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貝瑞特 打造英特爾的新大陸

高聖凱
user

高聖凱

2003-09-01

瀏覽數 14,050+

貝瑞特 打造英特爾的新大陸
 

本文出自 2003 / 9月號雜誌 第207期遠見雜誌

半導體產業的雄獅開始大張旗鼓,久旱不雨的資訊科技市場正蠢蠢欲動。

資訊產業界人士都感覺到,英特爾過去一年開始躍動起來。去年不但推出行動通訊運算平台架構,正式邁進通訊市場,今年更砸下3億美元行銷經費,力鞏無線網路平台,並建廣一萬五千個無線傳輸點(Hot Spot)。

英特爾的大動作,明眼人都瞭解主要是為長期低迷的資訊科技市場注入一針興奮劑。

去年對英特爾是喜憂參半的一年。廠商引頸期盼的電腦換機風潮並未出現,對製銷電腦通算心臟的英特爾而言,占八成營收的PC銷售,去年的表現並不理想。

根據國際數據資訊 (IDC)統計,去年全球PC銷售量達四十四億台,比前年僅成長1.1%,是歷年來最低水準,

今年也預估成長率將不到10%。而企業換機的需求也因為資本支出減少而遞延。PC產業正面臨成長的瓶頸。

這急壞了電腦處理器龍頭英特爾。每台電腦都需要一個運算心臟,當電腦銷售成長數字停滯,也代表處理器的生意愈來愈難做。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處理器產品不斷加速推陳出新,意昧著每代產品的生命周期持續縮短,毛利也跟著迅速下滑。

根據所羅門美邦 (Salomon Smith Barney)半導體分析師喬瑟夫 (Jonathan Joseph)指出,去年第四季英特爾賣出三千四百萬顆處理器,比起2000年同期銷售額成長3%,但營收卻少了10億美元,毛利率也下滑11.3%。

部分準系統業者也認為,PC產業將成為穩定市場,若無開創性應用出現,難有高成長表現。

PC市場成長的停滯也凸顯英特爾的成長困境。

占有八成電腦處理器市場的英特爾,從DOS到視窗,電腦作業系統成功帶動電腦處理器的銷售。但個人電腦產業發展愈來愈像汽車產業,當引擎技術成熟,消費者只選擇適合的馬力速度就夠,難以隨引擎升級而換車子,除非是玩家,「但玩得起跑車的人不多,」精英電腦產品管理部資深經理張順風形容。

電腦硬體升級需求趨於平緩,同時影響英特爾在PC市場的獲利。大環境的瓶頸讓年營收267億美元的產業巨人必須思考下一波生命曲線。

技術優勢拓展事業疆土

曾擔任史丹佛大學材料科學教授的英特爾總裁貝瑞特發揮「技術帶動市場」的策略,一方面持續投資先進技術養兵,另一方面將運算技術帶入其他市場領域。

PC市場由盛到衰,正好是貝瑞特1998年上任便面對的難題。在明年底卸任執行長前,六十四歲的他將帶領英特爾從過去PC的心臟轉為無線通訊運算的核心,「無線通訊正在進行運算與通訊元件整合,這將是第四波資訊革命,」他在2003年4月美國英特爾發展論壇 (IDF)上強調。

近幾年資訊產業景氣不佳,企業資本支出普遍降低,但英特爾卻反其道而行,持續投資大量研發經費,近兩年研發金額高達160億美元,約等同於超微 (AMD) 一年的營業收人,手筆相當可觀。貝瑞特曾指出,技術投資是企業長期競爭力的關鍵。投資技術就是為了拓展企業規模而準備。

如將英特爾比喻成元帝國,貝瑞特就像成吉思汗,當PC市場成長停滯不前,他必須揮軍拓疆,擴張勢力範圍。

「PC外的市場是新大陸,勢在必行,」國際數據資訊半導體研究副總裁莫瑞斯 (Mario Morales)表示。身為半導體巨人的英特爾體認到,企業成長不能僅賴PC,必須邁向多角化發展。

其中,成長的動力機會來自於兩大領域:無線網路與行動通訊。

曾參與英特爾稱霸PC市場關鍵產品8080處理器研發的神通集團董事長苗豐強認為,英特爾近年來動作頻頻,積極跨入移動通訊與無線網路,「這是下一個重要戰場。」

第一塊新大陸:無線網路平台

市場規模:251億美元

競爭對手市占率:

lntersil(50.7%)、Agere(24.4%)、RFMD(5.6%)

2003年3月問世的運馳平台(Centrino)是英特爾投入無線網路市場的前哨。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貝瑞特視應用於筆記型電腦的迅馳平台為自己「第二個孩子」,重視程度可想而知。去年英特爾投資1億5000萬美元投資無線通訊技術,更併購Atheros等數十家無線網路設計廠商,並搭配在以色列設計的筆記型電腦處理器,成為無線網路平台。同時英特爾砸下3億美元進行宣傳與推廣,做為帶動新市場的起步。

迅馳平台也是英特爾繼「Intel inside」後企圖打造的技術新品牌。在英特爾的推動下,掛有 「迅馳」無線網路標誌的傳輸點日漸普及,「好像7-ELEVEN拓展門市般,」惠普 (HP)個人系統事業群總經理莊正松表示。在上下游廠商的通力合作下,迅馳無線網路平台已炒熱低迷許久的資訊科技市場。

根據Gartner Dataquest統計,2003年5月美國筆記型電腦銷售額首度超過個人電腦,占零售電腦銷售額54%。預計本季底迅馳平台的市占率將達高階筆記型電腦市場五成。

英特爾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吳惠瑜表示,在製造廠商支持與銷售市場帶動下,以迅馳平台為主的筆記型電腦正式成為市場主流。Gartner Dataquest更預估,到2006年前在筆記型電腦持續帶動下,無線網路市場的複合成長率將達16%。

迅馳平台打的不僅是市場行銷戰,更是技術主導戰。英特爾跨足無線通訊除了賣晶片,更以處理器強勢條件主導無線網路平台的規格與架構。

一位筆記型電腦主管便表示,英特爾推動無線網路平台的態度很堅決,要求廠商必須使用英特爾的所有元件才能貼上 「迅馳」標籤,「不然連處理器都不賣給你,」他說。甫取得英特爾新版晶片組授權的揚智科技認為,英特爾推廣無線通訊相當積極,「他們想主導規格,」總經理吳欽智說。

不過,英特爾過去在主導規格戰中曾跌過一餃,如今無線網路市場同樣考驗著英特爾。1999年英特爾推出Rambus記憶體新規格,企圖鞏固PC地位,並提升自有晶片組市場,但因規格所需成本過高,市場反應不佳,反而讓超微、威盛等不支援其規格的廠商一戰成名。美林證券 (Merrill Lynch) 半導體分析師曾省吾表示,英特爾不能再重蹈覆轍。

英特爾的另一項挑戰是零組件自主性不高,成本結構難以降低。

英特爾的無線網路平台核心--無線網路晶片組當中,除了記憶體外,其他零組件都是外包。吳欽智分析,這讓台灣廠商有機會切入,英特爾很難通吃所有零組件的市場。

元大京華證券資深半導體分析師高國倞也認為,未來超微等其他處理器業者將推出更具成本競爭力的無線網路解決方案,並預估2003年英特爾在無線網路晶片市場占有率,不會超過25%。

第二塊新大陸:行動通訊產業

市場規模:160億美元

競爭對手市占率:德州儀器(19.2%)、奎爾通訊(18.0%)、摩托羅拉(14.9%)

當近年資訊科技產業哀鴻遍野之際,每年持續成長的手機產業成為許多廠商尋求商機的目標,貝瑞特同樣看見英特爾在行動通訊產業的機會。

英特爾的優勢在於手機記憶體的市場成功經驗。1980年代英特爾決定退出記憶體製造市場時,卻保留利用於手機的快閃記憶體部門,持續研發。目前英特爾是手機快閃記憶體的最大供應者,約有六成左右的市占率。貝瑞特上任後,便積極思考如何利用既有基礎布局通訊市場。

貝瑞特的第一步棋是推出電腦架構 「X86」的通訊微處理器。去年英特爾在行動個人數位助理 (PDA)與智慧型手機各推出一款微處理器產品,並結合微軟作業系統用於惠普與優派 (ViewSonic)的產品上,企圖搶占行動通訊運算硬體市場。

奠定架構,英特爾的下一步棋則是將強力的運算優勢,轉移至通訊產業。

去年底英特爾推出行動通訊架構Xcal。,今年更積極開發64位元的行動通訊運算系統,並與國內系統製造商策略合作,共同投入行動通訊機制的開發。8月初神達科技推出的全中文智慧型手機MiO,便是全球率先以英特爾通訊架構設計的中文手機。

良好連結性是電腦架構跨入通訊產業的優點。由於手機規格繁複,手機的資料不易相互傳遞,單一資料處理平台將是個具有潛力的市場。吳欽智認為,英特爾想做的是讓手機能與手機及電腦對話,而電腦架構易於串連通訊機制。

但隔行如隔山,不像英特爾在無線網路新興市場的放手發揮,通訊產業結構成熟,各通訊大廠已經各據山頭,英特爾欲爭奪一席之地是項挑戰。苗豐強認為,英特爾要成功跨入通訊產業仍需時間考驗。

「電腦架構難以省電,」美普思 (MIPS)亞洲業務副總裁馬克喜路 (James Mac Hale)點出英特爾跨入通訊產業的門檻。同樣投入64位元運算架構的美普思認為,英特爾比較耗電,這與手機產業所需不符。此外,英特爾不只想掌握架構平台,更想通吃處理器等零組件,「但手機業者可不希望如此」,他表示。

英特爾董事長葛洛夫(Andy Grove)曾說:英特爾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但通訊產業競爭者眾多、各領風騷,英特爾實在不能輕忽。

包括德州儀器、摩托羅拉等大廠在行動通訊市場耕耘許久,穩坐市場寶座,英特爾難分一杯羹。

仁寶電腦行動通訊產品事業群技術長龔紹祖指出,英特爾的行動通訊處理器是與基礎架構廠商安謀 (ARM)合作,而全球手機中使用安謀架構便占八成以上,「安謀的東西大家都在做,這是一塊殺戮戰場。」

國內IC設計龍頭凌陽科技董事長黃洲杰認為,英特爾跨入通訊市場變數很多,主要是其架構彈性仍不夠,無法提供軟硬體開發者足夠發揮空間。

過去英特爾有兩次失敗的投資,一次是1970年代投資電子錶產業,另一次則是1980年代的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產業,從此執著於PC市場。如今再度擴張事業版圖,貝瑞特揮軍的腳步顯得謹慎穩重。苗豎強認為,企業可以多角化,但關鍵優勢必須延續。

英特爾明瞭自己的關鍵優勢在運算力量,只要掌握需求趨勢,雄獅看準目標再度發威,便有機會再創企業成長。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