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七年二月,當「黃土地」、「芙蓉鎮」等大陸影片在國際影壇初露頭角時,民生報在社評中警告:「注意中共的電影統戰工作」。
一年後,台灣女星林青霞與「黃土地」攝影張藝謀的合影,在民生報影劇版占據顯著的篇幅;台灣熱情的電影工作者,決定將第二屆「楊土琪紀念獎」頒給執導「老井」的西安製片廠廠長吳大明;演員工會理事長柯俊雄在記者會中宣布:將邀請大陸武打演員李連杰來台參加第一屆金龍獎頒獎典禮。
大陸風如強力電流
這就是一九八八年的台灣--大陸風如一股強力電流,不僅刺激電影界,更挑動台灣文化圈的每一根神經。
儘管新聞局局長邵玉銘反覆聲明:「我們只有探親政策,沒有其他政策」,「我不認為文化交流的時機已到」,但是橫阻於兩岸間的銅牆鐵壁,已在探親政策的撞擊下四處浮現裂隙。
主張文化交流的人因而振振有辭。「文化表現在你的思考方式、生活習慣和態度。」畫家林惺獄說。他認為既然兩岸人民已經能夠面對面地交談、交換生活經驗,政有就不可能禁止文化交流。
去年十一月赴大陸收集音樂資料的佳山樂集負責人陳百忠認為:「故宮、中央銀行可以撤來台灣,但是文化的東西沒有辦法。我們的傳統音樂或國樂,源頭都在大陸,必須對那邊的東西有瞭解。」東吳大學音樂系畢業的陳百忠,解釋他穿梭兩岸的用心。
以「醜陋的中國人」一書同時受兩岸矚目的作家柏楊則指出,經由文化交流,台灣帶動了大陸的法治觀念。他舉例說,中共為了攏絡台灣作家,在今年四月宣布要保護台港澳作家的版權,而且核准「中華版權代理總公司」在北平成立,使作家的保障有明文規定。他相信,類似的事情還會持續不斷地發生。
降低兩岸敵意,重新認識中國文化……,贊成的人可以列舉一連串應該交流的理由。不過,柏楊的看法卻反映了部分文化界人士不願吐露的心聲:兩岸關係在變,他們希望在演變的過程中扮演一個歷史性的角色,爭取「第一名」的榮銜。
作家王拓隨「外省人返鄉探親團」進出大陸後,被人間雜誌形容為「四十年海峽禁斷後,第一個訪問大陸的台灣文學作家」。
「金錢加友誼」的模式
文化大學美術系系主任江明賢決定接受北平「中國美術館」邀請,參加「北京國際水墨畫展」之後,在今年四月向新聞界表示:「江明賢是第一位正式宣布應邀由台北赴北京展出的畫家,在將近四十年的文化禁忌中,自有其突破性的歷史意義。」
江明賢的舉動在畫壇招來「作秀」、「到北平鍍金」的批評,但是他不以為意。「我知道有幾位批評我的畫家,自己也透過香港向北平申請,只是他們沒找對人。」右手向旁一揮,這位四十六歲的畫家露出自信的笑容。
一些彼岸的藝術工作者,也有類似的傾向。「他們對我的態度是重視,不是尊重。因為他們都想跟我建立關係,把觸角伸進台灣。」陳百忠的語氣裡有著複雜的情緒。
陳百忠洞悉這個現象,因此推出以大陸音樂為號召的「音樂中國」雜誌,能獲得豐富的資料;大陸音樂家的作品願意授權他在台出版。能在重重官僚體系間游走無阻,陳百忠透露他在大陸的辦事法寶是「金錢加友誼」。
陳百忠一語道破一般民嗯文化交流的模式。事實上,談文化交流,台灣的「商人精神」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動力。當行政院院長愈國華還在大聲疾呼;開放大陸探親會使中共統戰陰謀得逞的時候,在公館及師大附近的地攤閒逛,已經可以看見大陸學者費孝通、李澤厚的著作,聽見「大黃河」、「梁祝」的旋律。
探親政策成定局後,開著小發財車的商人,使「長江之旅」、「少林寺」……等錄影帶成為人人唾手可得的商品。探究他們的動機,「因為有銷路。」一位在通化街夜市擺地攤的小販直截了當地回答。
台灣的藝文作品及流行文化能登陸大陸,也仰賴相同的動力。由於鄧麗君、費翔……等多位台灣歌星在大陸受人歡迎,台灣的唱片界已經開始搶灘。
被唱片界尊為「音樂大瑜」的李泰祥表示,目前已有唱片有可為他進軍大陸樂壇鋪路。他沉吟:「我的確也想了解他們。」但是他不諱言:「現在是商業時代,往往是商業在推動文化。」
文化交流要篩選
作家王拓也不否認探訪大陸有商業上的考慮。有志於出版業的王拓說:「台灣文化工業的生產部隊非常貧乏,可以寫書的人少,而且應酬太多。大陸作家則是近乎專業地在寫,而且有太多的生活經歷可以寫。」他甚至預期大陸作家將寫出震撼文壇的「大作品」。
由於動機分歧,推動文化交流的人,有時不免有急功近利的表現。
林惺嶽指陳,國內畫廊動輒以「兩岸水墨大展」或「名家大展」為號召,事實上參展的多為名不見經傳的畫家。
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去年來台定居的油畫家龐均也同意,他參觀過幾檔大陸水墨書展後,發覺未成名畫家的作品居多;成名書家的作品也較粗糙,不足以代表畫家的實力。「與大陸文化交流要篩一篩。」他提出忠告。
藝術學院教授何懷碩則擔心這種現象,會使海峽兩岸的文化界人士錯估對方的實力,而且讓台灣的文化界自亂陣腳。
不過觀察藝文界的大陸熱,目前已出現沉澱的跡象。一位出版界人士指出,市面上與大陸有關的書籍雜誌,已從文物風土的介紹趨於專業化、系統化。例如陳英德著的「海外看大陸藝術」,柏楊主編的「中國大陸作家文學大系」,以及「音樂中國」雜誌。
願意提供多年收藏,幫助有心人深入瞭解大陸的人也是歷歷可數。陳百忠希望成立一座中國音樂資料館。編劇家貢敏也有意提供他自民國四十年便開始收集的豐富資料,成立一所中國戲劇資料館。
對一部分藝文界人士而言,資訊的流通,已不如兩岸代表同台獻藝,同桌討論更令人興奮。事實上,兩岸藝文界人士在海外已多次交鋒。旅美作家聶華苓主持的愛荷華「國際作家寫作計畫」,自民國六十八年起,便是兩岸作家結緣的地方。今年五月,新加坡實驗藝術學院則同時邀請海峽兩岸相聲對技。類似的訊息在藝文圈成為寒暄的話題。
管得少,管得好
在目前政策限制下,大陸鋼琴家殷承宗於今年五月嘗試叩關,結果被拒入境。但在同一個月裡,「美中藝術交流中心」又在美國舉行的記者會中宣布,待八月的「中國音樂的傳統與將來」座談會結束後,該中心將協調兩岸藝術界人士組團互訪。
陳百忠甚至相信,只要民間頻頻出招,政府必然在潮流及輿論的影響下,立法追認兩岸人員交流的事實。
面對一波波來自民間的挑戰,理律法律事務所的李念祖律師建議:「政府現在管的範圍應縮小,因為政府與民間的接觸面不同。」
藝文界人士則建議,基於安全考慮,政府可以訂出一套管理辦法,在文化交流中佈下過濾網。但更重要的是:政府應該管得少,管得好。
中國傳統在那裡?
「什麼是中國傳統?」望著豪華飯店中庭裡的朱紅亭台,林惺嶽緩緩道出心中的疑惑。「在北京的紫禁城,從頭走到尾要花二十四小時,人真的是在那個環境裡生活。」他說:「可是中國建築在台灣卻變成裝飾,一定要有紅色的柱子,一個刻板的形象。」
在彼岸資訊浪潮的衝擊下,林惺嶽對傳統文化的質疑,正反映了台灣文化圈的省思。從「竇娥冤」到「孔雀膽」,郭小莊的「雅音小集」至今仍被部分菊壇人士斥為「違背傳統」、「不是國劇」。
然而研究大陸戲曲發展三十餘年的編劇家貢敏指出,大陸目前也面臨傳統戲曲沒落的危機而力求改革。
傳統戲曲的危機
他舉證,大陸川劇作家魏明倫推出的「荒誕川劇--潘金蓮」,以新華社女記者訪問施耐庵開場,舞台上不但出現古今中外的名人,還夾雜流行歌曲和西洋音樂。這樣的一齣戲,卻贏得劇作家吳祖光及作家劉賓雁的讚賞,認為有創意。
談及中國文化,有人習慣抬出「國劇」、「國畫」、「國樂」……等為代表,但以音樂為例,陳百忠指出,大陸除了漢族之外,還有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什麼叫中國音樂?事實上應該是音樂在中國。」他對國樂的稱呼不以為然。
「談文化交流還太早,因為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中國文化。」一位資深作家針對這種現象評論。事實上,當台灣藝文界人士開始認真思考兩岸文化交流時,才驚覺「中國文化」在台灣,早已被「定格」在特殊的時空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