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劇情簡介
約翰.奈許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研究所就讀,他絕頂聰明但個性偏激,不但和同學無法相處,並且從不上課,心中只有發明出一個原創理論的念頭,他深信這是成功的唯一方法。
雖然同儕都希望看到他失敗,但激發出他的鬥志,促使他發現一個突破性的「賽局理論」,推翻了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一百五十年來牢不可破的經濟理論,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
奈許以這篇論文得到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計畫和教職,但他已患有嚴重的妄想症,幻想情治人員請他參與機密的解碼任務。他全心投入這項「任務」,同時也在校內認識一位美麗的女學生,他們的感情進展神速,決定結婚。但奈許已分不清楚現實與妄想,他的妻子雖飽受丈夫異常行為的折磨,卻仍守在他身邊,以她的愛包容他的瘋狂行徑,經過多年與病魔的奮鬥後,奈許終於能接受自己精神異常,重返普林斯頓大學,並於1994年獲諾貝爾獎。
貳、討論提綱
一、每個人對周遭事物的認識有真實性及理想性的層面,兩者間是有差異的。同理,組織的真實性與理想性亦有所差異,如何認清組織的真實面進而使組織走向理想的願景境界?這是任何一個組織人需要面對的挑戰。
二、新世紀的組織領導人必須維護員工身心健康,因此,組織要有一套完善的壓力管理系統。
參、討論內容
每個人對周遭事物的認識有真實性及理想性的層面,而兩者間有差異。一個組織在建構企業願景時,雖須訂定高難度的目標及理想境界,但其目標需考量實現的可行性。
以IBM為例,它設定年度目標時,是以80%員工能達到的理想為準。組織擁有可行性的挑戰目標,會帶給員工適度的壓力並激發員工潛能,如僅是建構一個遙不可及的虛幻願景,只會給予員工過度壓力進而損及組織的整體績效。
隨著社會、經濟迅速的變遷,每人在工作職場及家庭都感受得到壓力,尤其在經濟不景氣及高失業率下,面臨的工作壓力正急遽增加。根據調查,台灣成年人每四人中就有一人有精神失衡傾向,而精神科門診人數也在持續增加中。個人、家庭或組織如何減輕壓力,已是刻不容緩,須正視的問題。
由於社會、政治、經濟快速的變遷,相對而言,自我要求的標準愈來愈高,使得現代人為因應環境急速的改變,而造成愈來愈多的工作壓力。
除因工作性質所造成的壓力外,組織氣候、領導風格及人際關係,亦是工作職場壓力的潛在來源。
個人如在團體間具有良好人際關係,且整個組織的工作氣氛和諧,則可提升個人與組織的工作績效並減緩工作壓力,反之,如人際關係不佳,恐會在團體中遭排擠,不僅會降低工作績效,亦會產生極大的工作壓力。
一般而言,壓力顯現的表徵大致可分為生理、心理及行為等三個層面:生理方面,壓力會使新陳代謝改變,如心跳及呼吸速度加快、血壓增高,並可能導致頭痛及心臟病等;心理方面,壓力會引起緊張、焦慮、易怒、苦悶及怠惰等症狀,而工作不滿就是最簡單及明顯的壓力症狀;行為方面,壓力會造成員工經常請假、曠職、離職、作息不正常、開始喝酒及抽菸等生活習性的轉變。
現代人如要活得健康快樂,首先,要注重時間管理的祕方:依各項工作之輕重緩急排出優先順序,將一天中個人最有效率的時段,安排做最重要的事;而組織也應將重要會議安排於早上較有效率的時段內進行。
其次,養成運動的習慣,移轉對工作壓力的注意力,辦公室同事一起運動,不僅可宣洩工作壓力,亦可增進同事間的情誼及改善人際關係。
平時需保健:組織可從每年定期辦理員工健康檢查的結果,得知員工生理症狀,以員工出勤、請假紀錄適度瞭解個人或部門承受壓力之原因,進而研擬一套壓力管理制度。如工作重新設計、職位職務輪調,以改善員工的身心健康狀態。
另外,進行放鬆訓練:個人可以利用催眠、沈思等方式來放鬆自己,每天利用三十分鐘的深層放鬆,對穩定心跳、血壓等有幫助。組織也可規劃活動來鬆弛員工壓力,如台大醫院目前實施的健康活力時間,就是利用上午十點及下午三點各十分鐘,播放輕鬆的音樂,員工做軟性健康操及喝咖啡聊聊天。目前也推廣至門診區,希望醫師、病友及陪病家屬都能利用此時段稍作休息、做做伸展操,來放鬆工作及候診之情緒。
尋找社交支持則是不可忽略的保命之道。感到有壓力時找家人、朋友或同事聊聊,實有助於紓解壓力,擴展自己社交圈亦是個減緩壓力的方式。劇中男主角能度過黑暗期,端賴妻子的照顧與鼓勵,顯見家人及朋友對壓力及病情的改善有相當的助益。
最後,求助醫師則是面對問題的良方。奈許不靠藥物而用意志力改善精神疾病,是相當不被鼓勵的行為,畢竟人的意志力有限,而且有些病情會因延緩治療而更形嚴重。
總之,現代人在競爭劇烈的環境中,首先必須面對現實壓力的挑戰,解壓之道以上述原則為本,時時刻刻盡其在我的予以運用,如此才能將現實與理想的距離拉近,活出健康的生活境界來。
(本文內容取自臺大醫院「看電影學管理」組織學習平台,由吳三隆整理,作者改寫,作者為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