下,於曼谷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年度高峰會又被反恐議題占據,使原本寄望藉此修補多邊自由貿易危機的期望又落空。《經濟學人》以「全球貿易體系的崩解危機」,來形容這次自由貿易談判遭遇的難題。
在全球政治經濟發展的歷史上,貧窮國家一直處於劣勢。WTO的前身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雖亦致力於消除關稅貿易障礙,但其架構都是對已開發國有利的措施。在第三世界面對工業國產品的傾銷時,這些工業國卻仍維持國內紡織品的保護政策,即使開發中國家對這類產品擁有較低的生產成本。
《遠東經濟評論》指出,雖然烏拉圭回合談判包含農業議題,但其深度仍不足以給予開發中國家一個更公平的發展架構。2001年9月,WTO在卡達首府杜哈展開本回合議程時,即已明確訂出主軸為,協助貧窮國家獲得更公平的待遇,特別是農產品貿易障礙的撤除;因此,坎昆談判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根據世界銀行的計算,若杜哈回合能夠真的成功,到了2015年,全球收入將因此增加5000億美元,其中60%將流入貧窮國家,幫助一億四千四百萬個人遠離貧窮。
《經濟學人》指出,「這次的談判破局,將使那些正遭受貧窮之苦的人們情況愈來愈糟。」坎昆談判破裂,最低程度上至少拖延了貧窮國家獲得最大經濟利益的進程。
目前談判遇到的困局,使富國廢除不合理的國內農業保護補貼政策,及貧窮國家最終能將原料產品賣到富裕國家的遠景,變得愈來愈困難;而原定2004年12月底完成回合談判進程的計畫,更遙不可及。
誰該負起責任
富裕國家必須為此負起大部分責任。《遠東經濟評論》更將矛頭指向歐盟國家;歐盟拒絕削減每年450億歐元的農業補貼,即使歐盟農業人口只占5%,農業產值更只占生產毛額的2%。
美國也是罪魁禍首之一。美國的棉花種植補助,嚴重衝擊貧窮國家的生產者,而其談判大使受到參議院內掌控農業委員會的棉花業者影響,不願意按照承諾削減補貼,更是不可原諒。「美國對於自由貿易的高尚定義讓貧窮國家印象深刻,」《經濟學人》以諷刺的口吻譏刺美國去年提高農業補助的政策。
貧窮國家也必須受到些許譴責。部分激進的非政府組織(NGOs)引導許多貧窮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視杜哈回合談判為加深貧窮的承諾,並以此為藉口,在要求富裕國家之際,對於降低本國的貿易障礙毫無作為。「他們似乎忘記貿易談判需要的是妥協。太多第三世界國家的政治人物熱衷於說不,忽略了貧窮國家能夠藉由降低自身貿易障礙來說服富國跟進,藉此獲益,」雖然《經濟學人》以強烈的口吻指責,但也認為,美國在棉花補貼政策上的反覆,也是對立程度加深的根本原因。
不過,貧窮國家也在努力凝聚力量。由巴西、中國與印度領導部分開發中國家組成的G21就積極與美國及歐洲協商。雖然功敗垂成,但這代表占世界一半人口與三分之二農業人口的新興組織,仍是有力的聲音。
多邊貿易談判危機
坎昆談判的破裂,對於長期以來支撐全球榮景的多邊貿易協談是一個嚴重的打擊。
貧國將失去有力的發聲管道。包含了一百四十八名會員,無論國家大小與貧富,每個會員國都擁有否決權,WTO是開發中國家在貿易議題上唯一一個能夠擁有完整力量的公開討論場所,坎昆的破局使得這樣的機制陷入危機。
《經濟學人》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布希政權自然會傾向於雙邊與區域貿易協定;美國最高貿易協商代表柔立可(Bob Zoellick)立刻就表示,協商破裂迫使他必須向雙邊主義挺進。美國的確已經和智利、新加坡簽訂雙邊協定,並與十四個國家開始雙邊談判。這代表了世界貿易體系的破壞,由全球經濟觀點來看,雙邊貿易談判遠比多邊談判來得不利,貧窮國家要從與美國單方面協商來獲得在杜哈回合所失去的,機率是零。
10月20、21日舉行的APEC其結果是令人失望的。根據《紐約時報》報導,雖然包括美、中、日等多國領導人都表示,WTO僵滯的談判將會在各國的努力下重新開始,而開發中國家領袖也期望能有所進展,但APEC會後聲明卻被反恐議題占據,會中各國領袖在貿易相關議題上,「幾乎什麼都沒有說。」
「每個人都在這樣的危機下有所損失,但再一次的,最大的輸家還是貧窮國家,」正如《經濟學人》的報導,全球性的自由貿易談判在WTO與APEC的失敗,對全球政治經濟的長遠發展而言,是一個可怕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