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1960年以來,一直都維持在充分就業的狀況,即使在1980年代後期,經濟結構在做快速改變時,也沒有發生高失業的情況。相反地,在1990年代初期,台灣尚有勞力短缺的現象。但是自1996年開始,我們的失業率不但突破了2.0%大關,並且持續上升,在近兩年更做大幅度的上升,突破了5.0%,這是過去四十年來所沒有的現象。
失業率的居高不下,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其他如長期性失業人口比例的快速增加,男性勞動參與率的持續下降,這些現象都告訴我們,台灣的失業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造成近年來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在哪裡?現有的政策為何不能有效地紓解現階段的失業問題?我們該如何調整現有的勞動市場政策?這些是本書所要探討的問題。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討論1996年以來失業率居高不下的主因,第二部分分析失業的現象,第三部分是檢討現行就業政策的得失。
1996年以來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1.勞動市場政策的落伍。李誠在第一章首先提出「充分就業」的概念已經落伍,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自由化的趨勢下,政府已沒有保證人民充分就業的能力。過去政府用以達成充分就業的兩項工具是財政與貨幣政策,但是在全球化、自由化、民營化的趨勢下,政府的各種稅收已經大量地減少,政府沒有能力從事救濟大量失業者及大量的公共建設計畫;低利率時代的來臨,也使貨幣政策失效。因此歐、美國家放棄充分就業政策,代之以「充分彈性」的勞動市場政策,其他國家採用「充分協商」,或「彈性兼保障」的勞動市場政策,台灣也應考慮此類政策。
2.勞動市場功能僵化。第二章薛琦指出,過去台灣的經濟與產業發展政策都忽略勞動市場的因素,因為勞動市場政策與經濟發展政策各由兩組不同的人馬擬訂,以致兩組人馬都沒有把對方的因素考慮在內,造成今日勞動市場功能的失靈。
3.人力與產業結構失衡。第三章吳忠吉指出人力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雙雙失衡是造成這一波高失業率的主因。
4.財政政策的失效。第四章孫克難則指出,財政政策在過去是紓解失業率有效的工具,但是在國際化、自由化、民營化的趨勢下,賦稅收入大幅度地減少,政府已沒有能力去從事大幅度的社會救濟工作。孫克難呼籲政府應從改善投資環境著手,切忌使用「舉債」的方式處理失業問題。
5.健保成本的提升。健保是雇主雇用費用的一種,此種費用的上漲是否造成現階段的失業問題,目前沒有資料。但是薛立敏在第五章指出,目前健保局對投保薪資有最低級距的規定,此作法是不利於領取低於最低級距薪資者的就業。
失業現況的觀察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在觀察各族群的失業狀況。在第六章鄭凱方、吳惠林指出近年來台灣青年人失業的狀況愈來愈嚴重,青年人的失業會造成三項重大的影響,一是終身所得的下降;二是早年的失業經驗導致日後成年時失業機率的增加;三是在職訓練機會的損失,因而日後失業機會增加,政府應注意年輕人的失業問題。
在過去,高學歷似乎是高失業的同義詞,畢業就是失業。但是張清溪在第七章中指出,在台灣發展到知識經濟時,此現象已改變。
現在是高學歷、低失業的時代。從表面來看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但是張清溪指出它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即所得分配的惡化,並且日趨嚴重。
「高齡」無論在哪一個國家都是就業者的悲歌,因為他們的技術在流失,體力在下降,所累積的經驗在今日技術快速變化的時代,也很快地變成落伍。在第八章中,江豐富說明台灣高齡人口在近年來失業的情況,也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議。
台灣是個非常小的地區,但地區間失業率的差別很大。比如在1996年男性失業率最高的是基隆(3.92%),最低的是新竹縣(1.65%)。為什麼基隆的失業率如此的高?而新竹縣如此的低?在第九章中,劉鶯釧與黃智聰對此有很詳細的分析。
本書的第三部分是在檢討政府在近日所提出的兩個重大就業方案。李誠在第十章指出,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會引發替代效果,排擠效果與倚賴效果,因而影響公共服務就業方案實際創造出的就業機會以及它的成效。在檢視美、韓的經驗後,他認為這三種效果都無法避免,但是可以透過各種不同的設計加以控制,這是我國在推行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時所該學習的功課。
政府紓解失業的另一項政策是新台幣500億元的擴大公共工程政策。在第十一章中,梁啟源認為目前的擴大公共建設方案有很多缺點,他提出另一代替方案,即補助公共建設之地方配合款,補助民營企業雇用失業勞工,擴大中小企業信保基金額度的複合案,如此同樣的預算可以多創造很多工作機會。
職業訓練一直被認為是維護員工生產技術,使他們通往永續就業的大道。
辛炳隆在第十二章中檢討了我國現有在職訓練制度的各項問題,並提出一些改善的建議。
林季平在第十三章中指出,近年來失業情況的惡化是來自失業者再就業難度的增加,與失業人口退出勞動市場意願的下降。造成這些現象是外勞政策與失業給付政策的不當,他們扭曲失業勞工再就業或退出勞動市場的機制,政府應對這些政策予以全面檢討,讓更多的人得以就業。
最後一章是胡勝正就全部的論文做一通盤的評述與結論。本書是一本深入淺出,對關心台灣失業問題的人士來說,有高度參考價值的書。
(本文節錄自《誰偷走了我們的工作》一書序文;作者為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