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四百多所大學當中,沒有一所能和哈佛或劍橋等世界級頂尖的大學相提並論,」這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系所做調查的結果。即使在亞洲排名第一的東京大學,在世界排行榜上也只列名第七,是唯一擠上世界前十名的亞洲大學。
在受訪的東南亞學者心目中,世界第一流的大學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在不同的領域內有超群的研究成果;擁有具威望的傑出教授團;全面卓越的學術水準。
台灣的一0五所大專院校,和大部份的亞洲大學一樣,普遍缺乏這些條件。
密西根大學經濟教授顧應昌分析,一個國家能不能培養出第一流的大學,取決於學術是否獨立、有無公正具權威的評鑑制度、研究風氣盛不盛,以及物質條件如何。
學術獨立
學術獨立包括政府的不干預,以及學校聘任教員有充份的自由。「這些在西方第一流大學是理所當然的事,」顧教授說。
這位哈佛大學出身的中研院院士以哈佛為例,說明世界級大學如何維護學校的獨立。
當年季辛吉卸下國務卿的職務之後,想回母校哈佛教書,結果被哈佛的教授團投票否決。之後洛克菲勒表示願意負擔季辛吉的所有薪水,希望哥倫比亞大學安排教職,但也為哥大所拒。最後季辛吉在天主教的喬治城大學找到了教職,而這所大學學術地位遠低於前面二校。
反觀國內情形,台灣大學雖然被公認是國內學術最自由的院校之一,也無法擁有充份的獨立性。
台大歷史系教授張忠棟指出,儘管台大承襲了部份當年北京大學的校風,教授聘用掌握在「教員聘任資格審查委員會」手中,有時委員會審查通過聘請的教授,卻被學校的人事部門以「言論思想有問題」否決。
「現在國內的大學充滿濃厚的政治色彩」,民國二十七年自北京大學畢業,目前任教於師大國文系的張起鈞教授指出。
他說,當年北大得風氣之先,學術相當自由,校長禮賢不論中外,聘請了許多國際大師如羅素、杜威、泰戈爾等人來講學,人才濟濟。
在國外的第一流大學,不僅教員的聘任完全掌握在教授團手中,教員的評鑑也由教授團全權負責,聘請其權威的學者專家來進行,「只有本科教授才知道誰是專家,誰有資格擔任評鑑的工作,」芝加哥大學教授刁錦寰說。
公正的評鑑制度
此外,國外的學術刊物也在教員的評鑑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譬如哈佛任用年輕的教授時,通常給他五年的時間,如果他能有一、二篇論文打入具有水準和權威性的學術刊物,才考慮繼續任用。
一般而言,國內並沒有足夠嚴格而公正的評鑑制度。人才的不足和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一些大學無法做好評鑑工作。目前,所有學術著作最後必須報到教育部審查,教育部又委託各大學專家代審。然而各大學標準不一,例如一些明顯非學術性的作品,送到審查較嚴格的學校如台大,「必定過不了關。」張忠棟指出。但如果送到其他學校,結果就不能確定了。
根據匹茲堡大學許倬雲教授的觀察,國內評審制度不健全,「結果劣幣驅逐良幣,金錢或權力掌握了樞紐,而把真正的評審標準丟在一旁」。
同時,國內也缺乏具權威的學術性刊物來彌補評審制度的缺失。
除了缺乏公正的評審制度以外,教授的任期也是導致學術低落的原因之一。國內雖無終身制,但一般教授在大學教書,除非犯下重大錯誤,否則只要與同事合作,有年資,和肯與校方配合,就能長久的教下去。「幾乎沒有教授因為幾年不做研究而遭學校停聘的,」張忠棟教授指出。
終身職與鐵飯碗不同
西方的教授則不同。在史丹福大學任教的劉遵義院士指出,在美國教書頭七年最苦。一個人拿到博士學位後進入大學教書,如果七年之內沒有學術研究發表,得到專家的審核通過,就無法繼續在第一流大學待下去。「美國學術圈常說的一句話Publish or Perish(不出論文就解聘)就是這個意思,」他說。
然而,在美國即使拿到了終身職,來自教授同儕的壓力仍然很大,彼此間競爭相當激烈。「基本上,這種終身職與台灣的鐵飯碗本質不同,」顧應昌教授認為。
經費問題是影響學術發展的另一項重要因素。
在外國,除了政府的輔助之外,私人捐贈是一項重要的經費來源,包括來自校友及工商企業界。有了這些額外的經費,「校方可以設立特殊的獎學金,頒給傑出的教授以鼓勵研究,」顧應昌說明。
另外,私立大學的學費完全由校方自行決定,即使是公立大學,也是由各州議會決定。
反觀國內情形,公、私立大學的主要經費來自政府及學費。政府的預算有限,雖然憲法上規定,教育經費應佔國家總預算的一五%以上,但無法實現。而另一方面,政府又採低學費政策,限制大學的收費標準,使得學費的收入也極有限。
待遇差及平頭主義
待遇差及平頭主義也使得國內學術水準無法提高。待遇差,所以教授必須到處兼課。「國內教授教書教得太多,研究做得少,因此能有學術成就的教授也不多,」在柏克萊大學教生物的李卓皓院士指出。而歐美第一流大學的教授,往往一週只需教四小時的書,其餘的時間都用來研究,因此至少有半數以上的教授學術上都能達到國際水準。
根據統計,美國教授的平均年薪是三萬三千零九十美元,香港教授的平均年薪大約三萬美元;而台灣教授年薪平均只有八千四百美元。
中研院院長吳大猷就公開批評目前的教授待遇制度有缺失。因為政府沿襲抗戰時期軍公教一體的薪水制度,每當提到學術界待遇太低,「政府」考慮軍公教同時調整的慣例,就不敢動了。」他說。
另一個平頭主義是,「所有大學教授最高和最低薪水差不多,」吳大猷指出,這使教授做學術研究缺乏誘因。
儘管有種種的歷史和環境因素限制,國內外的有心人士仍認為台灣有能力辦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學。劉遵義教授說,一所大學只要有一、兩個系能移達到世界頂尖水準,就可成為第一流大學。而每一系只要有十個世界級的教授,加上第一流的設備,就可創造出卓越的學術成果。同時,支持一、二十個教授,購買良好的設備,「這些花費絕對是我們所能負擔得起的,」他肯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