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醫師宋碧琳,斜槓成為理財投資達人,管理一個4000多人的醫療投資理財群組,做得有聲有色,是成員口中的「女神」。但其實兩年多前她還是理財小白,究竟是如何成功「蛻變」?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統計,醫師這個行業(從住院醫師到主任)的平均月薪大約是14萬元,其中主治醫師根據不同科別與職業狀況,月薪從不到10萬元到上百萬元都有。
醫師在理財方面的優勢是每個月的金流很穩定,缺點是沒有大筆的年終獎金或分紅,而且沒有納入勞基法,除了公職醫師外,一般醫師沒有退休金或是提領勞退。
因此,醫師族群非常需要幫自己準備退休金和孩子教育基金,然而在學校讀書和行醫的過程中,並沒有太多機會可以學習到這方面的知識。
目前任職於雙和醫院及惠生保安婦幼診所的婦產科醫師宋碧琳,便曾經歷過這種情況。
她原本任職於台北榮總,有銓敘公務人員身分,擔任主治醫師的月薪資大約在18~25萬元,她笑說當時還是個「理財小白」,夫妻倆都是醫師的雙收入,就算要養兩個孩子,生活也無虞。當時他們主要的理財方式就是買房子、買儲蓄型保險。
後來為了提昇兩個孩子的照顧品質,宋碧琳的先生請了半年的育嬰假,收入瞬間減少,還揹了3000萬元的房貸,開始覺得壓力很大、很辛苦。
40歲開始理財還不晚
正好宋碧琳轉換工作到診所上班,薪水增加,解了燃眉之急,也把閒置在天母的房子賣了,雖然少了每個月將近10萬元房貸的壓力,但經過這兩年在義守大學EMBA/PMBA執行長李建興的指導後,她笑著說覺得當初賣房解決房貸壓力的決定很可惜,因為上課前,她還沒有學到一個概念──要幫自己創造「被動收入」。
「如果有很好的被動收入和金流規劃,就不會覺得這些是負擔,」宋碧琳說。幸好兩年前、40歲時,開始學習投資理財專業知識,還不算太晚。
同時是義守大學財金系教授的李建興,課堂中一個重要觀念是,一定要趕快把專業得來的薪資轉換到金融資產來幫自己賺錢,就是所謂的「被動收入」,並且希望被動收入能逐漸接近甚至超過自己專業付出的主動收入,搭上所謂「FIRE運動」(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財務獨立、提早退休)的風潮。
李建興還特別開了幾堂專門給醫師的理財課程,深受課程吸引的同學又拉成LINE社群持續討論。
從開始的100多位,之後廣開群組陸續加入科技業、證券業、金融業、會計師等人士,互相交流不熟悉的金融商品或是科技業資訊。這個社群不到兩個月就達到4000多位,還不斷有新成員加入。
宋碧琳表示,金融商品主要分成兩種,一種是「配息收益型」商品,例如最常聽到的配息基金ETF和存股,透過專業人士與公司經營,配發股息和股利給持有人。
另一種則是求取高額利差的「成長型」商品,例如電子股、航運股或是主題式ETF等,波動和風險相對高,需要更多分析與思考。
台股殖利率全球第三,台灣人愛存股
根據台灣證交所資料,台灣股票現金殖利率是全世界第三,因此存股族眾多。
投資公司股票的目標是成為它的股東、享有公司盈餘的好處。例如前年(2020)的富邦金EPS 8.54元,配息3元,配股1元,如果當年年初擁有10張富邦金,整年不用特別做什麼事,富邦金控就會發給股東10萬元左右(配息3萬元加上一張富邦金股票約7萬元)。
如果沒有賣掉股票,今年繼續等待公司配發股息,則是很棒的被動收入來源。在長期持有的概念之下,根本不用在乎帳面的漲或跌,重點可聚焦在當年度公司要配發多少股利。
「李建興教授在上課時,曾建議我們存金融股,」宋碧琳說,因為它的風險吸納程度很好,同時金融業又是被政府監管的行業,不會說倒就倒,選擇評比最好的前八大金控股,有配息又配股,累積效應快。
宋碧琳和課程同學於2019年新冠肺炎大盤修正後,開始大筆持有金融股,如富邦金與玉山金,目前績效和被動收入都非常好,即使面對升息,也是後勢看好。
除了金融股外,也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意選擇一些「護城河」的個股來存。
例如今年宋碧琳看上一個某化工股,既是台積電的供應商、也有土地、每一季都有賺錢、轉投資的行業皆是趨勢所向、公司經營效果又良好。
她每年年初大概會經由這幾個方向去挑選,設定今年存股的總預算,可以推出今年大概的股利所得,也就不用在股市進進出出了。
宋碧琳並提醒,投資要了解「總體經濟」,才能掌握產業發展趨勢,例如近來流行的電動車、ESG、5G和6G、低軌衛星等。但是因為這些產業波動很快,可以透過配息型主題型ETF定期定額來操作以降低風險。
給醫師族群的專業理財建議
提到「恩師」李建興,宋碧琳深深信服。除了在管理與金融實務界的高知名度與影響力之外,還出書分享自己的觀察和見解,2020年的《戰勝黑天鵝》成為暢銷書,2021年12月更出版了國內首部ESG的教科書。
針對醫師族群,李建興開過十多場投資理財的講座,教過數十位EMBA的醫師學生,他認為醫師族群在投資理財上有五大優勢,包括聰明且理解力佳、吸收新知與學習能力強、醫療專業訓練具有觀察入微及高敏感度的特質、相對一般薪水階級具高薪資收入,每月具高薪資流量,以及自信程度高。
但也有五大需要精進的狀況:工作太忙、工作壓力大,較不容易掌控世界政經發展趨勢,進而發現新的具高成長明星產業的投資標的。另外,對於投資標的價格波動的敏感度高,容易有短進短出的短期投資,不容易享有長期投資獲利的優勢。
自從1995年台灣實施健保制度總額給付制度以來,50歲以下的醫師靠一代醫師收入想要富過三代的機率大幅降低,因而導致年輕世代的醫師較容易急於投資理財,造成選擇標的時無法精準掌控。
因此李建興給予醫療族群三個策略建議,一是以「微笑曲線」做為ESG、ETF定期定額投資策略,二是金融股存股策略,三是定期參與優質財金講座。(編按:微笑曲線是指當股市往下跌時,只要持續加碼,則購入成本會愈攤愈低。當股價走到在最低點時,此時每單位平均價格已經遠低於一開始的購買價格了,只要日後股價上揚,便可獲利。因整個股價走勢曲線宛如一個微笑而得名)
李建興強調,要不斷吸收新知,掌握長期發展趨勢,以及知道好的「投資時點」,投資理財很重要的是「掌握趨勢,強於擁有優勢」。
李建興同時提醒,投資理財最大的風險是「不了解自己的投資標的」,不懂就要去搞清楚,沒有搞清楚就不要投資,因為每一分錢都是自己辛苦賺來的。
其實,投資理財和醫療是一樣的道理,醫師應了解每位病人的情況,才會開立處方;還有,醫師的處方是適合現在這位病人的身體狀況,隔一段時間體質變了,處方也必須更改,投資理財和醫療都要講求適當的時點。
宋碧琳經營理財社群,發現醫師族群有兩個很常見的問題,第一個是喜歡抱團取暖求上車,第二個是講求「evidence-based」(循證)。醫學訓練的邏輯是看到證據或有人使用再進行才不會出事,但這種想法用在理財,可能就會失去投資的先機。
她也建議要跟對正派的老師,也願意接受「慢慢致富」。例如現在「袋鼠市」的時候,就依照老師建議設定好「無腦」的投資方式,在看好的標的上運用定期定額的「懶人投資法」,短期間可能沒有感覺,但等到牛市來的時候,就會「大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