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110年來的平均增溫1.6度C,竟高過全球,不只極端氣候如熱浪和水災會頻頻發生,森林和水資源均將減少,甚至病媒蚊也會北遷。公民應展開行動參與調適策略。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月28日發布了《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報告:氣候變遷影響與調適》(AR6)報告,文中提出氣候變遷對地球環境的衝擊風險,並列出調適建議。
為此,台灣科技部「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科學團隊,3月2日發布了台灣氣候衝擊最新數據,數據中多顯示,地球極端氣候事件將導致連動性的複合式風險,也已超過可調適範圍,正是台灣最需要予以重視的災害。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是一個聯合國附屬的跨政府組織,1988年由世界氣象組織(WMO)、聯合國環境署(UNEP)合作成立,成立宗旨在研究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氣候變遷。
所以,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於3月2日邀請了國家災害防救中心氣候變遷組研究員李欣輯、國家災害防救中心氣候變遷組組長陳永明,以及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明旭,以及中興大學土木系副教授陳佳正共同針對這份報告,提出台灣研擬因應衝擊與調適性的最佳作法。
台灣平均增溫1.6度
李欣輯從IPCC報告的框架提醒,台灣最需要注意的是複合性與連動風險。
他認為,莫拉克風災前後就是連動風險與複合性災害最直接的案例,從缺水到極端降雨,釀成中下游坡地崩塌、城市淹水、社經損失,進而影響下游居民生命安全。
李欣輯提醒,依據氣象局測站資料,自1911年至2020年長達110年的統計資料,台灣平均增溫已達攝氏1.6度,竟高於全球平均,因此,未來要面對的氣候風險可能高於全球。
李欣輯也提到目前已經有實例證明,有效的調適措施可以減緩氣候風險,對於複合性災害好發的台灣地區,如何滿足短期防災需求,同時兼顧長期的調適策略,是大家可以思考的方向。
此外也必須把握各個可能調適的契機,例如,都市化趨勢雖然使都市成為氣候威脅的熱點,但同時因人口集中於都市,也讓更多公民有實質參與調適規劃的機會。
台灣水稻減產、病媒向北擴散
陳永明則著重在分享台灣的數據,他指出,目前預估在近20年內,全球平均增溫可能達攝氏1.5度,在持續升溫的情境下,台灣非常有可能面臨以下衝擊:
陳永明也指出,複合型災害與連動型災害尤其是關鍵。
以登革熱為例,埃及斑蚊是導致出血性登革熱的病媒蚊,推估在持續暖化下,埃及斑蚊會往中、北部擴散,加上極端降雨導致低窪地區淹水,也會提供病媒蚊孳生的環境,助長病媒蚊擴散。
因此應對衝擊,需要考慮多重災害風險評估與調適策略,發展氣候韌性。
水資源短缺,誤認無急迫性
李明旭引用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2019年的調查,指出台灣民眾認為氣候變遷導致水資源短缺是重要的課題,但卻認為不具迫切性,凸顯社會大眾對氣候調適迫切性的意識尚不足。
實務上,若要應對氣候變遷造成的災難與衝擊,需要跨領域、跨部會與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與協作,將科學知識落實到調適路徑的規劃,兼顧社會、環境與經濟,才可能發展具「永續價值驅動的調適策略」。
因為調適牽涉的面向廣泛,李明旭提醒:「沒有任何單一調適措施,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在種種複雜的問題與價值中,氣候知識不斷更新,新的氣候科學資訊有助於應對災害。
李明旭舉例,用防水擋板避免路面積水淹進地下室,是非常在地的自主調適措施,但如果民眾沒有意識到,未來在極端天氣事件下,淹水的幅度規模可能超越以往,恐將難以應對危機。
跨部會合作,降低衝擊
陳佳正則呼籲,為了更瞭解即將面對的衝擊,進而提出有效的調適策略以降低脆弱度,文件《AR6》第一與第二工作組的報告中已全面提供全球尺度的研究發現。
對台灣而言,迫在眉睫的工作就是如何將這些發現更聚焦,也真正落地到本土。TCCIP也很迅捷地彙整了一些根據最新情境資料又或前版本《AR5》資料的初步推估結果。
他認為,對於這些衝擊,台灣政府各層級在擬定相關調適策略貌似已有輪廓,但在新資料的釋出、各地危害與衝擊程度,還尚待更新確認,加上各層級與跨部會間有否合作等種種不確定因素下,這些調適策略勢必得再重新檢視修正。
現今已有足夠的證據指出了全球與台灣正在面對的氣候危機,但更多、更跨領域的研究,才能對報告中提到更複雜的衝擊及風險提供更全盤的分析與解決方案,只有如此,才能避免「氣候末日」(climate apocalypse)的來臨。