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健保總額逐年增長,近年來健保總額與醫療需求缺口愈拉愈大,差距甚至達800億元。
健保持續透過「總額預算制度」將健保點值打折給付。此制度顛覆自由經濟思惟:社會付廉價保費,人民享受廣泛醫療服務,後由健保付款,而且還打折給付、攤扣補赤字,只此一家!
近日,為挽救健保虧損,健保署正研擬新的改革制度,試圖透過增列財源確保健保得以永續運作,增加部分負擔的選項於是搬上檯面。部分負擔的調整是希望珍惜醫療資源、避免浪費,或許是眾多選項中最容易達成共識的。
每個改革都有其理想性,但其實更蘊含各種團體的利益角力。眼前的改革方案,明顯看得出對「使用者付費的期待」和「增加分級醫療權重」的考量。
值得一提的是,醫藥分業後,當醫療院所已全面釋出處方箋,新的改革方案在重重爭議下,最終未規範不同層級醫療院所「慢性處方箋回領藥價」之部分負擔差異,但一般藥品的部分負擔仍是依不同層級的醫療院所而有差異,不論是否轉診!
相同藥物,對健保署而言,在不同層級院所收費不同,自付額亦不同。
急診部分負擔的調整,存在相當高的理想性。主要在於檢傷重症者調低部分負擔,檢傷輕症者又傾向於過度使用急診資源,而調高部分負擔。臨床實務上,近兩年急診就醫數大幅下降,檢傷輕症占比很低,效益有待觀察。
尊重人的價值,改革才能邁向願景
新增「檢驗、檢查部分負擔」則是此次改革的核心。因為轉診金額差異不大,不易改變就醫習慣,產生分級醫療的效益,反倒容易因部分負擔讓病家對單次就醫CP值的期待,是否會因此而增加檢驗、檢查量,值得觀察;而費用的先收、後收、呆帳或退費,在執行面增加許多狀況。
總的來說,此次改革可能增加健保收入僅達百億,對長期被打折給付的醫療體系而言,助益僅是杯水車薪;相反的,改革中還存在使用者就醫行為的重新導向,若因此增加檢驗量,將是另個隱憂;若配套措施是增加一關又一關的審查與核刪等作業,或許又是惡的循環!
健保永續,增加收入來源是必要之舉。但制定方案務必「以終為始」,將稽徵財源擴大至資本利得、不動產交易利得;將給付的調整導向專業人員,唯有尊重人的價值,才是讓方案真正為願景服務。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