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一大震四年後的今天,錢、權湧入了重建區,「清境」不再清靜,「集集」不再寂寂。蜂湧的觀光人潮,超限的過度開發,典型的一窩蜂「台灣現象」,是「地震症候群」的奇景。
在所有的新南投觀光路線上,一定少不了「九二一地震之旅」,但參觀九二一,不等於記取教訓。看在南投藝術家張舒嵎眼裡,也許九二一地震已經遠離,「遊客卻發揮幸災樂禍之心,踩在九份二山的斜坡上,心暗叫:幸好不是我。」張舒嵎泥塑了一尊「都市人看九份二山」,悲劇的場景,喜劇的嘲弄,比九二一還慟。
事實上過去的台灣農村,一波波的蘭花傳奇、檳榔傳奇、山藥傳奇,農民一窩蜂的搶種及瘋狂炒作後,又是一波波「穀賤傷農」「菜賤傷農」「果賤傷農」的悲涼畫面。
1986年,親身嘗過蘭花風暴的桃米村民劉明環,看過一芽20元的蘭苗,也看過一芽280萬元的達摩;一芽55萬元買的蘭花,三個月漲到了125萬元。而一芽98萬的玉石子,一場金融風暴掉到2萬5000元。
台灣的炒作之風,不論是股震、地震,似乎都震不掉人性的貪婪。去年才接待過各國駐華使節的溪頭小半天,一下子聲名遠播國際,一飛沖天。但是成名快,墜落更快,利益的進入,人際也開始撕裂。
地震受創慘重的集集,現在是一車一車觀光客人潮,破壞與重建錯置,興奮走在鐵軌上的旅客,被突如其來的火車汽笛聲嚇得四散而逃。
小半天飛不上天,集集隧道不寂靜,「也許我們的成長曲線都太快,爬得愈高,跌得愈重,」小半天觀光跨業協會總幹事呂明龍說。「如果花兒都需要時間等待,為什麼我們的成長不能等待,」集集漂流木園藝老闆楊進枝說。
一窩蜂的集集現象,地震後的價值依舊模糊。真正的成長來自真正的自覺,否則假性成長不過是自我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