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中的政戰官負責保防士氣、官兵思想的工作,公司又不是政黨,沒有思想的正確與否,看起來是不需要政戰官。但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許多管理的想法需要重新檢視。
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是人才,人才的表現決定公司的成敗,但人才的表現通常取決於團隊合作。個人績效實在很難衡量,因此人才的貢獻可大可小,例如創意十足的銷售員,腦中有十個新產品主意,可以一股腦全部告訴公司,也可以一年告訴公司一個。
管理上的難題是如何讓人才心甘情願貢獻腦力。這時「政戰官」可以派上用場。因為軍隊政戰官的功能是要讓官兵心甘情願出生入死。
要「知識員工」不計利害竭盡所能,首先要讓員工認同公司的文化和策略,傑出的公司一定有獨特的文化,公司文化代表了公司的價值觀和員工應該有的行為模式,員工認同公司文化後,員工的行為造成「內在」的獎勵(Intrinsic reward),而能自動自發做出公司期待的行為。
為了讓員工認同公司的文化,公司一定要透過大量的溝通,利用儀式、英雄人物、傳奇故事將公司文化深植人心地傳承下去,這些都不是簡單的短期工作,必須要有專人長期的負責相關工作。有些公司開始設立「文化長」(Chief Culture Officer),由文化長負責界定公司的文化,有哪些是核心價值,有哪些是絕對禁止的行為,建立「隱性」的獎懲機制,然後將公司文化融為工作環境的一部分。不適合公司文化的員工會覺得全身不自在,待不了多久就會離開。這和宣傳「主義」又有什麼差別?
公司政戰官的第二個任務是讓員工認同公司的策略。
員工都有無形的產出,對客戶的態度、公司形象的塑造,幾乎都是靠員工的裁量權決定做到什麼程度,如果公司員工不瞭解公司的策略,或者根本不認同公司策略,在有裁量權的範圍內,不會做出最適合公司的決策。
例如公司在客戶服務方面,必須在成本和顧客滿意度間找到平衡點,公司策略不明確,員工的選擇也無所適從。因此,公司在茲念茲的是如何將公司策略「賣」給員工。
當然,認同公司文化和策略是企業CEO的工作,但除了CEO的參與外,公司的確要有人事副總、文化長等高層人士,跳下來擔任政戰官的工作,這才是公司長治久安的基礎。
(作者為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兼台大進修推廣部主任;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