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留住外商法制 、直航是關鍵

洪淑珍 周華欣
user

洪淑珍 周華欣

2003-09-01

瀏覽數 15,200+

留住外商法制 、直航是關鍵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3 / 9月號雜誌 第207期遠見雜誌

經濟部長林義夫6月剛從歐洲招商回來,8、9月相繼到美國和日本,緊接著10月還要在台灣主持由總統府財經高層決議召開的「國際招商大會」。林義夫積極向國外企業招手,實際成效如何有待觀察,但政府拚經濟的急切之心卻一覽無遺。

看看今年外商來台投資的數字,政府的確應該緊張。根據經濟部統計,前半年外國人在台灣只投資了14億5000萬美元(約新台幣500億元),相較去年全年32億2000萬美元更遜一籌,這個數字不僅創1997年來的新低,更是重重地從2000年75億6000萬美元的高峰摔了一大跤。

反觀台商在中國大陸的投資金額,逐年快速成長,去年達到67億2000萬美元的高點(頁126表十),可是回頭看台灣,民間投資卻一直衰退。「為什麼你們的企業都不在自己的國家投資?又如何說服外商來台灣呢?」代表五百家美國企業會員的美國商會執行長魏理庭(Richard R. Vuylsteke)略顯激動地說著,言語間有著對台灣投資環境的不滿與無奈。

《遠見》雜誌於8月上旬針對在台美商以及歐商做了「外商投資台灣大調查」,結果發現不到一成(8.1%)的受訪者滿意政府處理企業投資的整體表現,而有高達48.4%的受訪者回答不太滿意或非常不滿意(表一)。

等待直航開放

為什麼外商會發出如此強烈的訊息?

相較歐美簡潔、透明的法令環境,台灣龐雜的法規與多變的政策,總讓講究效率與法制的外商備感困擾。

另一個外商最關心的議題是兩岸直航,因為「台灣沒有提供環境,很多人都在等兩岸直航,但不能永遠等下去,」桃園縣長朱立倫表示。花旗集團台灣區總裁陳子政就曾表示,只要直航,花旗銀行一定把亞太區總部設在台北。

《遠見》的問卷調查顯示,受訪外商認為改善台灣投資環境的前三項當急之務包括創造更簡化透明的法令(68.5%)、開放兩岸直航(63.7%)、改善政府效能(55.6%);針對台灣上市、上櫃公司做的調查也發現,66.8%的國內企業也希望儘快開放兩岸直航,而穩定國內政局(65.7%)也是國內企業相當關注的焦點(表三)。

陳水扁總統當然瞭解外商和國內企業對直接通航的期待,已經在8月中旬提出「一個目標、三個階段」的直航時程表,如果一切順利,明年底就可達成兩岸直航。

這個時間表一提出,在野黨立刻批評,陳水扁是為了贏得2004年總統大選而出手,根本就是「空包彈」。一位荷商總裁也指出,按照陳水扁三年來政策反反覆覆的作法,很難不令人對這個時程表打個問號,「我們早就不太把他的話當真,而且三通的主控權並不在台灣這邊。」

基本上,大部分的外商對政治持比較中立的立場,他們的態度是靜觀其變。《遠見》的調查顯示,如果未來兩年內,兩岸的人貨還是不能直接往來的話,有三分之二外商不會改變在台投資的規模,但有19%表示會縮減規模(表四)。

這樣的答覆不代表直航與否無關緊要,而是外商都在等大選結果出來後再做決定。「大家並不期待總統大選前會有任何改變,」美國商會會長蘇仁聲(Gus Sorenson)如此解讀。

台灣戴姆勒克萊斯勒副總裁曾文吉則是認為政府的腳步要加快:「政府在兩岸經貿的互動上動作太慢,如果政府沒有認清現實的話,可能會自食惡果。」

這次的問卷調查發現,五成四的外商認為,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對他們的營運和業務成長造成很大限制(表五)。歐洲商務協會會長幸殷訶表示,台灣至今仍未簽署「政府採購協定」(GPA),在缺乏公平的競標程序下,使得從事營建、工程、能源的外商紛紛縮減在台營運。「國際廠商不能充分參與投標,這樣的確保護到本土產業,但因為如此,台灣無法引進全世界最佳的技術、知識與最便宜的價格,到頭來,納稅大眾是最大輸家!」

另外,四成五的外商認為稅務與行政規定也對其營運造成困擾,台灣政府龐大的官僚體系,多年來一直讓外商很頭痛,申請一個投資案,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要去申請;如果官員換了人,可能一切又要重新來過,好幾個月的時間就這樣白白浪費掉了,這樣的效率根本無法和新加坡或是大陸相比。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業者指出,台灣政府在吸引外商投資時,一直把宣傳重點放在台灣的技術優勢上,但卻忽略了商機和時機的重要。

排名世界前五大的DRAM廠商德國英飛凌(Infineon Technologies)亞太區總裁與執行董事羅建華接受專訪時指出:「在大陸申請投資所有的相關程序,從踏進相關部門的辦公室起,一天時間就可以跑完所有程序,拿到營業執照,效率令人稱奇,甚至比新加坡政府的效率還高。反觀在台灣,我們就需要透過專業顧問,來完成申請程序。」

IBM台灣總經理許朱勝認為外商的不滿是有原因的:「政府效率太低,外商當然會有抱怨。現在問題太多了,有太多不適當的民意代表介入,非常counterproductive(不利生產)。」

明確而持續性的政策也是外商認為政府應該努力的。在政府是否提供了明確而穩定的法令規章環境方面,高達八成四(回答有時會或偶爾會者)的受訪者不是那麼確定,國內企業也有超過四成持相同看法(頁123表六)。「台灣政府這幾年來的政策表現,不能一以貫之,誠信度比較弱。找一個官員談事,他說不能做決定;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可以可以做決定的官員,協助的態度又不是很積極,」國內一家資訊大廠的副總經理提到廠商遇到的共同問題。

外商看好資訊業

在亞洲各國競相爭取外人投資之際,誰是台灣的競資對手?調查顯示對外商最有吸引力的國家,第一名是大陸,台灣與南韓並排第二,星、日、港緊追在後,泰國、馬來西亞則是殿後(表七)。

這份排名最引人好奇的是,何以韓國如此吸引外商,取代了以往香港、甚至新加坡的競爭優勢?「韓國在金融風暴後做了很多改革,韓國人又很團結,他們的政府有法治精神,政策有一貫性,這對外商前去投資是很關鍵的要素。不像台灣政府說了很多話,都沒有實現,核四就是一個例子,」ING安泰人壽總裁潘燊昌分析比較。

台灣曾是亞洲四小龍之一,金融危機爆發後,韓國、馬來西亞以及其他鄰國被打得遍體鱗傷。然而台灣當時有堅強的經濟實力以及高居全球前三大的外匯存底作後盾,終能全身而退。

台灣的另一項實力是教育水準普遍較高,雖然景氣不好,工作難找,不過博士、碩士滿街都是也是事實,成了外商看重台灣的主因。這次調查結果顯示,人才素質是最吸引外商來台投資的原因,比例高達六成三,鄰近大陸的地理位置優勢則是第二大原因(表八)。

美商優比速(UPS)台灣分公司總經理蔡永瓏認為,「台灣人才濟濟,遠比其他國家好很多。」他以UPS台灣為例,光是擁有學士和碩士學位的員工,就超過58%。

以產業別來看,外商認為台灣最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首推電腦和電子業,電信、金融和生技業也相當受青睞(頁124表九)。台灣經過多年努力,已成為惠普(HP)、戴爾(Dell)、摩托羅拉(Motorola)、SONY(索尼)等國際大廠倚重的代工伙伴,台灣廠商有一定的技術水準、交貨迅速、價格彈性高,讓客戶的產品在市場上深具競爭力。

這次調查顯示,未來兩年內有三成外商會擴大在台的投資規模,縮小規模則為一成左右。「大家對台灣還是滿有信心的,畢竟過去的基礎滿扎實的,」蔡永瓏說,UPS未來十八個月在台灣的投資,至少達到1億元(頁120表二)。

外商2002年在大陸撒下了530億美元的資金,相當在台投資的十五倍,這些數字反映了大陸的市場規模和成本優勢遠遠凌駕於台灣之上,況且,大陸市場不斷成長,速度根本是台灣比不上的。美商DHL台灣總經理楊斐指出,台灣在DHL亞洲業務的排名第六,和三年前相同;大陸目前第二名,但每年50%的成長率使得未來兩三年內,大陸很有可能取代日本,成為第一。

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只有大陸的一半,未來潛力相對又小,外商的資源放在哪裡,答案已經很清楚。

其實,當四成八的外商對台灣投資環境提出負面聲音之際,也有四成一的台商對政府表達不滿意。改善法制、加速直航是政府「磁吸外資」的關鍵,而如何讓在全球對外投資排名十八的台商「根留台灣」,政府更是責無旁貸(表十~1)。

台灣政府經常信心喊話,說台灣值得投資,業者卻不以為然。「製造好的投資環境不是自己說說而已,而是要有benchmark(比較標準),南韓一直是台灣的競爭對手,北京、上海、深圳都是,」許朱勝指出政府的盲點。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