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看大陸

周旭華
user

周旭華

1988-06-15

瀏覽數 15,650+

經濟學人看大陸
 

本文出自 1988 / 7月號雜誌 第025期遠見雜誌

過去一年裡,英國「經濟學人」週刊上有關中國大陸的報導約有四十篇。這份權威雜誌的關注層面很廣,有嚴肅的政治、經濟、軍事問題,也有輕鬆的「北京第二春俱樂部」、「肯德基炸雞入侵」等話題;除了報導事實外,也經常提出觀點。

中國大陸的政經改革一向是「經濟學人」注意的焦點。去年夏天,在「改革派大反擊」一文中,作者指出推動改革的主角鄧小平「他不是什麼民主人士,但他深知,目前中國大陸那套過度集中而且官僚十足的政治體制,若不加以改革,經濟改革將難以持續。」

對於另一改革派要角「黨總書記」趙紫陽,去年十月中旬的一篇「當黨必須放手的時候」則認為:「他知道政治改革先於經濟改革的道理,因此,將會朝著「黨政分離」的方向努力,以促進經濟改革早日成功。」

李鵬是謹慎的改革者

不過,鄧、趙主導的改革運動並不順利,「改革派步履蹣跚」一文即指出:「中國大陸的改革問題實在太大,一切緩不濟急。難怪兩腳酸痛的改革信徒,覺得前途險阻迢遙。」

改革受阻的原因很多,而頑強的保守勢力從中作梗,則無疑是一個主因。「經濟學人」認為中共「總理」李鵬正是保守派的主力新秀,稱他為「謹慎的改革者」。

去年十月,李鵬出任「代總理」已成定局時,「經濟學人」曾推出事文介紹。文中悲觀地認為,五十九歲的李鵬雖然年紀不算大,但「歲數不大並不意味政治心態年輕」,而李鵬出頭,表示思想與他接近的官僚也前途看好。這篇文章的標題是「站在鳥籠口」,充分透露對李鵬是否將實施「鳥籠經濟」表示疑慮。

李鵬正式被提名為「代總理」之後不久,「無奈的選擇」一文再度點明李鵬並非趙紫陽「心目中理想的總理人選」。

文中指出,李鵬的後台老闆是陳雲。陳雲雖然支持鄧小平推行現代化,但對於改革帶來的副產品一再強烈譴責;李鵬很可能和他的後台老闆大同小異。

趙、李二人分任黨、政領導人之後,必須合作解決一連串棘手難題。問題是,二人對「改革」根本存著嚴重的歧見。今年三月底,「改革的路上沒有速限」一文指出,李鵬擔心經濟改革加快將導致社會不安,因此認為在下一波改革之前,需要一段喘息時間。

趙紫陽卻認為,過去一年裡面,黨內為了改革問題爭論不休,浪費了太多時間,已經遲滯了改革的腳步;中國大陸若打算在二十一世紀中葉以前,躋升世界經濟列強之林,今後就得把握一切機會。他相信:「在改革初期,物價上漲、失業率增加、社會不安……等,都是無可避免的。」

共產本質阻礙改革

有趣的是,雖然一般人認為,李鵬反對目前趙紫陽推動改革的步調--甚至反對其改革的實質內容,但是在四月初「七屆人大」召開期間,李鵬卻在會中公開宣布:「我們不能再吃大鍋飯了!」此後,廠長必須自負盈虧;貿易業者可以靈活運用所賺的外匯……。

「經濟學人」立即推出一篇「豪語」,認為李鵬大發豪語的動機,有待實際行動來證明。作者懷疑,面對物價飛漲的情況,李鵬是否敢放手實踐其「豪語」。

除了人的因素之外,共產制度的本質也阻礙了改革。對於趙紫陽推行的「黨政分離」,「經濟學人」認為:「理論似乎不錯,實施起來卻困難重重。」因為在一黨專政之下,黨是「一切智慧之源」。當前大陸上的共產黨員,事實上很難分清,什麼時候該站在黨員的立場,什麼時候又該站在本身職務(如工程師、農夫、政府官員)的立場。

今年元月,「廠長的滋味」一文就指出,「在共產制度下,國營企業照顧的不僅是自己工廠的工人,更照顧他們所有家屬一輩子--從搖籃到墳墓。這種情況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改變。」因此,許多已經改革的工廠,廠長仍需不時發明一些毫無意義的差事,讓那些冗員有事可做。

改革的道路漫長崎嶇,趙紫陽早有心理準備。然而,連年的物價狂飆,即使再樂觀的人都要心驚膽寒。「經濟學人」對於這個問題也有不少報導。

遠見39週年|訂兩年送一年、訂一年送半年 再送超級好書《黃仁勳傳》、《為什麼要睡覺》、《看得見的高效思考》

去年八月,「成功的代價」一文透露,物價持續上漲,老百姓收入增加的速度普遍趕不上物價;因此,某些人的生活水準已開始下降。

文中批評中共的「物價改革」政策,「容許一部分商品價格先行自由化,另一部分卻仍受管制,結果解決了舊問題的同時,又滋生了更多的新問題。」

今年三月初,中共宣布的國民生產毛額(GNP)首次突破一兆人民幣(二九五0億美元)之後,「高統計數字」一文即點出中共統計數字的假象。文中說,一兆元若除以大陸十億多人口,平均每人年所得僅二八0美元(台灣去年為四九八九美元),加上嚴重的物價膨脹,大陸人民其實是越來越窮了。

四月底,「自由何價?」一文跟著指出,今年第一季,中國大陸的物價比去年同期上漲了一一%;天津、北平和上海等大城市,零售物價漲了一三.四%;其中蔬菜一項更上漲四九%,令人無法忍受。不論是忠誠的共產黨員,或是成千上萬對共產黨早已失去信心的老百姓,均異口同聲地問:「為什麼?」

物價狂飆.人心狂瀉

文中說,自由派人士認為,只要絕大多數物價皆能由市場來決定,供需間的鴻溝即可弭平,物價亦可平穩。不過,如果讓全部物價自由化,僅都市的房租就將暴漲十七倍。

這種作法必會造成短期的政治風險。因此一些比較保守的經濟學者認為,必須先穩定物價再進行改革,而非藉改革來穩定物價。

五月下旬,「後退一步」一文透露,在物價狂颱之際,趙紫陽曾獨排眾議,堅定的說:「我們推行經濟自由化的決心永不動搖。」他的一名親信經濟學者也說:「最大的危險不是物價上升,……而是退回到傳統的計畫式制度。」可是,最近都市內的機關、工廠加薪一0%之舉,卻顯示中共正在開倒車。

此舉的真正原因是「恐懼」。目前大陸物價上升之嚴重,令樂觀如趙紫陽者,也不免心生恐懼,擔心政權傾覆。菜、肉、蛋等民生物資的價格自由化,使都市居民生計愈發困難,造成人心惶惶。

不過,加薪一0%固然安撫了部分緊張兮兮的政客,卻被衷心支持改革的人士譏為懦弱。「經濟學人」認為:「這種扭曲物價機能的作法,反將引發更嚴重的物價上升。」

軍隊陷入「窮境」

這一年,中共在軍事方面的發展動向也是西方媒體報導的重點。

一九八七年六月,正當西方對美、蘇撤除中程核子飛彈部署滿懷希望之際,中共卻在六月五日進行核子試爆。「經濟學人」刊出一篇「轟隆!這是他們的解釋」文中指出,中共儘管在公開場合熱烈支持限武,實際行為卻背道而馳。

另一些報導反映出中共軍隊陷入「窮境」。「砍啊!砍啊!」一文透露「人民解放軍」的員額與經費迭遭大幅削減。軍方在傷痕累累之餘,「對某些人士主張削減軍事以促進經濟發展的說法,深表不滿。」

「對不起,海軍弟兄們」則指出,海軍最近雖逃過「人民解放軍」大裁員的浩劫,經費大幅削減卻無可避免。雖然,在即將來臨的二十一世紀中,一支強大的海軍不僅是軍事上的考慮,更可保障經濟上的利益。中共海軍也列出了一大堆需要添購的武器裝備,似乎頗有力圖改革的雄心壯志。問題是:錢在那裡?

最近一篇「軍隊苦哈哈」則指出,為了籌錢,「人民解放軍」也被視為企業組織。數以千計的軍人投入生產消費品的行列;過去製造軍服的工廠,現在也生產玩具熊和T恤。只要能賺錢,軍需工廠什麼都能生產。此外,還引進國外資金,大力拓展武器外銷。在一片經濟改革聲中,連中共軍方都在大做生意了。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